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骨塔過去被歸為鄰避設施,久而久之令人心生恐懼,但這讓生者追念逝者的場域,為何會和人們如此疏離?近年,許多納骨塔設計試圖打破既定印象,以更親民、開放的姿態呈現,座落新竹大坪頂的「永恆之丘」就是一例,其由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林彥穎建築師、德國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林友寒建築師共同操刀,將清水模結合天井、觀海窗設計,翻轉納骨塔建築意象。
兼具莊嚴感與開放性的新型態納骨塔
新竹市納骨塔使用率高達九成,為了紓解塔位不足的壓力、優化先人長眠環境,新竹市政府著手規劃市內第4座納骨塔,也就是如今的「永恆之丘」。而操刀設計的林彥穎、林友寒建築師,善用基地位於香山山頂的環境優勢,以清水模結合開放性設計,為過去令人感到冰冷的場域傾注生命力,期盼人們不單將永恆之丘視為祭祀場所、來去匆匆,而能在此靜下心來緬懷故人,甚至四處漫步感受空間、欣賞周圍明媚景致,品味建築所蘊含「生命永恆」的寓意。

零死角的開闊空間
建築團隊採用無梁柱工法,突破納骨塔過往封閉的空間規劃,呈現出「零死角」的開闊空間,也特別設置「觀海窗」邀人們遠眺新竹海岸、鬆弛身心,藉此驅散人們對納骨塔的恐懼。

台灣納骨塔首次導入天井設計
為了讓永恆之丘更顯通透,建築團隊更帶入台灣納骨塔唯一的「天井」設計,將光線引入為空間創造流動性,並優化整體通風、採光性能,而自天井灑落的雨水、陽光則可灌溉建築內的植物,不僅能讓置身其中的人們感受新竹自然風土,也帶有引領人們樂觀看待逝者與失去的冀望。來到這裡,每個人都能安適地追懷過往珍貴回憶。
特別的是,新竹市政府更在永恆之丘規劃藝術展,由聲光藝術家姚仲涵創作的《光噪44-此曾在》裝置作品率先登場,藝術家順應建築本身的天井特色,巧妙運用聲音與光影創造自天井落下的天光、地面向上的光,並配合現代舞者的輕巧舞姿,用藝術翻轉納骨塔沉悶印象。
永恆之丘建築設計所要實踐的目標,是要泯除人們對納骨塔的反感與恐懼,也讓逝者長眠之地對生者來說是「可親可近」的,而若長遠來看,其為台灣殯葬空間規劃帶來全新思考點,兼具美感、公共性與關懷思維的設計,讓此作獲得2022德國紅點設計獎肯定。
資料、圖片|新竹市政府、大聲光電(攝影:黃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