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在漁會正濱大樓「有一種味道在基隆上岸」展覽中,「港都咖啡」展間,邀請基隆在地「雨都漫步」協力策展,這裡將由「雨都漫步」創辦人米拉,為大家耙梳基隆咖啡的文化歷史脈絡,即使城博會僅10天,但了解基隆咖啡文化後,無論什麼時候到基隆,都別忘了來一杯咖啡!
2019年統計,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全球第二,僅次於南韓,而基隆,這個地處台北旁的港口城市,密度最高的不是便利商店,而是「咖啡店」,從早上5點到下午5點、再到深夜,無時無刻都可以在基隆市區的角落看到有人在喝咖啡。
1936年藝文沙龍咖啡店
基隆人喝咖啡,也和台北不一樣,從年輕人到80多歲的阿姨、阿伯們,喝咖啡幾乎是基隆市民運動,而喝咖啡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在日本時代,基隆曾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因而受到各種外來文化影響。1936年,基隆港東岸的日本商業區「義重町」,有18間咖啡藝文沙龍,受到當地文人雅士的喜愛。
1950-1960年代神秘的咖啡店
二戰後的1950-60年代,亞洲接連發生越戰與韓戰,地處南北交界點的基隆港,就成了美國大兵交通的休息點,也帶動基隆港邊,開展了30-40家酒吧和咖啡店,根據在地基隆人回憶,當時的酒吧或咖啡廳都黑蒙蒙、帶有成人味,對當時還是孩子的他們來說,咖啡店等同於神秘又充滿香水味的特殊之地。
1970年代的虹吸式咖啡
真正讓基隆人對咖啡有記憶,是在1970年代,受日本文化影響,咖啡店開始引進虹吸式咖啡,至今基隆還有幾家,從1970年代將這種煮咖啡的形式保留至今,例如「夏朵咖啡」店裡也同樣保留老咖啡店的樣貌。
基隆一直以來以碼頭運輸漁業為城市的重要產業,這是一個日夜工作密集、勞動人口眾多的產業,伴隨咖啡來源愈來愈多,基隆港邊也為了這些日以繼夜工作的人們,提供能休息、又能提振精神的咖啡店,再加上基隆先天多雨氣候,「騎樓咖啡」店型也因運而生:不受氣候影響,可以時常拜訪、又有對外空間,例如「阿信咖啡」「貴客咖啡」都是騎樓咖啡的代表。
米拉更發現,「基隆咖啡店最熱鬧的時候,不是週末假日,而是平常日的早上到下午,大部分人都在工作的白天時段。」不管是晴天或雨天,基隆人都可以找到喝咖啡的理由。
1980年代簡餐咖啡廳
1980年後,台灣經濟起飛,餐飲型態也開始改變,以滿足小家庭需求、提供主餐搭配飲品的「簡餐咖啡廳」,讓咖啡變成飯後點綴的店型開始蓬勃發展,「橘之堡」就是簡餐咖啡店代表,「這些簡餐咖啡廳都還點得到一般店家吃不到的蛋蜜汁、鐵板料理等滿載童年回憶的味道。」
新咖啡店型崛起
1998年台灣第一家星巴克落腳天母,2005年7-Eleven City Cafe帶動便利商店平價咖啡風潮,更讓喝咖啡逐漸變成台灣人的一種生活日常。而對基隆人而言,咖啡飲用習慣早在這些品牌進駐之前,就已經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就是回基隆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丸角咖啡」就是基隆返鄉青年的代表咖啡店,繼之而起的咖啡店,也開展出更多元、追求咖啡品質的精品咖啡店。
但年輕人想開店可不容易,市區、港邊租金昂貴,不是初入市場的新手可以負擔得起,他們卻因此發展另一個很有基隆在地特色的咖啡店型「市場咖啡」,利用基隆市區租金相對較低、人流高的傳統市場,搭配販售甜點,例如仁愛市場的「好多咖啡」「小市場咖啡」都是過去幾年,利用這種地緣特性發展出來的新店型。
在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正濱漁港農會的「港都咖啡」展間,精選基隆20up咖啡店,事實上實際走訪基隆市區,會發現咖啡店超過60家以上,街區裡走沒幾步就能發現咖啡店,而這裡也是融入基隆在地最佳的社交場域,無論晴天、雨天、白天、晚上、宵夜什麼時候來基隆,都能找到最有意思的基隆在地咖啡店。
圖片提供|基隆旅遊網、左腦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