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A帶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m Koolhaas與David Gianotten親解建築亮點

OMA帶逛北藝中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2012年開工、歷經10年竣工,並於2022年8月正式開幕,其佔地兩公頃,共有地下1層及地上12層,包含大劇院、藍盒子與球劇場3個劇場空間。而操刀北藝中心的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Rem Koolhaas與David Gianotten兩位建築師,也親自帶領媒體朋友們,一探這座建築的設計巧思與亮點,接著就跟著La Vie一同神遊當天的導覽路線!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詳細開箱!必走參觀回路、絕美曲面玻璃、特殊座椅設計等6大亮點

S__89038875
北藝中心開幕當天早上,OMA的Rem Koolhaas與David Gianotten兩位建築師,帶領媒體朋友們探索建築的設計巧思。(攝影:Adela Cheng)

北藝中心小檔北藝外觀3©林軒朗
由OMA操刀的北藝中心,歷經10年終於完工,並於2022年8月7日開幕。©林軒朗

OMA帶逛北藝中心路線:大廳 → 大劇院 → 藍盒子 → 球劇場 → 參觀回路

大廳:讓人們聚集、舉辦活動的公共場所

由於捷運劍潭站與士林夜市商圈的人潮熱絡,OMA巧秒將北藝中心的3個劇場嵌入中央的立方體、把建物抬高,讓街道的活力從四面八方延伸進來,同時人們能利用B1的停車場、1樓的主入口、2樓計程車招呼站抵達場館,OMA也盡可能保留基地的公共空間,用來舉辦活動,也建立起與周圍鄰里的關係;2樓大廳平台也特別設計成與捷運軌道同高度,期盼產生與城市的連結,以及加深與台北的互動。乍看有點工業風的2樓大廳,搭配從劇院地毯轉化而成的大理石地板,與各有特色的劇院指標,得以讓人從簡潔設計的聚會空間到逐漸精緻的劇院內部,探索劇場的不同面貌與可能性。

北藝中心小檔9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北藝中心2樓大廳平台設計成與捷運軌道同高度,期盼與城市展開連結對話。(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北藝中心小檔07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人們可以從四面八方抵達北藝中心,也將活力帶進其中。(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S__89038886
OMA將劇院的地毯轉化為大理石地板,拉近與人們的距離。(攝影:Adela Cheng)

大劇院:提供每個人最佳觀看角度

觀眾可以從階梯或是手扶梯抵達擁有的大劇院,必須一提的是,OMA在北藝中心融入許多「公共空間」與「自然光」的設計,比如在大劇院前廳,能一窺城市風景,打開門窗、進到戶外陽台,更可眺望到圓山大飯店、自然景觀,感受到自然光灑落的愜意氛圍。而大家也可以發現,北藝中心的3個劇場運用了不同濃淡度的藍色,從牆壁、天花板、地板皆是藍色,OMA解釋,用單一顏色來代表劇院,除是為了維持一致性,在燈光暗掉後,相較於常見的紅色,藍色也會比較沒那麼凸顯、能成為很美的背景色。

北藝中心小檔藍盒子©趙紹伯
大劇院前廳(攝影:Adela Cheng)

S__89038876
推開大劇院前廳的門窗,可欣賞到城市綠意美景。(攝影:Adela Cheng)

至於備受討論的大劇院座位問題,David Gianotten說明,當年競圖的規格從舞台到最後一排距離為31公尺長、席位要1,500席,算起來間距就是95公分,符合一般劇院的標準,並沒有特別窄,若是排距要再加寬,席位至少要再減少300席,加上為讓每個人都有最佳觀看角度,愈往上排才會比較陡。座椅破損則是因為椅子當時已經先送來台灣,但因存放條件不佳,造成使用永續可回收材料製成的椅面碎化,大劇院座椅也將以加上椅套的方式處理、接下來幾個月會全面更新。

北藝中心小檔06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備受討論的大劇院座椅,因為存放條件不佳的關係,有多張椅子破損的問題,之後也將加上椅套處理。(c) OMA

