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築方法帶有抹去地方特性、改變城市結構的隱憂,是時候該轉而思考,究竟大興土木改造沒落地區,是振興還是變相的摧毀?中國四川道明縣居民依循「林盤」聚落形式相生,鄰里間更保存著傳統竹編工藝,無論是常民生活、手工藝都別具特色,而創盟國際(archi-union)建築團隊受邀在此打造「竹里社區中心」,其以青瓦砌成、帶有無限符碼意象的屋頂,令人印象深刻。
紐約MoMA建築展參展團隊之一
現正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的《重複使用、再生、回收:中國近代建築展》,集結7組建築團隊對中國現今建築環境提出反思,並透過8大案例揭露他們如何以注重可持續性思維的小規模干預措施,讓建築成為活化地方的媒介,賦予中國城市建築新型態,也帶動農村地區的復興,而創盟團隊以回收建材建造的上海「池社畫廊」就是案例之一。
順應村落生活型態的社區建築
有別於池社畫廊位處大城市,道明竹工藝村所在地鄉土氣息濃厚,聚落形式為四川都江堰灌溉區常見的「林盤」,其主要特徵為少量民居、水源環繞高大喬木而生,外部又與農田串接,整體行程俯瞰如盤、平視如林的形態。
當地除了居民繞木而生的生活模式十分特別,鄰里引以為傲的還有自古流傳的竹編工藝,而創盟團隊來到這裡的任務,便是要打造一個與村落生態、文化、產業、生活方式嫁接的鄉村基礎設施空間。
保留竹林與林盤聚落特色
創盟盡可能保留基地周圍的竹林、大樹,留下林盤聚落特色,並透過竹里社區中心建立起當代建築與自然鄉村之間的對話,建築團隊運用兩個撐滿方形基地的圓形量體,對基地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讓這棟建築得以提供展覽、會議、飲食、休憩等功能,成為在地居民願意前來的社區據點。
無限∞青瓦屋頂背後的理念與工法
整體建築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呈現「無限∞」符號形狀的屋頂,創盟藉此為場域創造獨特識別,也借用符號不斷循環、生生不息的意象,賦予竹里形體之外的精神內涵。在建築工法上,創盟運用70%輕型預製鋼木架構,支撐起上下交疊的青瓦屋頂,盤旋的屋面更巧妙在內部形成向下陷落的內院,為室內空間提供豐富的視覺層次。
之所以選用預製數位木構技術建造,一來是能在不影響品質的前提下將工期縮短,竹里主體建築、室內、景觀總共只花費52天打造,二來是立下農村建築產業化的案例示範,進而追求成本更低、可持續性更高、施工品質更好的建築方法,同時不限制建築可展現的美感與裝飾性。而在竹里社區中心落成後,創盟再次受託,依循竹里的理念與工法,為當地建造涵納遊客中心、露營地、竹藝文化中心、特色民宿的「竹工藝村」,為地方注入活水。
資料、圖片|archdaily、創盟國際
攝影|Huapeng Chu、Li Han、Bian Lin、Philip F.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