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花計畫《Re:小花盛開的回音》高雄綻放!3個展覽彩蛋、11件作品創作概念

2022小花計畫《Re:小花盛開的回音》高雄綻放!看3個展覽彩蛋、11件作品創作概念

離鄉求學、追尋理想,似乎是成長的必經歷程,而伴隨成長而來的陣痛,不只有對未來的不確定,還有看過往熟悉事物流逝的失落,每每返鄉,是不是總覺得有什麼正逐漸流逝,而那份失去卻無以名狀?2015年,設計師方序中啟動《小花計畫》,記錄伴他成長的屏東共和新村,回望與外公生活的回憶,也爬梳眷村存在的意義;經過七年積累、2019年首檔展覽《查無此人》的淬煉,第二屆展覽以《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為名於高雄金馬賓館舉辦,集結9組音樂人與11組藝術家,結合音樂、設計與藝術三重表現形式,溫柔喚醒觀者對「家與情感」的感知。

A20220525191214321
《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於高雄金馬賓館當代藝術館舉行

2019與2022年,小花計畫展覽的3個不同之處

《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與2019年《查無此人》同樣由方序中擔綱總策展人、五月天瑪莎任音樂總監,展出作品都以音樂人、藝術家共創形式呈現,上屆7組經典作品這次也在金馬賓館展出,那不一樣的地方又有哪些?

策展人方序中、邵雅曼。
策展人方序中、邵雅曼

01. 金馬賓館建築、周圍環境與展品互動性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執行長邵雅曼為本展策展人之一,負責現地藝術概念,「從一樓到三樓,就像在看小花從土裡面冒出、生長再到綻放的過程。」策展團隊善用金馬賓館具開放性、玻璃窗散佈的建築特色,讓港都微風、陽光與作品產生互動,無論是7件經典作品、4件全新創作都與展場環境緊密貼合,也就是說,觀者可試著感受「藝術作品本身是作品,它和金馬賓館的互動關係又是另一件作品」的雙重體驗,而若過去在台北當代看過7件舊作,這次到金馬賓館欣賞會有不同層次的體驗。

A20220525191213585
金馬賓館一隅

02. 全新作品!藏在展場各處的AR小花

觀展之餘,別忘了在金馬賓館找找藝術家李宸安埋藏的《音花》,這件作品以AR互動式影像呈現,李宸安自展覽中10首歌曲中各擷取一段音頻,透過電腦程式分析資訊,並以聲音頻率衍生出花朵,這些帶有水泥質感的花朵不存在於現實,觀者必須用自己的行動裝置、下載「Lighten AR」APP後,在天花、牆面各處找尋。

《音花》,《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2
李宸安《音花》

03. 購票就有獨家EP,小花錄音帶同步販售

瑪莎特別提到,這次只要購買門票就可獲得「Re:小花盛開的回音」獨家EP,現場亦販售與「感傷唱片行」合作推出的錄音帶,全透明的錄音帶磁帶藏有音花意象、外部呈現水泥牆面般的粗獷質感,其表面可以撕開,讓每個購買錄音帶的人,都能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小花是關於記憶、展望的展覽,所以特別用『過去』的載體,裝載象徵『未來』的音樂。」不妨把現場感受匯聚於心,回到家再襯著音樂細品一回。

A20220525191200140
購票就可獲得「Re:小花盛開的回音」獨家EP

10件展品創作概念一覽!

(NEW)01. 宇宙人X大聲光電《無所事事》《光電獸#34-無所事事》

本作位於兩個展區間的小長廊,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但宇宙人與大聲光電卻認為「不小心錯過」這個可能發生的意外,與作品所要傳達的意境相符。《無所事事》寫在疫情期間無所事事的時刻,而這份「被迫享有的悠閒」反倒是宇宙人如今所想念的、已然失去的時刻。大聲光電在《無所事事》輕快旋律中加入流水聲,並透過光影配合旋律、節奏,創造出飄飄然、懶洋洋的氛圍,無論你注意到或不小心忽略這件作品,經過這條廊道都會被撫慰。有趣的是,大聲光電在裝置中埋入2個小巧思,分別是全作用了44個燈、燈與燈之間都隔了44.5公分,這些不說沒人注意到、說了讓人會心一笑的小細節,讓這件作品更有意思。

《光電獸# 34 - 無所事事》,《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宇宙人 X 大聲光電《無所事事》《光電獸#34-無所事事》