藍盒子:可容納實驗性表演的空間

挑高的藍盒子前廳,最上面就是7樓的餐廳露台、下方則是賣飲料的地方,白天的前廳有著明亮光線灑落、夜晚抬頭看或許還能看到星空。進到像是「黑盒子劇場」形式的藍盒子後,可發現其藍色較深一點,且除了兩側的包廂區外,裡頭的椅子都可以移除,意味著舞台在中間、觀眾在中間等表演方式都有可能。尤其打開隔音板後,藍盒子即可與大劇院結合而成超級大劇院,除可以啟發創作者意想不到的演出,也帶給觀眾獨特的劇場體驗。

S__89038879
挑高的藍盒子前廳,採光極佳。(攝影:Adela Cheng)

04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藍盒子的椅子可以移除調整,打造不受限的表演空間。(c) OMA

北藝中心小檔超級大劇場©趙紹伯
藍盒子與大劇院組合而成超級大劇院©趙紹伯

球劇場:球型設計讓觀眾與舞台很緊密

從大廳搭乘手扶梯抵達的球劇場前廳,為內層與外層之間的中間區域,也是通往觀眾席的動線,同時為OMA將古典劇場重新詮釋,以現代感的方式所呈現出的魔幻氛圍空間。進到裡頭,則是可坐800人的劇場,其最後一排到舞台距離為25公尺,球性的設計也可讓不同位置的觀眾,無視角阻礙看到舞台。球劇場的圓形座椅設計,除呼應球劇場外型,一坐下後,椅面還會往前推、擴大椅子面積,增加舒適度,也是一設計巧思。

北藝中心小檔05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球劇場前廳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北藝中心小檔07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球型劇場設計,能拉近觀眾與舞台的距離。 (c) OMA

Rem Koolhaas也特別提到,與荷蘭Inside Outside室內設計事務所合作的「膜」一般構造的布幕,其具有延展性,能做為不同方向、大小的開口使用,同時也可拿來投影,正如同一張空白畫布、擁有各式可能性。

北藝中心小檔_14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膜一般的布幕,可以任意變化,擁有各式可能性。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北藝中心小檔_13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膜一般的布幕,可以任意變化,擁有各式可能性。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參觀迴路:一窺神秘劇場後台

為讓更多人可以進來北藝中心,OMA打造了對大眾敞開的橘色「參觀迴路」,在過程中,除能透過窗框看到劇場運作、後台情形等,最後還能在11樓的天台劇場停留,欣賞外頭山景與城市樣貌。

北藝中心小檔16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參觀迴路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OMA帶逛北藝
觀眾可以在參觀迴路的過程中,一窺神秘的後台。(攝影:Adela Cheng)

北藝中心小檔天台劇場©趙紹伯
參觀迴路最後停留的11樓天台劇場,可將城市美景盡收眼底。©趙紹伯

帶逛北藝中心最後,Rem Koolhaas提到,他們一直很強調「了解當地」,不論是藝文風貌或是風土民情等等,這次不僅是與台灣建築師合作,為了這個項目他來台灣60幾次、David更是上百次,可惜過去兩年因為疫情無法前來,溝通也無法像以往那麼順暢,但絕對不是建築師做完一個作品就跑掉了,他們會繼續調整優化,也希望這個建築物能創造許多新的可能、有更多創意等著我們去發掘。Rem Koolhaas也透露,有一些台灣的業主找上他們合作,不過案子是否會成行,一切都還太早、無法公開,但他能回答的是,「OMA在台灣的合作經驗很好,會繼續在台灣耕耘。」

北藝中心小檔大排練室©趙紹伯
11樓排練室設計,引入大量自然光,讓表演者不再只是待在暗不見天日的地方工作。©趙紹伯

S__89038880
圖左至右分別為:OMA北藝中心項目總監林家如、David Gianotten與Rem Koolhaas。(攝影:Adela Cheng)

