住家之外,校園想必就是學童生活中花最多時間「相處」的空間,環境中的大設計、小細節,都對孩子的美感養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校園美感已成顯學的現在,國內也有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設研院)執行的「學美‧美學」計畫,2022年走遍台灣11個縣市,翻新共21個校園空間,其中台北市仁愛國小的「健康中心」由米索空間設計操刀改造,大大改善原先動線紊亂、缺乏隱私性與收納空間的問題。
仁愛國小健康中心改造3大方向
健康中心在學童的校園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米索團隊在與仁愛國小討論後,整理出3大改造方向,第一是原先休息、哺乳、更衣區設計缺乏隱私性,讓有需要的學生、老師使用起來相對不自在;再來,健康中心藥品、文件眾多且繁雜,卻沒有適當的收納空間。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要把原先相對幽暗、封閉的空間釋放,讓氛圍更明朗、動線更流暢,且場域機能要能符合3大使用需求,分別是平時檢傷換藥、學期性的身高和視力檢查,以及健康中心與週邊教室串連的大型身體檢查。談到這裡,校方護理師也說道,其實平時健康中心是「非常忙」的,下課時間總會有大群孩子湧入,空間上的優化是必須。
隔間拆除,讓日光流入、優化通風性能
米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健康中心東南面的隔間拆掉,讓兩側的多面窗戶露出來,將室外的綠意與日光引入,同時優化空間的通風性能。原先位在空間北側、為密閉空間的學童休息區,順勢被移到此處,校方購置3張病床、將舊鐵窗拆除全面換新,並由米索設計活動式拉簾,提供孩子有日光、新鮮空氣相伴的休養角落,也一改既有休息空間隱蔽、不透風,以及無隔簾、缺乏隱私的問題,而舊休息區現在則轉化為儲藏區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米索特別將拉簾設計為「兩面對開」形式,這麼做是因應護理師與學生實際使用時的考量,若孩子需要更衣時可把簾面完全拉上,但在休息時盡可能不要,如此一來護理師才能隨時觀察狀況。除此之外,設置簾面的軌道也與櫃檯、中央座椅區相呼應,採用弧型線條呈現,在與木質調相互作用之下,創造出更為溫潤、療癒的場域感受,且白燈特別內嵌於軌道中,不僅能凸顯流線輪廓,也能讓天花處保持簡潔。
不需要的梁柱打掉以釋放空間
米索拆除的不只隔間,還有卡在空間中央的大梁柱,原先3大梁柱不僅阻擋視線,也對動線造成阻礙,過去當下課時間一到,學生、志工、護理師都得擠在一塊,空間使用感受上不大舒暢。現在位居中央的梁柱被移除後,空間更通透、動線更靈活,兩側的柱子也換上新衣,從草綠色蛻變為柔嫩藍色,更符合健康中心追求的「療癒感」,也與白色、木質構築的空間更加貼合,而雙柱在天花處也以半圓形量體銜接,設計思考上與病床休息區的燈光軌道相同,巧妙和櫃檯、座椅區輪廓呼應。
4個因應學生、護理師使用需求的設計巧思
拆除並整理場域後,米索為健康中心打造了2個實用的小空間。過去,護理師工作區位在入門後右轉深處,無法第一時間注意到學生進門,因此米索特別在正對門口處打造全新櫃檯,並利用原有的梁柱巧妙區分志工服務區、顯示掛號資訊的電腦,讓區域分工更明確,也讓學生們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前往提供相應協助的區域;另一空間則隱身櫃檯後方,這被淺藍牆面包裹的弧形區塊,可供哺乳、護理師更衣,隱密設計讓使用者更有安全感。
除此之外,米索更在細節處融入了2個貼心巧思,第一是為健康中心訂製弧形大座椅,並在椅子靠地處置入「可拉式」、類似抽屜的設計,讓護理師能更快速地為腿部受傷的學生處理傷口;另外,擺置於病床區角落的洗手台,其水龍頭採用「可伸縮」設計,無論是要盥洗、清洗傷口,使用上都更加靈活彈性。
而校方也特別提到,目前美中不足的還有「地板」,預計於2022年暑假進一步進行翻新,讓整體場域的視覺、氛圍呈現更為完整。經由這次改造,仁愛國小與米索團隊期盼,未來孩子們來到健康中心,不只能治療傷口,也能透過空間所傳達的舒適氛圍,感受到心靈被撫慰、療癒。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