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火車站微改造3大設計亮點!簡化空間、梳理指標,找回古蹟建築質樸美感

嘉義火車站微改造3大設計亮點!簡化空間、梳理指標,找回古蹟建築質樸美感

2021年末,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的微改造初步成果,隨台灣設計展發表;半年過去,由本埠設計、博瀚設計與品悅設計攜手進行的改造計畫,終於告一段落,其透過空間、設施系統與服務優化三大面向,重新梳理售票大廳、候車大廳和第一月台,讓這座曾有「全島第一摩登」美稱的車站,拋開繁複、重回古蹟質樸本質。

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進行微改造
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進行微改造

曾經的嘉義火車站

1933年,嘉義曾是全島美感、現代化程度首屈一指的鋼筋混凝土造火車站,車站大廳有著挑高環樑、高窗透光的氣度,而建築兩側翼中的候車大廳,則透過空間中的開口,揉合城市與月台內列車行駛風景。不過,隨著使用時間的累積,車站內多了未經編排、無系統的散亂訊息,比方說各式海報與公告,讓車站服務性以及作為古蹟的建築美感,可惜地下降許多。

|改造後|嘉義車站門面
|改造後|嘉義車站門面
|改造前|嘉義車站門面
|改造前|嘉義車站門面

「簡化」是改造要點

而之所以稱作「微」改造,是因設計團隊的主要任務並非打掉重練,而是將車站「簡化」到原始古蹟的美麗、質樸狀態,並試圖在市民使用習慣、空間美感間取得平衡。2021年嘉義舉辦台灣設計展前,第一階段改造已透過兩大手法初步簡化建築,一是車站內外較為繁複的物件被拆卸,二為指標系統有了局部的整理與更新。七個月過去,嘉義車站又有何進一步的改變?

_DS74791
|改造後|嘉義車站
|改造後|嘉義車站

微改造後的嘉義車站,3大亮點整理!

01. 售票大廳|燈帶環繞凸顯古蹟氣質

售票大廳改造有兩大要點,首先是優化車站之於民眾的服務性,二是兼顧古蹟空間特質。主體透過「環型燈帶」系統,強化車站視覺一致性與功能性,其以燈帶光線強化梳理後的大廳空間,彰顯建築挑空的氣度、空間層次,以及天花、梁帶、高窗等設計元素,讓車站拾回昔日風華。

_DS76703
|改造後|售票大廳
|改造後|售票大廳
|改造前|售票大廳
|改造前|售票大廳

功能方面,燈帶結合了指標系統,銜接起城市、月台、大廳空間,給予民眾更明確清晰的指引性,而在未來,燈帶更可成為機電增加的管道空間,也方便日後站方進行維修保養。

|改造後|環形燈帶與指標系統
|改造後|環形燈帶與指標系統

02. 候車大廳|打開與城市、月台間的對話

舊稱「三等待合室」的候車廳,串連出入站閘口及大廳,是出入月台的重要樞紐,並提供候車休息、商業空間及廣告等服務。原先靠窗的服務機能設施略顯凌亂,因此在保留門窗、牆面、地磚等歷史空間基本特質的原則下,將現有服務性設施整合於側廳中央,藉此把兩側窗樘打開,如此一來,旅客便可透過候車大廳望向城市廣場與月台;此外,更增設全新台鐵便當門市、旅客服務中心,強化車站機能及便利性。

_DS78546-HDR
_DS78559-HDR
|改造後|候車大廳
|改造後|候車大廳

03. 月台|帶入減法設計,提升候車品質

擁有台鐵、林鐵、進出閘口的第一月台,是個系統繁忙的區域。過去,等候區及入站閘口區,充滿低度使用的電話亭、臨時張貼物等,阻擋了古蹟建築立面與月台間的連結;桁架懸掛著大小、顏色不一的指標系統,許多訊息張貼位置重複,紛亂的閱讀性讓旅客容易迷失,空間也顯得紊亂。

|改造前|第一月台候車區
|改造前|第一月台候車區
|改造前|入門閘口區
|改造前|入門閘口區
|改造前|電話亭
|改造前|電話亭

對此,設計團隊考量民眾使用習慣與資訊需求,亦衡量空間區劃、使用強度後,透過減法設計整併資訊,做出兩個改變。首先,設計團隊針對指標系統設置規範、適度調整位置,提供民眾清楚的空間導引,盼能藉此提高空間的使用性。

|改造後|電話亭
|改造後|電話亭
|改造後|指標系統
|改造後|指標系統

對於月台,則在保有歷史建築氣質風貌的前提下,將色彩簡化,讓視覺變得洗鍊,並重新安排座椅,藉此抒展月台前後與候車廳、軌道間的空間關係,讓旅客置身其中更為放鬆。

|改造後|月台候車區座椅
|改造後|月台候車區座椅
|改造後|月台指標系統
|改造後|月台指標系統

資料、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遠雄泱玥,入住一座忘卻時間的悠然家園 與自然永續共生,打造新時代的居住願景