(NEW)02. 劉若英 + 陳建騏 X 邵雅曼 《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

走入展間,就像走入一場夢境,當中不僅有邵雅曼一系列繪畫創作,還有透過投影、裝置材質折射出的光芒在畫作上、環境中創造視覺層次的巧思,究竟地面絢爛色彩是投影效果,或是從窗外光線流入後形成的光影?如夢似幻的視覺性引人探尋。

《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劉若英 + 陳建騏 X 邵雅曼《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

音樂上,陳建騏在欣賞邵雅曼畫作後,以畫中具空氣感、流動性的夢幻氛圍做發想,透過音樂呼應「生命猶如夢境」的作畫理念,製作由劉若音演唱的《夜晚的光明》。特別的是,陳建騏讓歌曲中的「不同聲部」成為場域裡各自獨立的聲響,也就是說,各音響分別播放劉若英的歌聲、吉他聲、琴聲⋯⋯等,聽者可隨心改變站位、自己「微調」音樂,而在移動的過程中,亦能感受到展場內各處光影的變化。除此之外,邵雅曼特別提到畫中藏有聲音小彩蛋,別忘了靠近細細聆聽。

0625
劉若英 + 陳建騏 X 邵雅曼《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

(NEW)03. 林以樂 + 瑪莎 X 羅智信《地板內早餐》

藝術常讓人覺得遙遠、難以親近,但林以樂卻在藝術中找到許多創作者的共通語言——「幽默感」,剛好的是,藝術家羅智信認為「黑色幽默」就是自身作品的特質之一,因此幽默便成為貫穿《地板內早餐》的核心元素。這件作品集合了各種碰撞後令人難以預測化學效應的元素,比方說林以樂演唱帶派對感的改編版《藍色多瑙河》,還有羅智信創作似座椅、如走道又像階梯的大型裝置,兩人鼓勵觀眾重看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受與建築空間中的關係,一扇被裝置擋住的門該如何進入?一首被改編的經典圓舞曲要怎麼感受?不妨踏上「假樓梯」、彎著腰走進門,在展間內慢慢品味。

《地板內早餐》《Come into My Drain》,《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林以樂 + 瑪莎 X 羅智信《地板內早餐》

04. 茄子蛋 X 王宗欣《我夢見了小叮噹》

小時候的美好,總要長大後才知道,而茄子蛋與王宗欣在創作對談間,想起了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動畫。茄子蛋提取記憶裡童年的想像力創作《我夢見了小叮噹》,希望一直保有「好玩」心態去想像世界;王宗欣則用「門」裝置呼應歌曲,「小叮噹的任意門是很自由的,想去哪就去哪,但我特意將這扇門倒著放,上面放了很多鎖,還有我在家翻出來20幾年前的貼紙,提醒大家『很多事情過去了,就是沒有了。』」展場中亦可見王宗欣將空間化作巨大掃描器,他在門的貓眼上架設錄像攝影機,其記錄下的定格畫面自左右不停輸出,顯化了空間、時間交錯堆疊出的記憶模樣。

《我夢見了小叮噹》,《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茄子蛋 X 王宗欣《我夢見了小叮噹》

05.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 《很難很難》

「消失的靈光,不會再回來了。」創作對談間魏如萱的這句話,讓「光」成為作品焦點。極暗的展間中央有座眷村小雕塑,微小但亮度極高的光球將帶著觀者循著樂音、光線,在20分鐘的展演間感受生命流動,並逐漸窺見雕塑全貌。

《很難很難》,《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2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很難很難》

從樂曲到藝術裝置,交融了創作者對於生命消逝與新生的情感投射,魏如萱以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同時遭逢家人、摯友和寵物殞落的劇變,藉以詞的譜寫,敘事生命一生一滅的往復循環;藝術家團體豪華朗機工以「光」營造氛圍,亦是追憶離世的團員以及感懷城市變奏中消逝的人、事、物。

《很難很難》,《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很難很難》

06. 阿信 X 明和電機《隱形的紀念》《文庫楽器》

這件雙頻道錄像裝置作品,一側為阿信演唱歌曲的動態記錄,《隱形的紀念》一曲由阿信重新轉譯,講述愛與守護是有幸福期限的,提醒觀者莫忘旅途的風景與足跡;另一側為日本明和電機演奏木製樂器書《文庫楽器》的畫面,中央展檯上則展示了7本「可演奏的書籍」,明和電機以書為擬向,開發設計出木魚、陶笛、拇指琴、玩具鋼琴、烏克麗麗等書本樂器,讓體驗不僅止於聽覺,也是有關視覺關聯的探索。

《隱形的紀念》,《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阿信 X 明和電機《隱形的紀念》《文庫楽器》

