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基隆夜市、結合停車塔和商場的「東岸廣場」,開車前往基隆夜市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它的龐大量體、地處基隆市核心,過去因為太醜,像是一個消失的地方,禾磊建築接下這個案子,不想只做外觀拉皮,而是真正的改變它,這裡邀請規劃「東岸廣場E-square」的禾磊建築,以第一人稱敘事,看他們如何用一個公共與商業雙贏的商場,打開城市空間的結。
消失的東岸商場
東岸商場原本是一個停車場,我們猜想就算只是開車到過基隆的人,都會知道那裡。也許因為過去它真的太龐大,太醜了,卻又無從改變它,久而久之,大家就當作沒看見。明明位處基隆的都市核心區,它卻像是一個消失的地方。
只做封閉商場無法解決問題
停車場一邊是閘道,開車進基隆,第一眼看見的市區建築物就是它;另一邊是市區內的公車循環站,所有市區公車都會停在它旁邊。它巨大的量體還佔據了整個街廓,車流人流到了那裏都必須繞道而行,機能卻極為薄弱,與日常都市活動幾乎完全脫離,旁邊的人行道還僅一米寬(太危險了),行人不想走過來,大家也總是停好車後就迅速離開。
接下這案子後,雖然我們覺得有機會改變,不過,業主一開始只要做外觀的拉皮與環境改造。
其實這棟建築物不是沒有被拉皮過,也曾放入一些都市活動,但效果都很有限,都沒能讓此地活絡起來,依然跟周邊街廓難以發生關係。所以,單純修改外型,做一個封閉型的商場,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從基地歷史找到建築的角色
研究基地歷史,更發現此地本是碼頭,1970年後被填平為新生地,原用來蓋市府,不知何故停建了。所以外觀貌似破舊,但內在其實是鋼骨結構的系統,還能做多目標使用,可以有各種不同的使用內容。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從都市設計的角度重新思考這個基地所要扮演的角色,要讓它重新與這城市產生連結。
立體化的都市空間
在不減損業主要求的商業面積總量下,這座商場可以成為立體化的都市空間。一樓做南北向的內部通廊,方便行人躲雨、休憩,從仁一路要走到仁二路上搭公車,也不用再繞一個大彎;此外,截掉建築物在仁一路與仁二路兩側的背,退縮出來的空間能讓行人散步、駐足時更為安全。
樓層往上發展,創造一個開放式中庭,能看到基隆港不同的角度,中庭四周還有散置的商業空間;再往上,屋頂做了跑道,變換空間表情,人們也能上來遊憩。原本擁擠的地面,就這樣被一層一層的複層結構打開,利用電扶梯將人帶到不同的高度,體驗不同型態的空間。
這既是讓出空間給予公眾使用,也是延伸了商業場域,例如一樓的通廊,可以吸引很多人走進建築物裡。這是當時說服業主的關鍵之一,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在適當的設計下,將可以雙贏。
改建的最大困難
改建這棟建築,最困難的就是大家要在命題上取得共識,我們對此已有心理準備。更何況,提案就是推翻已發包出去的企劃,對市府來說會是大麻煩。然而第一次到市府做簡報,市長就同意了;哪知道真正漫長的,其實是變更設計所經歷的行政與審議流程,畢竟這是一個指標性的公共工程。
正因備受期待,所以施工期間,團隊曾面臨很大的壓力。不過隨著商場完工,看到市民、觀光客漫步在商場內外,走上樓看風景,瞬間就覺得辛苦很值得。改變一個都市空間,讓市民從不同的高度與框景裡面欣賞基隆,也創造了一些新的生活可能,這成就感遠遠超越蓋一個漂亮的房子。
資料提供|禾磊建築+禾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