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性的正視與實踐浪潮崛起,2025年遠雄建設呼應這股全球趨勢,提出邁向未來50年的全新品牌主張——美好共生。以人的需求為起點,透過好的建築、連結環境、活絡社群,提供豐富愉悅的生活體驗,喚醒美好居住本質;並以「永續」與「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從更加友善土地、友善生命的角度,建設美好城市和社區型態的未來。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作為新品牌首發設計案,基地位於陽明山、關渡平原交會處,洲美溼地與基隆河畔間,為台北市難得一見的「無堤水岸」,順應其優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以黃金級綠建築、被動式設計理念,依循土地紋理、打造出融合風、光、水、綠,一座會呼吸的永續建築體,提供與山水共生、與鄰里共享的悠然水岸生活。

層板式結構融入自然地景, 從城市過渡到開闊的水岸

操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師陳威誌,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的前設計經理,他說道:「此基地自然生態豐富,位於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如何喚醒人們的內在情感與環境對話是我們在思考設計時的原點。」陳威誌依循永續設計的原則,觀察地理位置群山與水流的走向,並同時考量與周遭道路、鄰里之間的關係,將人們心中對於基隆河出海口的意象——具有留白空間的大河水面轉譯為層疊式的屋頂設計,「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箱型式建築,以水平式的層板建築構建融入地景。」從遠處望去層層向河岸傾斜屋頂宛如一座小山坡,陳威誌說明這樣的角度有其更深遠的目的性,「讓屋頂壓低的那一側,是為了以更友善的尺度與鄰里連結,同時也能阻隔冬季的東北季風;再往前進,面向河岸側屋頂高度上升,讓空間從內斂變化至全然的開放,不僅過渡了城市喧囂,眼前無邊的泱泱水色,也將人們的目光帶回周遭的萬坪綠地公園與自然水景。」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褪去塵囂,讓回家就是一種享受

從接待中心的停車場步入室內之前,需先經過一段曲徑通幽的竹林廊徑,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調,這樣的動線設計安排也呼應著未來「遠雄泱玥」整體的建築空間規劃,此處距離士林天母不過五分鐘的路程,如何讓人放下忘卻都會的紛擾塵囂?「遠雄泱玥」將長型基地的左右兩側保留為充滿綠植的花園與步道,以綠意為人們洗滌外界的喧囂疲憊,讓每一次回家的路徑都是一趟療癒的過程。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永續節能的被動式設計, 忘卻時間的永續家園、與水天一色同頻

步入接待中心的一樓,在溫暖沉穩的木質空間,不見傳統的銷售桌椅,而是作為城市客廳與品牌沙龍,既是社區的一部分,也成為訪客與鄰里交流的共融空間。緩步至二樓,長桌後方開闊的天光水色景觀,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從外看似山脈的傾斜屋簷,在室內成為了視覺的指引,不僅強化了河畔的眺望意象,同時也達到具有建築節能減碳的被動式設計功效——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與遮陽(西面不開窗)。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長而深的水平式屋簷,從室內過渡到半室外的露臺設計提供了最完美的水岸生活體驗,當來訪者置身於這片無邊界的大河流水景色中,望著夕陽餘暉的金黃照映在河面時,時間彷彿凝聚此刻,獨自靜坐其中,如同進入一個不存在任何一個時區裡的世外桃源,未來的每一天,隨四季流轉,在與大山大河悠然共生的慢活歲月中,忘卻世俗的所有煩惱,回到內在安靜傾聽心靈的聲音。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預約水岸新奢華

0800-502-555

https://www.fgrealty.tw/6ymba3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遠雄泱玥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耗時15年建造的「高雄新車站」,由荷蘭建築團隊Mecanoo操刀,其中名為「綠之丘」的天棚圓頂與其上方的空中花園,終於在2024年底正式完工啟用。

保留帝冠式舊站建築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保留舊有元素並重新詮釋,定位為「串聯過去與未來的城市地標」。有著超過八十年歷史的高雄車站舊站,屬於日式帝冠式建築,在新站興建過程中被保留下來,期間經歷二次遷移等創舉,展現團隊的工程技術。此外,施工的同時也必須維持鐵路運作,並確保乘客往來順暢、安全,於團隊而言充滿挑戰。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圖片來源:Mecanoo)

兼具通勤與休閒的自行車道

除了鐵路部分的工程外,高雄新車站還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並打造一條全長15.3公里的自行車道,為全台唯一一條可「飛越」鐵路的自行車道,兼具通勤與休閒功能,為市民帶來嶄新體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圖片來源:Mecanoo)

2,700片幾何雲朵打造天棚

這次正式啟用的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其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由近80支造型各異的榕樹花柱支撐、挑高6公尺,展現高雄晴朗天空的意象,通透視野營造出寬闊的感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圖片來源:行政院)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圖片來源:Mecanoo)

台灣原生種空中花園

天棚的上方,是佔地17,500平方公尺的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並分為五大景觀區,為高雄新車站塑造綠意盎然的環境,也讓這座熱帶城市擁有可呼吸、充滿生機的空間。未來,這裡將舉辦各種市集、展演活動,更計畫設置流動圖書館,迎接更多可能。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圖片來源:Mecanoo)

集飯店與商業空間於一地

目前高雄新車站施工分成南、北區塊兩階段施工,南區塊已經大致完成,剩下北區塊以及四棟大樓。除車站本體外,也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打造複合式的大型公共區域,成為高雄與外部接軌的樞紐。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圖片來源:Mecano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