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馬岩松領軍的MAD建築事務所,擅長運用有機線條結合仿生物形體,讓建築在視覺上變得輕盈,也如周邊地景的結構延伸。綜觀MAD在中國的建築作品,多半都是地標導向的大型公共建築,事務所在中國首件社會住宅作品於2019年完工,就位在靠近北京中央商業區的百子灣。
設計上的挑戰
百子灣社會住宅由12棟大樓組成,MAD選擇以3棟一組的形式進行設計,樓內社會住宅設有6種戶型、共4,000個單元,面積從40至60平方公尺不等,這對MAD來說是個考驗,一來是坪數比中國所謂的商品房小上許多,二來是社會住宅成本控制更為嚴謹,空間如何運用考驗建築師功力。
綠意街區、懸浮公園打開生活的更多可能
為應對上述兩大痛點,MAD在公共區域的設計上埋下諸多巧思。整體社區被道路切分為6大區域,MAD在其中安排更多小尺度的道路,並將地面漆上磚紅色,清楚劃分處社會住宅群的邊界,街區之間則以綠色植物串接,形成一片綠色廊道。
中央則設計一座高架人行道,創造類似懸浮公園的效果,將6區12棟大樓全面串連,深化區域間的聯繫,也讓綠意不僅在地面處水平延伸,更以垂直維度蔓延社區,這麼做能讓居民感到生活空間尺度變大、能使用的地方更多,補足住宅單元相對狹小的短處。
建構中國多元化住宅場景
過去,MAD曾在法國巴黎設計一座住宅大樓,擁有13層樓的UNIC以曲線建構輪廓,各樓層外圍是觀景木棧道,大樓中央則有露天公共空間,而馬岩松在設計百子灣社會住宅時,許多靈感正是源自UNIC。

馬岩松認為中國住宅現存的問題是同質化太高,外觀設計、空間配置如出一轍,因此想透過這件作品實踐兩個理想,一是打開中國多元化住宅場景的可能性,二是把居住空間樣貌塑造的權力還給居民,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百子灣中的磚紅步道、懸浮公園,這回形式上的突破,是否真能成為掀起一波中國住宅建築浪潮的濫觴,值得觀望。
資料、圖片|MAD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