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盼在台灣蓋兒童圖書館!親解「挑戰」的意義,越洋連線精彩回顧一次看

安藤忠雄願在台灣蓋兒童圖書館!不收設計費,盼孩童培養對世界的美感

在「挑戰—安藤忠雄展」台北場開幕記者會上,安藤忠雄接受媒體們的視訊聯訪,不僅分享此次展覽的看點,也提到想在台灣蓋一座兒童圖書館,且不收設計費,令人期待台灣能再迎來建築大師的作品!

挑戰—安藤忠雄展台北登場!光之教堂1:1等比例重現,設計手稿、建築模型等超過300件展品

安藤忠雄建築師(右)與策展顧問龍國英(左)在記者會現場,跨洋連線跟臺灣觀眾打招呼。
安藤忠雄建築師(右)與策展顧問龍國英(左)在記者會現場,跨洋連線跟臺灣觀眾打招呼。

從挑戰—安藤忠雄展中感受建築的魅力

從2017年在東京起跑的挑戰—安藤忠雄展,巡迴至巴黎、米蘭、上海與北京,並在2022年抵達世界巡迴最終站──台北,意義非凡。而在記者會上,安藤忠雄表示,非常高興且榮幸能在現在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寶島台灣舉辦展覽,這指的不是在比人口或是國土面積大小,而是台灣國民大家的力量,讓他感到很是敬佩。「建築物的魅力,是需要創造跟使用的人相互相輔之下才能形成,此次便是將建築形成的過程,透過展覽讓大家更理解。通常建築物的展覽,是將蓋好的建築,以照片等等的方式呈現,本展是把我最初的手稿、思考的原點、反覆做模型⋯⋯到完成的過程,完完整整地呈現。展覽也1:1等比例再現光之教堂,希望大家實際體驗後,能感受到建築的魅力。」

安藤忠雄強調,不論是手稿、設計圖或建築模型,都是在他事務所裡面,大家用雙手創造出來的,希望大家能細細體會。
安藤忠雄強調,不論是手稿、設計圖或建築模型,都是在他事務所裡面,大家用雙手創造出來的,希望大家能細細體會。

青春的象徵「青蘋果」

安藤忠雄補充,展覽入口的青蘋果,代表著一個人必須不斷努力,求取智慧與身體上的體能,才能活到一百歲,而事實上,建築這個創造的活動,就是帶來青蘋果這樣一個原動力的存在。他也打趣表示,入口放的青蘋果有特殊意義,雖然台灣人都很長壽健康,但每來看展覽一次就能長壽多一年、看三次就能多長壽三年,希望大家可以踴躍來看展,甚至他也有準備禮物要送給觀眾,比如第五萬零一位可以獲得他親手繪製的光之教堂手稿,每一萬人也會特別再畫心愛的青蘋果送給幸運者。(詳細辦法待主辦方確認後公布)

小檔安藤忠雄表示將「青春」永懷心中,如同青蘋果般永遠保持學習態度持續成長©忠泰美術館
安藤忠雄曾在演講上分享,其以青蘋果詮釋畢生對於「青春」的理解──不怕失敗,永遠保持開放心境與熱情,一次又一次向嚴峻的現實提出挑戰的精神。

盼在台灣蓋兒童圖書館

對於此次選擇在擁有歷史的松菸建築內舉辦展覽,安藤忠雄說道:「如同一座城市有老人與年輕人,如何讓新舊互相交流、產生一股新的力量,這是我很期待的地方。也就像現在我們利用科技、線上視訊連線,環境不斷在變化,而我們要如何透過建築,一同尋找未來的可能性,這是大家必須要共同思考的。」而在記者會尾聲,安藤忠雄分享,他先前在大阪、神戶蓋兒童圖書館的用意,是為讓兒童培養對世界的美感,目前也著手進行在孟加拉與墨西哥的兒童圖書館項目,他也特別希望能與此次的主辦單位忠泰集團一同在台灣蓋這樣的圖書館,而李忠義董事長現場大方允諾後,安藤忠雄也隨即表示不收設計費,語畢後更得到大家如雷的掌聲。

▶安藤忠雄操刀童書森林 神戶兒童圖書館!清水模、通透玻璃塑造明亮舒適閱讀空間

2022年3月開幕的童書森林 神戶兒童圖書館,是繼大阪中之島、岩手遠野後的第三座童書森林兒童圖書館。(圖片來源:こども本の森 神戸官網)
2022年3月開幕的童書森林 神戶兒童圖書館,是繼大阪中之島、岩手遠野後的第三座童書森林兒童圖書館。(圖片來源:こども本の森 神戸官網)