07. 方序中 X 蘇益良《親愛的____》

本作以方序中的外公為拍攝主角,藉此詮釋時間的變化,他是「小花計畫」的核心人物,指涉了每個人皆有長輩或思念的人。創作團隊特地回到方序中屏東老家進行拍攝,並以多媒體裝置呈現作品,投影於紗幕上的慢速影片,展露外公臉部所有細微的情感變化。

《親愛的___》,《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方序中 X 蘇益良《親愛的__》

08. 告五人 X 吳仲倫《鹿》

告五人這首寫於出道前的歌曲,記述一路以來成長的足跡,而在經歷累積後重新詮釋這首歌,是一種對家鄉宜蘭潮濕黏膩的回望,也是探問在走向成熟的路上依舊珍視如昔的是什麼?而藝術家吳仲倫以「壁癌」為靈感,將小時候對於潮濕的切身記憶,轉化為一組機械結構的裝置作品,連結了彼此離家出外打拼的共鳴。遠遠看著作品,它是靜止不動的,唯美卻疏離,但若走近,白沙便會緩緩流下。吳仲倫藉此暗喻,很多事情必須「靠近」才會發現,否則只會觀察到結果,而不知是什麼樣的過程導致了這樣的結局,如同人們總想著「家總是會一直在那」而將其置放一旁的心境,老是忘記唯有願意走近、才能看得清晰。

《鹿》,《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告五人 X 吳仲倫《鹿》

09. 家家 X 曲淵澈《回家》

家家在2019年翻唱由瑪莎重新編曲的順子名曲《回家》,渾厚聲線與香港藝術家曲淵澈具流動、包覆性的影像創作貼合。對年少即離開家鄉台東、北上打拼的家家來說,火車站的種種聲響就是回家、離家的回憶集合,作曲團隊為此搭上台北前往台東的火車,沿線採集聲音樣本融入作品中;錄像方面,曲淵澈以科技的創作手法復刻香港九龍寨城、溫哥華移民,以及曲爺爺的兄長歷經韓戰輾轉來臺的故事,多線的視角彼此穿插,映射了遷徙、移民與離散的跨域想像,引申了「回家」與「不能回家」的兩面探觸。

《回家》,《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家家 X 曲淵澈《回家》

10. HUSH X 李霽《大樹小花》

收到小花計畫邀約時,HUSH直覺地想起家庭,進而回憶起老家門口曾有棵芒果樹,雖然老樹因產業道路拓寬而被拔除,但早已是他成長過程中難以忘懷的印記,更是家園的象徵。因此,HUSH巧妙透過大樹、小花的鮮明對比,並汲取「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寓意,譜寫出這首關於「失去」的輕柔樂曲。與樂曲相映的藝術裝置由李霽創作,以植物為媒材重現芒果樹的輪廓,不過這棵大樹不如HUSH印象中繁茂,而是乾枯的、沒有枝葉的形象,藉此象徵「消失」,人們只能透過輪廓去臆測它原本的形體與樣貌;裝載大樹的冰箱,則是一種「附加的保存機制」,冰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來保存食物的好夥伴,李霽用隱晦又詩意的表現手法,悄悄探問著,有沒有可能它也能用來保存記憶?

《大樹小花》,《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HUSH X 李霽《大樹小花》

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

展覽日期|2022年6月25日~10月30日

展覽地點|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門票資訊|全家FamiPort、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販售,門票皆含1張獨家EP

圖片提供|相信音樂、ALIEN Art 永添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全面呈現代表性作品的大規模個展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代表性作品,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將於日本大阪舉辦的「安藤忠雄展|青春」,為繼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挑戰—安藤忠雄展」之後的大規模個展,本展將全面呈現這位建築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

出生於大阪的安藤忠雄,透過自學習得建築知識,並於1969年開始建築設計活動。自此之後,他不斷打破既有概念、接連打造嶄新的建築作品;90年代起,他不僅活躍於全球建築界,還積極投身於環境再生與與震災復興等社會公益項目,影響力早已超越建築家的領域。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睽違16年在大阪的大規模個展

而這場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ヴイエス)」登場的「安藤忠雄展|青春」,更是安藤忠雄睽違16年在大阪舉辦的大規模個展。如同其展覽名稱,半個世紀以來,安藤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仍懷抱著「青春」之心,奮戰不懈,而作為一名不斷挑戰的建築家,他所傳遞的人生訊息,也將為觀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從挑戰的軌跡到安藤忠雄的現在

