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驗創新為核心的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成立以來除了陸續推出精彩的大型跨域展演、面貌多變的公眾活動以外,亦致力於在地創作人才的培育,期待透過多元課程,培養出兼具創作能力與技術應用的跨域新秀。近年來,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下簡稱科媒平台)下的臺灣聲響實驗室與研發企劃組分別推出「IRCAM工作坊」與「FUTURE VISION LAB穹頂影像工作營」,提供相關領域的學生或創作者接觸新興技術與累積實作經驗的機會。
從國際交流到在地扎根
IRCAM為附屬於法國龐畢度中心的機構,專責音樂與聲響研究,成立至今已有將近五十年的歷史。從1990年代起,IRCAM推動每屆為期一年的「CURSUS」課程,自全球徵選對電腦音樂設計感興趣的學員,以每日上課與創作約8小時的節奏,培養善用各項工具、以程式為基礎進行音樂創作的人才。CURSUS也在教學中配置雙導師制度,由創作導師與技術導師共同指導學員,在不同學習階段提供創作者所需的協助。
2018年,臺灣聲響實驗室於C-LAB與IRCAM所簽訂的合作協議下成立,正式為雙方的人才與技術交流揭開序幕。2020年,臺灣聲響實驗室與IRCAM共同設計學程,推出第一屆IRCAM工作坊,由兼具創作與技術背景的CURSUS技術導師Jean LOCHARD授課,以聲音設計軟體的使用端為培訓對象,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開設課程。為了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2021年的第二屆IRCAM工作坊改採徵選制,開放各界人士報名,經過法方線上面試甄選出學員,以為期八個月、由淺入深的教學與創作協力,為臺灣聲響藝術領域注入活水。
聲音創作者的大補帖
談到音樂,人們直覺性想到的多半是平面性的聲音:聲源自左右、前後傳來,與聽者處在同一個平面上,聲音的跑動僅停留於平面層次。如要進一步做到聲音的空間化,亦即所謂的3D聲場,所需的不僅是硬體設備,還必須有專業工程人員在技術面協助創作者。IRCAM工作坊遂在設備與技術等資源的提供下,由課程講師與工程師帶領學員,從熟悉的雙聲道(stereo)慢慢接觸空間音樂的規劃,並嘗試建立程式與器樂之間的互動。在認識、學習程式設計與運用的過程中,學員可透過音色、聲音雛形的辨識,判斷聲音適合的設計效果,也逐步掌握將聲音轉譯為程式系統的邏輯,從而讓自己的想像落地生根,成長為一件真正的作品。
而IRCAM工作坊所培育的對象不僅限於創作者,更可能是未來聲音藝術界的種子教師。第一屆工作坊的學員即在第二屆中擔任各組學員的導師,持續自我精進的同時也傳承所學,自成一個教學相長、彼此滋養的創作系統。此外,為了替學員在軟體和硬體上打造堅實的基礎,工作坊亦邀請業界講師分享音響硬體與工程的概念和知識,整套課程彷彿聲音創作者的大補帖,所需技能一次補足。
學生的創作舞台
由研發企劃組規劃的「FUTURE VISION LAB穹頂影像工作營」,在DOME(註)搭建的第一年即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合作,以時長三個月的工作坊讓學生學習、實作並呈現創作成果;第二屆工作營則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共同推出,帶領學生認識並運用相關的技術工具,繼而建立球形曲面投影的設計思維,並在實際演練中逐漸孵育出實驗性的影像與聲音作品。今年的工作營承襲第二屆,繼續與北藝大及實踐大學合作,更進一步加入動畫短片類型創作,持續發展影像與動畫創作計畫,鼓勵學生深入實驗影像及各類型動畫的製作。臺灣聲響實驗室的工程師也特別規劃課程,教導學生認識沉浸式聲場的基本構成,讓學生能初步建構出多聲道創作介面、模擬空間聲音效果,真正落實沉浸感知的影音同步。
「FUTURE VISION LAB穹頂影像工作營」除了將技術帶進校園,讓學生熟悉沉浸式影像與聲音的處理技術之外,也提供學生正式發表與展演機會。在課程結束後,學生所收穫的不再只是一張評圖,而是作品成形後如實呈現給觀眾的成就感與感動。以目前的兩屆成果來看,學生作品的完成度已逐漸提高,豐沛的創意與天馬行空的想像,也總為每年的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帶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驚喜。
引頸期盼的未來
近期,臺灣聲響實驗室的工程團隊赴法國IRCAM參訪ManiFeste藝術節,在觀摩各類演出中注意到更為多元的音樂表現手法,以及電子音樂與器樂的結合方式、聲場設計等,這些刺激也將挹注到今年第三屆IRCAM工作坊中,帶給學員面向更寬廣的創作與技術支持。而「FUTURE VISION LAB穹頂影像工作營」在實踐大學告一段落後,7月又在北藝大如火如荼地進行,兩所院校的創作成果將會在FUTURE VISION LAB 2022展演中呈現。在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工具與各界新秀的創意思維相互激盪下,充滿創作量能的精彩未來,指日可待。
註:DOME為C-LAB的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於2020年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合作打造直徑12公尺的戶外穹頂構築(DOME)展演空間。
(本文與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報導)
圖文提供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