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是報章新聞常見的議題,但你是否曾真正想像城市再生後的樣貌?即日起至2022年11月27日展出的《都市再生願景館》,選在台北市大安區著名都更案「懷生案」留下的舊建物中舉辦,展覽匯聚國內外真實案例,並展出4組藝術團隊以「都市再生」為題創作的全新作品,期盼藉由藝術的介入與擾動,轉譯對大眾來說相對艱澀的都市再生語彙,打開觀者對此議題的更多想像。
大眾與都市更新,究竟熟悉或陌生?
了解展覽內容之前,得先梳理一道提問:「為什麼『都市更新』一詞頻繁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大眾對它的內涵與存在意義卻了解甚少?」策展團隊認為,主因是時間感。城市老化/劣變或更新/轉移,過程都需花費數十年,緩慢的時間感讓人們對都更的「迫切性」沒有實感,也就難以想像宜居城市的模樣。
因此,《都市再生願景館》的定位是一種「溝通方式」或「平台」,並以懷生案的成功為契機,透過保留原有建物為展場,探討都市更新的現況、困境,提出下一世代的都市再生倡議與城市願景。
先了解懷生案背景
懷生案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原先是18連棟的公寓式住宅,屋齡約為50年,見證東區半世紀發展。條件如此優秀的地段,近二十年內不乏建設公司試圖進行開發,然而多次整合都以失敗告終,或許是條件不符、時機不合適,都更計畫始終未能實現。
2018年,懷生案迎來轉機,連雲建設透過「危老條例」,歷經8個月的公開說明、逐一拜訪,並在溝通過程中,提出具體的建築設計、相關配套措施,最終成功打動90戶住戶,成為至今所有權人數最多,同時也是整合速度最快的危老個案。另一方面,「信任」是懷生案成功的關鍵字,此次將與所有住戶的合作條件透明、公平化,藉此減少臆測與試探,也避免住戶之間相互比較條件的心態。
各展區亮點整理!
展覽內容共分為4大部分,文本、圖像、藝術作品相互交織,先帶觀者梳理自身對都更的既有觀感,從「現行制度」與「參與者心態」兩大面向,找出結構中互相影響的因子;當觀者逐漸了解現況的困境後,闡述都更真實內涵的內容合流,引導人們思考每個案例成功、失敗的原因。
接著,展陳國內外成功做法與執行經驗,將「願景」帶回觀者想像當中;最後,以「法案改革」為基礎,提出「可試驗」的解決方法,以具體方案作為討論依據,鼓勵觀者無論支持與否,都能嘗試對議題表達看法、參與討論。
盤點4件全新藝術創作!
01. 大聲光電《光電獸#29-內有派對》
大聲光電以懷生案留下的舊建築立面為背景,分別在基地西南方、南向立面創作,前者以光影藝術照亮舊有生活痕跡,也創造新的視覺焦點,作為邀請大眾共同參與都更行動的入口;後者透過光影搭配低音音響,讓牆上有絢爛視覺、建築外能隱約聽到低沈節拍重音,創造出牆內有著盛大派對的氛圍感。
02. 大西康明《invisible distance》
以空靈風格著稱的日本藝術家大西康明,擅長使用不起眼的透明材料如塑膠薄膜、線、膠水等,創造表現自然意象的沈浸式裝置。這次,大西康明運用塑膠薄膜、熱熔膠,搭配舊地圖與金屬、木材等建築廢棄物,構成三個層次的台北市街道,透過垂落的熱熔膠絲具象化從過去到現在的時間軸線,帶領觀者從由下至上、由上至下兩種不同視角,思考城市中的時間與記憶。
03. 當若科技藝術 X 余白《隅.遇 Coincides》
當若團隊觀察到「天井」是兼具私有、公共性質的特殊場域,白天猶如美術館白盒子、傍晚則像劇場黑盒子。因此,將創作場域設定為貫穿建築二至四樓的天井,並以攝影師余白於懷生案舊建物拆除前所拍攝的作品《空間記憶保存攝影計畫》為內容,加乘光影互動裝置,以LED燈模擬日光的變化、帶出時間軌跡,時而展現居住的痕跡(白盒子)、時而讓影像(黑盒子)出現於天井外牆上,透過投影手法將影像與舊建物空間(天井)結合,帶領觀者藉由互動體驗,感受現地與過去的關係。
04. MR.BOX 黃風然 X 陳義升《袖珍模型-台北文林苑、高雄城中城、台北南機場》
MR.BOX以客製化、純手工袖珍場景模型創作為主,為每個人訂製重要的生活場景、重現老相本中的景象,用袖珍模型封存故事,並藉此紀錄這時代台灣特有的人文風貌。這次,MR.BOX透過袖珍藝術創作的有趣視角,呈現具有歷史意義的都更案例「高雄城中城」、「台北文林苑」與「台北南機場」,藉此引發觀者的好奇心及共感,進而創造大眾了解並參與都市再生行動的動機。
《都市再生願景館》
日期|2022年7月14日(四)~2022年11月27日(日)
時間|12:00~20:00(最後入館時間19:30),每週二休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19號
資料|擷果創意
圖片|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定影影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