本展將分為「挑戰的軌跡(挑戦の軌跡)」與「安藤忠雄的現在(安藤忠雄の現在)」兩大區域,前者將完整介紹安藤忠雄過去的住宅、教堂、美術館等文化設施的代表性作品;後者將呈現其目前的建築作品,包含長期進行的「直島計畫(直島の一連のプロジェクト)」、以「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再生項目,以及如「童書之森(こども本の森)」的社會公益項目。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 撮影:松岡満男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撮影:松岡満男)

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也將打造高達15公尺的沉浸式影像空間,引領觀者遊覽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同時展場也將以原尺寸重現其早期經典之作「水之教堂」,讓人們能以五感體驗這件建築作品。此外,本展也將透過模型、影像與音樂裝置,呈現安藤忠雄與直島共同走過的37年軌跡。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安藤忠雄展|青春
展期:2025年3月20日― 7月21日
展場:VS.(大阪市北区大深町6番86号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うめきた公園 ノースパーク VS
休館日:毎週一;開館時間:10:00 - 18:00(五・六到 20:00)
票價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VS.共同事業体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2025年2月15日在双方藝廊登場的當代藝術聯展《質譯》(Material Metamorphosis),集結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劉文瑄、黃裕智、徐永旭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覽聚焦於傳統創作媒材的轉化與延伸,探索材質與外在的對話。

6位藝術家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

當代藝術透過材質的轉化與創造,從繪畫、裝置到雕塑不斷延伸形式。《質譯》聯展中的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了材質、身體、空間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展現藝術創造與觀念之間的豐富對話。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劉文瑄

劉文瑄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了平面與空間結合的實踐,透過裁剪、折疊與黏貼等手工技術,將紙張從靜態的平面媒材轉化為結構豐富的藝術品。

作品《無聲的蜘蛛》靈感取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的詩句,以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米粉為素材,將其細心拼接、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宛如蜘蛛耐心吐絲結網的過程。最終,這張網被塗上各種色彩,就像捕捉夢境的網一般,體現材質的轉化與情感的延展。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劉文瑄(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以身體為核心,結合了行為藝術、身體藝術與裝置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塩田千春探索無形概念的意義,如記憶、創傷、死亡等,並透過這些跨越邊界的思考,試圖連結觀眾的情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本次展出的《State of Being》系列以層層交織的絲線構建出詩意〈Child’s Dress〉中的白色絲線包裹著一件白色洋裝,象徵純潔與開始,也暗示著結束與死亡;而〈Buddha〉則以黑色絲線環繞佛像,營造出如同記憶網絡般的靜謐空間,呈現出深刻的冥想氛圍。絲線的交織如同自然紋理,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重量,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宇宙性的沉思。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State of Being(Child’s Dress)〉(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黃裕智

黃裕智因喜愛多維造型在空間中舒展之態,突破工具與場域之限制,發展出「金屬編織」的表現手法,成為為個人創作語彙。堅硬的金屬因編織軟化身段,成為富有生命氣息之軟性雕塑,並與時間,與觀者產生多角互動之有機關係。

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樣在細膩與強韌之間尋找平衡,看似柔軟輕盈的雕塑,實由金屬線多層交織而成,展現材質在剛與柔、輕與重的對話,構築出動態且充滿生機的空間氛圍。金屬在光線下微微閃爍,並隨著光影變化延伸至空間,仿若植物般自然生長,形成空間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展現材質的柔韌與包容。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黃裕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徐永旭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與痛覺,透過按壓、捏塑等身體動作,賦予陶土有機的自由形態。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陶土表現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也形成了充滿反差的新觀點。

藝術家以絕對身體性的自發行為,轉化其生命經驗於作品中,材質經過身體性的轉移,彷彿一個生物的本能般,不斷交織與相疊,如同一種生之慾望的勃發,一種竄出與崢嶸的象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橫溝美由紀

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擅長使用現成物製作極簡裝置,作品中往往可見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作用。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以此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透過雕塑化的繪畫手法,橫溝美由紀結合自然元素與藝術行為,展現出介於偶然與可控之間的張力。她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形成富有雕塑深度與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彼得.亨特納

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專注於植物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麻、棉花和亞麻等。他研發出專門用來製作紙纖維的機器「Peter beater」,透過擊打纖維釋放出微小的纖維絲,當這些纖維絲在水中懸浮,並逐漸沉澱後,形成一張天然的紙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彼得.亨特納(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不同於傳統紙張的平整處理,亨特納讓材料保持其原有的植物纖維記憶,允許紙張纖維自然捲曲。他運用這樣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突破了紙漿作為靜態媒材的限制,賦予其強烈的動態與生命感。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亨特納運用紙張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質譯》

展覽日期|2025.02.15–2025.04.0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