大讚台灣是有能量的地方

安藤忠雄認為,「台灣是個非常有能量、讓全世界矚目的地方,不論是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都有把城市的老東西留下來,同時一直在挑戰新的建築,我希望這個能量可以一直在台灣存在下去。」最後,他也希望來到記者會的各位媒體朋友,不光是讓台灣人知道台灣,也讓全世界知道我們有這麼好的地方──台灣。

小檔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個人照 ©Kazumi Kurigami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安藤忠雄盼在台灣蓋兒童圖書館,透過這圖書館建築,將台灣與日本、墨西哥、孟加拉串連起來,達到文化交流的願望。©Kazumi Kurigami

PLUS!記者會上的安藤忠雄Q&A時間

Q:誠如此次展覽主題「挑戰」,您認為挑戰是什麼?

A:挑戰就是朝向自己想要走的路,不斷地努力走下去,這就是挑戰的意義。我在15歲時,曾看到來家裡翻修的木匠忘記吃午飯的時間,還一生懸命地在工作,我認為只要一個人努力地工作、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樂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面對挑戰時,必須要一直保持希望、朝向希望持續努力下去,這就是挑戰最大的意義之所在。

《挑戰—安藤忠雄展》主視覺(橫式) ©忠泰美術館
「挑戰—安藤忠雄展」全球巡迴最終場特別選在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古蹟中展出,更凸顯出建築與歷史對話的意義。

Q:本次展覽的展場有什麼特別的規劃?

A:在我們的展場空間,大家都可以很親近地與作品做近距離的交流,如同我剛剛提到在我家看到工匠做翻修的心情一樣,我希望可以有更多學生看到用雙手做出來的作品, 因為現在的學習環境,大家都習慣性地用電腦做出想要的東西,但事實上,人的創造是來自於雙手,那慢慢地這般創造的自由不見之後,其實是不好的,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展覽方式,讓大家重新找尋到創作自由的力量。另外一部分是,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我希望有更多女性可以加入建築的世界,因此我也特別思考展覽呈現的方式,如何讓女性對建築產生更多的興趣。

小檔「海關大樓(皮諾私人美術館)」將建築完全還原成15世紀當年的樣貌,僅在中央插入一個由清水混凝土牆框起的空間©忠泰美術館
觀者可以在展中近距離欣賞安藤忠雄的模型、手稿等。圖為「海關大樓(皮諾私人美術館)」。

Q:希望藉由本展帶給台灣觀眾什麼啟發?

A:本次展覽不光是展出最小的住宅建築,也有展出我在巴黎三百年前建築裡面所建的建築,而任何建築的呈現,它的力量都是一樣的,我希望台灣每位來看展的人,可以打從心裡都持著這樣的希望,去找尋到自己心靈裡面的可能性、絕對不要放棄。

小檔證券交易所(皮諾私人美術館)安藤忠雄將新與舊的對話作為設計的主題,在建築物內部的圓形大廳中插入混凝土圓筒形空間,從而形成一個大膽的套筒狀空間結構©忠泰美術館 (2)
在巴黎證券交易所(皮諾私人美術館)項目中,安藤忠雄將新與舊的對話做為設計的主題,在建築物內部的圓形大廳中插入混凝土圓筒形空間,從而形成一個大膽的套筒狀空間結構。

Q:疫情對於建築工作有什麼樣的改變?

A:在疫情影響之下,對建築設計工作有大大地改變,我們也轉換成用視訊等溝通方式來執行工作,我認為,面對任何變化,都要隨機應變。比如說我的事務所有30個員工,我便讓員工晚一個小時上班、避開上班尖峰時間,也讓年紀較大的員工,在禮拜三提早一個小時下班,每個禮拜員工也要做PCR檢測等等,這樣的改變勢必要懂得學習如何保護自己,也算是保護其他人。 透過這樣新的工作方式,不光是在台灣,在美國、歐洲、中國等世界各地的工作,也能以視訊進行,但我也希望能早日到當地跟大家面對面地交流。

小檔光之教堂以獨特空間量體和由光線演繹的美感備受崇敬 ©忠泰美術館 (1)
光之教堂以獨特空間量體和由光線演繹的美感備受崇敬,此次展場中有復刻版的1:1等比例光之教堂。

Q:您曾旅遊過許多地方,有哪個城市的建築物讓你印象深刻?

