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二建築改造的基隆信二路防空洞,70年前曾是用來避難的場所,後來成為閒置空間,如今不僅翻轉原先陰暗、恐懼的印象,也將搖身一變為居民的休憩場域,同時期盼此處成為遊客探索基隆的起點。(目前信二路防空洞開放時間未定,待基隆市政府公布)
工二建築重新打開基隆信二路防空洞
提起基隆,你的印象會是什麼?是雨都,抑或是山海城市?而多數人或許不知道的是,基隆是全台擁有最多防空洞的地區,但對於當地人而言,其既是日常般的存在,卻可能也是鮮少踏進的神秘洞穴。此次華麗轉身的信二路防空洞,事實上為基隆山海城串聯再造計畫的一部分,屆時人們不用再爬上中正公園長長的階梯,便能直接從內部的電梯通往忠烈祠平台上,不單單是串連起市民與防空洞的關係,也成為一處連結外地旅客的新入口。
以街區裡的燈塔為設計概念
而回頭看信二路防空洞的歷史,其曾在二次大戰期間為臨時指揮所,為人工開鑿之洞穴,主坑道高度約2.5~4公尺、深度約22公尺、寬度約2.5~4公尺,洞內分成東西兩坑,而根據耆老口述,西坑通道可延伸至義二路舊警察二分局,不過因時空變遷、部分已不復存在,甚至近年來,防空洞也拿來做為資源回收暫存處使用。而被工二建築「重新打開」後的防空洞,以街區裡的「燈塔」為題來打造外觀,並選用偏暗紅色的魚鱗板為材料,呼應那些停泊在港口、逐漸生鏽剝落的船殼,同時將「生鏽」的顏色,翻轉成認識基隆的新印象。
|
猶如星空與月亮的光線指引人們
走入其中,抬頭可見猶如星空與月光交織出的柔和景象,工二建築總監胡靖元解釋,「如此設計也是為回應,當船航行之時,若沒有燈塔,那麼便得靠北極星及月亮指引你。」微微落下的光線,既引導人們展開探索,也將過去被轟炸、陰暗恐懼的印象沖淡掉。防空洞內完整保留且具歷史感的岩壁與重新鋪設的步道,反倒沒有任何衝突感,而是相互揉合成自成一格的姿態;兩側輕柔的燈光,除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也吸引你我持續深入坑道。
山海城市的抽象思考
而工二建築在前期調查時,將現今基隆的地圖與雞籠1900年代台灣堡圖疊合後,發現在海港城市的發展之下,基隆的海岸線逐漸改變;基隆港就像是個邊界,讓在地人覺得跟海的距離實際很近、卻又是如同鄉愁般的遙遠,而防空洞內便是想要回應這種情況,於是在重要通道節點上方的耐候鋼,便以幾何切割來對比自然的岩壁鑿面,就猶如基隆港交錯的天然與人工海岸線。工二建築不以具象化的方式來表現地理上的變化,或許也正如同防空洞的存在──既靠近又如此遠,而到底遠不遠近不近,也得待我們走進這看不見的地下城市親自感受了。
圖片提供|HII, 工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