 圖片提供|北藝中心、OM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位於荷蘭鹿特丹港口的「FENIX博物館」將於2025年開幕,前身為全球最大的倉庫之一,更是19、20世紀百萬移民出入鹿特丹的碼頭。受全球移民故事啟發,中國「MAD建築事務所」改造這個地標性建築,透過尋找未來與過去之間的交流,將建築的故事延續下去。

這座佔地16,000平方公尺的建築始建於1923年,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從19世紀末開始,300多萬移民從鹿特丹的碼頭登船,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人們的離開和到來造就了今天的鹿特丹,成為一座擁有170多種民族的城市。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是鹿特丹這段獨特歷史的核心,這座巨大的倉庫長360多公尺,由鋼筋混凝土製成,是裝卸船隻的地方,其貨物被運至南非、加拿大、墨西哥和海灣國家。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在二次大戰期間,幾乎整個鹿特丹的建築都被摧毀,也因而造就這座城市如今充滿實驗性、創新思維的建築風景。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正由MAD建築事務所主導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確保鹿特丹港口建築的典範能夠被留存。FENIX博物館館長安妮·克萊默斯(Anne Kremers)表示:「FENIX的故事就是鹿特丹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FENIX博物館將引發人們對世界產生新的好奇心。」FENIX博物館旨在幫助鹿特丹重新定義21世紀、發展新型藝術和文化機構、培養新的創意人才,反映這座城市的多樣性、精神和歷史。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從屋頂升起的巨大銀色旋風

在FENIX博物館的屋頂中央,MAD團隊打造了一個金屬的旋風(Tornado)形裝置。雖是金屬外觀,旋風的內部其實是由木頭打造。它擁有接近自然的動態結構,令人聯想到盤旋的空氣,從底層攀爬而上,由屋頂升起延伸至天空,像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符號,象徵著全球移民所經歷的旅程。MAD建築事務所創辦人馬岩松說明:「當MAD建築事務所受邀參與FENIX博物館的計畫時,我們深知它必須與現有建築、周邊環境、移民故事、過去記憶進行對話。『旋風』關於未來,但它植根於過去。」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並將默茲河和荷美郵輪總部改建的紐約酒店(Hotel New York)盡收眼底。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以當代藝術視角建構展覽內容

FENIX博物館建築內部有兩層寬敞的展廳空間,未來將舉辦一系列藝術、建築、攝影和歷史的展出,探索人類遷徙的永恆故事,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其中包括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祖先(Ancestors)》,以及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金守子(Kimsooja)、希爾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傑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和傅丹(Danh Võ)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除此之外,FENIX博物館還與世界各地的新銳藝術家合作,展出一系列以移民故事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巴黎藝術家貝亞·吉勒·加查(Beya Gille Gacha)、鹿特丹藝術家埃弗拉特·澤哈維(Efrat Zehavi)、韓國藝術家蔡恩麗(Chae Eun Rhee)、藝術家拉奎爾·範哈弗(Raquel Van Haver)、美國藝術家雨果·麥克勞德(Hugo McCloud)。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策展空間「Plein」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空間,其中佔地2,275平方公尺的「Plein」,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博物館策展方式。這個寬敞、 靈活的展演空間將由鹿特丹在地的不同團體策劃豐富活動,每一天、 每一小時都將截然不同,呈現多樣面貌。例如,在中國農曆新年時,便將紀念1900年在FENIX街區創建的歐洲第一個唐人街,慶祝中國的飲食和文化。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巨型展出裝置《迷宮》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形成迷宮般的沉浸式空間,參觀者可以在其中穿梭,發掘行李箱主人的故事。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紀實攝影展《移民家庭》

受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最知名的攝影展之一《人類大家庭(Family of Man)》啓發,《移民家庭(Family of Migrants)》由數百張紀實攝影和肖像組成,探討人類流動、家庭之愛、旅途危險和告別等主題,涵蓋了6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攝影師的經典攝影,如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劉易斯·海因(Lewis Hine)、王福春(Wang Fuchun)、阿拉·古勒(Ara Güler)和薩姆·普雷塞爾(Sam Presser)等。

資料提供|FENIX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