A:1965年第一次去巴黎時,看到柯比意設計的作品,讓我印象很深刻,但當時有很多名作的保存狀況都不是很好。而在六零年代,戴高樂總統特別任命Georges André Malraux為文化部長,把當時巴黎的老建築、近代建築都保留下來,就如同我們這次的松菸展覽場地一樣,台灣也有這麼多好的建築值得大家努力保存;建築不單單是建築師的責任,反而是要有能力的政治家與大家一起努力之下,讓建築可以真正的留存。18年前,我在日本媒體的安排之下,曾與李登輝前總統對談,當時他便特別叮囑我,要非常非常珍惜過去的歷史,這樣的政治家是非常珍貴的。

從未接受過科班訓練的安藤先生,自職業拳擊台轉身走入建築世界,並於21歲時踏上長達七年的自學之旅,足跡遍及歐美遠至非洲,透過不斷的旅行、自學,吸納名家建築精華化為自身養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環遊世界地圖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從未接受過科班訓練的安藤忠雄,自職業拳擊台轉身走入建築世界,並於21歲時踏上長達七年的自學之旅,足跡遍及歐美遠至非洲,透過不斷的旅行、自學,吸納名家建築精華化為自身養分。©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專訪英國建築師 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無聊的建築有害人的身心?Thomas Heatherwick在《人本建築》一書中抨擊了20世紀以來現代主義建築的弊端,在繁體中文版出版之際,這位建築鬼才親身談論他的新書,並分享怎樣的建築才有趣,並且具有人性。

2023年,Heatherwick展開「人本化」(Humanise)運動,共同推動的紐約創意團隊Uncommon Creative Studio透過AI生成軟體輔助,將深受大眾喜愛的地標建築「篡改」成無聊建築,於是白金漢宮、愛丁堡城堡、倫敦塔等等,皆化作輪廓方正、色澤慘淡的現代主義國際風格。這不禁引人好奇,他們在訴求什麼?Heatherwick解釋,「我們一直被大量缺乏特色的公共場域所包圍,每當我與一般人交談時,他們都會點頭表示認同。」人本建築的核心理念,在於創造能啟發人們與周遭環境互動的空間,讓人們珍視並追求更好的環境品質,而非僅僅將它們視為可隨時替代的消耗品。「從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就更多地將我們的工作視為解決問題,而非表達自我,因而在每個專案中,我們都致力於深入挖掘表面需求背後的根本問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導,正是他所認為的一大問題。

(圖片提供:原點出版)
《人本建築》。(圖片提供:原點出版)

現代主義建築的無聊危機

二戰後百廢待興,大量的重建與住房需求急須滿足,Heatherwick並不否認現代主義建築解決了當時迫切的問題,可現代主義建築大家柯比意所提倡的直線造型和大量生產、美國建築師Louis Sullivan的「形式追隨功能」、德裔美國建築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與奧地利現代主義建築先驅Adolf Loos的「裝飾即罪惡」等等概念,劇烈影響建築思維,儘管建築潮流前撲後繼,但包括在後現代主義、粗獷主義建築之上,現代主義的影響實然揮之不去。其中,Heatherwick認為不能忽視建築過程不可避免的商業層面。「商業模式愈加優化,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和效率,剝離了一切可以省略的元素。然而,從人性角度來看,這反而導致了效率的降低。」他補充,150年前的開發商和建築商建造數百萬幢住宅,但當時觀念仍在建築中融入人性化的裝飾細節。然而,前一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敘事成為他們減省成本的嶄新證言,「這使他們得以將那些細節視為無關緊要的、可有可無的開支,而非創造人性化空間的必要元素。」

(圖片提供:Vessel)
受印度階梯井系統(step-well)啟發設計的紐約地標「Vessel」自2019年開幕起備受討論,在改善安全性後於2024年末重新開放。(圖片提供:Vessel)

