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刈包專賣店「Baovan」!在夢幻的日落沙灘中重新詮釋台味美食

西班牙刈包專賣店「Baovan」!在夢幻的日落沙灘中重新詮釋台味美食

專門販售刈包的「Baovan」創立於西班牙第三大城瓦倫西亞,這裡愜意悠閒、氣候宜人,充滿著海灘度假氣息。Baovan 的創辦人將這份自在情調,融入他們一試就愛上的異國美食「刈包」中,並與室內設計工作室 Clap Studio 攜手合作,打造沉浸於日落海岸的用餐體驗。

baovan刈包_3
刈煲專賣店「Baovan」位於西班牙 Ruzafa 的最新門市

西班牙首創刈包專賣、支持在地企業

Baovan 創辦人首次嘗試到刈包,是在一次泰國的旅行中。他們發現西班牙並專門販售這種食物的店家,即使是有提供刈包的亞洲餐廳,所使用的刈包麵皮也不是手工製作的。於是 Baovan 引進了手工製作的技術,選在「陽光之城」瓦倫西亞打造全新的刈包品牌,主打「海灘、啤酒、刈包(Beach, Beers and Baos)」,以創意重新演繹這個台式傳統美食。

Baovan 強調天然、優質的原料選用,嚴格控管生產品質的同時,也投入支持在地產品與社區企業,並兼顧永續發展,致力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選用當地食材入菜、以 100% 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包裝等。

baovan刈包_2
Baovan 的創辦人在一次泰國的旅行中首次嘗試到來自台灣的刈包

baovan刈包_1
Baovan 以 100% 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材料製作包裝,致力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以空間設計打造沉浸式用餐體驗

最新開幕的「Baovan Ruzafa」是該品牌的第四家分店,由曾獲福布斯雜誌評選為「西班牙最具創意的工作室」之一的 Clap Studio 負責操刀空間設計 。整體空間以繽紛強烈的色彩、衝浪與探險精神為主題,將店面分割為「森林」、「海灘」、「夕陽」三大部分,空間中不斷重複圓形、半圓形等代表刈包的形狀——窗戶、照明、特別訂製的椅子與椅墊、圓弧形的門、牆上的圓形挖空等。

顧客用餐體驗從入口的「森林」開始,明快的綠色牆面、天花板上垂掛的流蘇,模擬植被環繞的情景,並指引著通往日落海岸的道路;移動到藍色的「海灘」區域,以近似於月光的柔和照明點亮空間,一層層的透光垂幕裝置,彷彿一片片拍打上岸的海浪。在這裡,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就是希望顧客能在悠閒、獨特的地中海氛圍中享用美食。

baovan刈包_10
「森林」區域以天花板上垂掛的流蘇裝飾,模擬植被環繞的情景

baovan刈包_8
特別訂製的椅子與椅墊、圓弧形的門、牆上的圓形挖空等,都代表刈包的形狀

baovan刈包_7
一層層的透光垂幕裝置,彷彿一片片拍打上岸的海浪

在店裡最大的亮點「夕陽」區域,Clap Studio 為牆上的半月形螢幕漆上日落的漸層色彩,並讓它模擬移動的日落與雲彩,隨時間變換色調。完整的一次循環恰好大約是一頓餐的時間,讓前來用餐的顧客能完整地體驗這個設計。

baovan刈包_5
牆上的半月形螢幕會隨時間變換色調,模擬移動的日落、展現漸層色彩

baovan刈包_4
「夕陽」區域採用了明亮的橘色作為基底

顛覆傳統、融合各國文化的刈包口味

在 Baovan 的菜單上共有 8 種口味的刈包,每個價格為 4.5 歐元,這裡沒有台灣人熟悉的刈包,Baovan 從世界各地、各式的料理中汲取靈感,塞進這個來自台灣的傳統麵點中。

「脆皮蝦」口味是 Baovan 的招牌之一,香脆金黃的炸蝦淋上日式照燒醬和韓式泡菜美乃滋,集各國美食文化於一身,Baovan 表示這是一件「非常特別、真正的藝術品」;另一款熱門的「手撕豬」除了多汁、香辣的手撕豬肉,還加上香菜、酪梨醬、番茄等配料;為了讓素食者也能體驗刈包的滋味,Baovan 更特別設計「蔬食口味」,夾了蘑菇、焦糖洋蔥、義大利松露醬、葵花籽和南瓜籽等內餡。透過各種巧思的搭配選擇,Baovan 將台式傳統小吃融入當地飲食文化,成為不同的面貌。

baovan刈包_6
Baovan 除了販賣刈包,也提供乳酪蛋糕、煎餃、薯條等多元的配餐選擇

baovan口味
(左)蔬食口味刈包、(右)手撕豬刈包

資料來源|Baov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