許多建築設計落入單調、失去活力的窠臼之中。Heatherwick在書中舉證幾篇科學研究論證,平淡無聊、缺乏感官刺激的環境對人的身心與幸福感有所損害。他提到,英國維多利亞和喬治亞時代的樣式書(pattern book),曾提供視覺系統給予設計者變化裝飾的參考,這在現代主義時代被屏棄了。而他認為當代要有嶄新的樣式書,那麼靈感可以取自哪?「我總是在各處尋找靈感,這就是為何我的工作室裡充滿各色物品——從樂器和珠寶製作工具,到彈簧、梳子、巧克力模具,甚至還有矽膠披薩——每一件物品都可能蘊藏有用的線索。」

這些成為自然造型的「種子聖殿」(Shanghai Expo 2010 British pavilion)和中國Xi'an Tree(2025)、受印度階梯井系統(step-well)啟發的紐約Vessel(2019)等建築造型參考,「靈感並非僅存在於我自己腦海中,它們源於與委託方、合作者和團隊的對話交流。我最喜歡的是當我無法確定一個專案靈感的確切來源時——那種感覺像是一種共同的發現。」例如,倫敦國王十字區購物中心卸煤廠(Coal Drops Yard,2018),在經具有遠見的城市規劃師建議後,如同「親吻」的兩棟獨立建體屋頂在空中交匯的結構因而成形。

(攝影:Hufton+Crow)
「種子聖殿」由6萬根裝有各色種子的透明壓克力管組成,彷彿有著生命力。(攝影:Hufton+Crow)
(攝影:Hufton+Crow)
2018年倫敦國王十字區卸煤廠(Coal Drops Yard)將兩座1850年代維多利亞時期煤炭倉庫屋頂延伸,連接成為漂浮的上層空間。(攝影:Hufton+Crow)

情感機能讓建築重返人性

Heatherwick在書中,提倡人本化的建築必須提供足夠的「情感機能」,其中他進行種種針對建築立面的探討,並衍生出3種視覺距離(城市、街道和門前)等概念。為此可能需略微增加預算投入,可他認為人對空間的敏感性從來都存在,建築應更多回應人對複雜感官刺激的需求。即便在預算限制下,也能激發出創新解決方案,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蜂巢」(The Hive,2015)便是透過巧思找出設計與施造的創意解法。「我們怎能不將文化融入建築外觀呢?我們需要充滿歡樂、引人入勝的城市營造,尤其是在那些我們無法逃離周圍密集建築的城市中心。在這些地區,任何建築往往都高聳矗立,在環境中留下深刻印記,因此它必須為社會做出某種貢獻。」

(攝影:Hufton+Crow)
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蜂巢」。(攝影:Hufton+Crow)

某種程度上,Heatherwick設計的作品外型都相當醒目,但這並非他的目標本身。他強調,並非所有建築物都要有不尋常的造型才能引人入勝。就如同大規模建造住宅的時期(尤其是英國)只是簡單的方盒子,卻仍擁有人性化 的細節。「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現在是多麼渴望任何能引起共鳴、具有特色的事物。」

(攝影: Raquel Diniz)
2023年麻布台之丘日本東京(Azabudai Hills)成為都心綠化新地標。(攝影: Raquel Diniz)

這些多是從視覺出發,但並不代表要忽略其他人體感官的重要性。Heatherwick提到工作室中最喜愛的物品之一:鹽磚。它被放在田野中給山羊提供礦物質養分,數千隻山羊以小小舌頭舔舐著、鑿刻出溝槽,最終形成宛如沙漠岩石的紋理。他解釋,儘管書中先以「視覺」為切入點(當代世界如此受視覺宰制),但他們團隊實際上也相當關注建築中人們會觸摸到、卻常被忽視的元素。例如,道路交叉口的觸感應鋪設,以及電梯按鈕和扶手,如在倫敦奧林匹亞展覽中心改建案(Olympia London,預估2025年開放)中,將文字造型轉化為電梯按鈕的設計。他強調,人類皆具有「圖形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但大多數人一生都在建築物中經歷著重複、劃一的元素。

「建築設計往往過度強調宏偉壯觀的特色,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細微之處。這正是我們專注於小細節的原因——那些能夠創造意義、引發驚奇或帶來幽默感的元素。」相較於大型建築的整體成本,這些精心設計的製作成本相當低,卻能創造出豐富的互動機會。「如果設計師能對這些熟悉的元素做出小小的貼心改變,在人們認為只有大事物才重要的、意想不到的地方展現關懷,就有機會溫暖人心。」

(攝影:Iwan Baan)
2012年倫敦紅色雙層巴士重新設計後,保留經典圓潤外型綿延如緞帶的玻璃設計。(攝影:Iwan Baan)

有趣的設計重塑建築公共性

當前AI等科技正經歷突破性發展,Heatherwick也在書中提到不少建築師正嘗試的、深具想像力的AI生成設計。對此他補充,所有技術都是工具,AI亦是,但很難想像AI能夠如同人類去愛、去關心、投入,並真正做出有趣的決策。「我對此非常樂觀,如果將AI與富有想像力的人類思維結合起來,我們就能講述一些真正有趣的故事。」在他看來,AI不失為增進建築人性化的手法。

(攝影:Hufton+Crow)
2021年「小小島」以獨特的花盆結構支撐創造起伏地形。(攝影:Hufton+Crow)

今年Heatherwick受邀擔任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方才公布10組入選創作和社區團隊,將來自市民的聲音帶進展會中。他分享,這些團隊都熱衷於將日常建築與當今城市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孤獨、團結、分裂和歸屬感——連結起來,也都透過建築外觀提出實際且挑戰人們既定印象的解方。「有時我們忘記建築是公共生活的背景。作為設計師,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責任,並記得要自問:『這些建築每天能為過路人提供什麼?』」

圖片提供|Vessel

Thomas Heatherwick

英國設計師,1970年出生於倫敦,24歲創立同名工作室Thomas Heatherwick Studio(今名Heatherwick Studio)。作品橫跨多個領域,從建築到家具,都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致力於讓我們周遭的世界更加歡樂,更有吸引力。作品包括倫敦雙層巴士、2012年倫敦奧運聖火台、美國加州谷歌灣城景園區(Bay View)、紐約「小小島」(Little Island)漂浮公園等。

文|吳哲夫 
攝影|Hufton+Crow、Iwan Baan、Michael Moran for Related-Oxford、Qingyan Zhu、Raquel Diniz
圖片提供|Vesse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專訪&實體開箱:RAU Architects以發光球體貫穿建築與展覽,探索人類如何共同生活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專訪&實體開箱:RAU Architects以發光球體貫穿建築與展覽,探索人類如何共同生活

2025大阪世博於4月13日正式開幕!「荷蘭館」以懸浮空中的發光球體,和結合米飛兔的策展內容成為參觀焦點。La Vie專訪建築團隊RAU Architects,不僅分享建築設計細節與幕後,也不諱直言世博耗費巨大,與當今重視的永續議題如何矛盾,又該如何解?而編輯也實際踏訪夢洲,帶回第一手的荷蘭館參觀心得!

如太陽般的巨大發光球體冉冉升起——這是「荷蘭館」從釋出模擬圖後就烙印在眾人心中的印象,而觀眾也會在入場之前,拿到一顆小球,球上設有感應裝置,只要碰觸展場上的感應點,球體即會發光。從建築到展覽,荷蘭館以「球」的形象貫穿,而這顆球,即象徵了我們所處的地球,指向荷蘭館想探討的永續議題。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永續已是當今顯學,倡議此概念的展覽已非常多見,面對此一容易淪為「說教」的命題,荷蘭館選擇將展場體驗簡化,讓觀眾手捧小球穿梭展場、拿球觸碰感應裝置等自然行為,理解到永續理念。例如,要啟動牆面的聲光裝置,必須越多顆球同時接觸牆面才能達到,若僅有一顆球是無效的,由此連結到人類必須合作,才能迎向未來。又或是,觀眾拿著球在展場移動時,勢必會雙手捧著,小心呵護其不掉到地上,隱喻了人類必須悉心照料地球。搭配展場的各式新媒體藝術影像,造就一場簡潔而印象深刻的體驗。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La Vie也專訪到建築團隊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就由他現身說法荷蘭館如何步步發想與落實,以及他對於永續議題、世博意義等的想法與見解!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請先分享荷蘭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這趟設計旅程始於3年前,目標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不僅要打造一座裝載展覽的容器(這在世博中十分常見),而是創造一座「建築即訊息」的場館。無論是細節、材質,或服務人員的手勢,每一個元素都有我們想講述的故事。因此我們採取整體性的設計方法,將建築化為「新曙光(A New Dawn)」的具象呈現——由循環經濟、潔淨能源與國際合作推動的未來。展館的核心,是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球體。這顆直徑10.6公尺的球,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尺寸則呼應了岡本太郎在1970大阪世博設計的「太陽之塔」,其頂部的金色面具,藉此向歷史傳承致敬。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我們同時深入汲取日本文化精神,外立面以長達425公尺的波浪狀板條構成,象徵流動的水流,紀念了荷蘭與日本長達425年的交流。這段淵源可追溯至江戶時代,當時日本實施嚴格的鎖國政策,荷蘭幾乎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國。當時因資源有限孕育出節制、再利用的文化,正是當今所謂的循環經濟的前身。整座展館為可拆解式設計,世博結束後將於新場域重新組裝,確保所有材料皆能持續被利用。建築因此成為一種敘事工具,不僅講述「我們建了什麼」,更講述「我們從現在開始應該如何建造」。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這個計畫本身便充滿複雜的挑戰。例如在填海造陸的鬆軟土壤上施工,確保建築能夠抵禦地震與颱風,打造出一顆看似漂浮、卻又能讓參觀者進入內部的球體結構。

但真正的挑戰,其實來自「人」的層面。我們的團隊橫跨不同文化、語言、專業領域與時區,在思考模式、解決問題方式與溝通語境上都截然不同。如何「對齊」這些差異,成為我們最需要持續投入的課題,也需要不斷理解、共感與協作。也正因如此,「共識之地(Common Ground)」此一主題不僅僅是設計的概念,更是我們整個合作歷程的真實寫照,是促使計畫得以實現的基石。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私心希望觀眾注意到的荷蘭館亮點?

其實有兩個。首先是夜晚發光的球體,這顆看似懸浮於空中的大球,象徵著永續與創新,引人驚嘆和反思。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第二則是遍布展館各處的QR Code。這些簡單卻充滿力量的設計,讓「循環經濟」不再只是抽象概念,而變得具體可見、可參與。透過掃描,參觀者可以即時了解建築中各項材料的來源與再利用方式,讓繁複的永續理念,化為一場吸引人且可互動的體驗。我們希望參觀者不只是走進這座展館,更能與其背後的價值產生共鳴。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透過荷蘭館,你想傳達給各地觀眾什麼訊息?

這個訊息很簡單,卻極具迫切性:唯有彼此合作,我們才能解決當今全球所面臨的挑戰。荷蘭館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相遇,在這個空間,差異將被尊重,合作則被視為必要基礎。

同時,我們也希望參觀者能反思一個更深層的觀點:我們是地球的過客,而非主人。這顆星球是一個封閉系統,不會有全新的資源從外界進入。資源如果不能再生,即是有限。因此我們必須轉向循環性的思維,也就是讓有限資源得以持續流通、再利用的系統性方法。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這項原則正是荷蘭館的設計核心。展館為完全可拆卸結構,從一開始便以再利用為前提而建,確保每一個元素在世博結束後,仍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透過這場實驗,我們邀請參觀者一同邁入「新曙光」,一個由循環、責任與共享願景所形塑的未來,並重新定義我們該如何共同生活。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除了荷蘭館,這次大阪世博最期待看到哪個展館?

我們特別期待造訪日本館,它將深入呈現日本豐富的文化。在「水之廣場」的《藍夜彩虹遊行》(Under the Midnight Rainbow)水舞秀也是必看。最後,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堪稱是建築奇觀!

Q:世界博覽會從19世紀舉辦至今,展會本身的意義也隨時代改變,身為建築師,你如何看待2025年舉辦世博的意義?

世界博覽會至今仍具備巨大潛能,作為文化交流、創新實驗與啟發想像的平台。此時此刻,我們比以往都更需要實體場域,讓各國能面對面交換想法、共同面對全球挑戰,而世博正是實現此對話的場所。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某些無法忽視的問題。世博是極為高昂的工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能源與建材,卻只為了短短幾個月。各國展館在同一場域因建造與運輸造成的環境衝擊,在資源緊縮與氣候危機的現況下,更顯得迫切且具爭議性。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不過矛盾的是,正因為這種「高度集中」,無論是人群、創意或目的,讓世博具有真實的影響力。在同一個場域實際相聚,所激發的行動力與觀念轉變,往往是數位交流難以取代的。若能以更具責任感的方式策劃與執行,世博是可以成為創新實踐的試驗場,也是凝聚共識、塑造永續與包容未來的契機。

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攝影:Daniel Koeb)
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攝影:Daniel Koeb)

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Zhu Yumeng、Daniel Koeb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
時間:2025413日~1013
更多資訊可見荷蘭館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