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透明島計畫」永續旅遊提案!佳佳百貨以地方設計為旅人注入小島環境意識

蘭嶼「透明島計畫」永續旅遊提案!佳佳百貨以地方設計為旅人注入小島環境意識

2022年7月底,產品設計出身的「佳佳百貨」團隊踏上蘭嶼,以「蘭嶼旅人節」召喚旅人們來到島上,展開一趟對自己、也對土地溫柔的詩意旅行,藉由透明的視野,挖掘小島的純淨美好,看見更清澈的蘭嶼。

什麼是「透明島計畫」?

一年多前,佳佳百貨團隊接觸到專注於蘭嶼環境議題的「咖希部灣Kasiboan」,適逢疫情時期的離島旅遊潮,決定以地方設計的角度推動「帶著環境意識」的旅遊模式。在進行田調與相關研究後,團隊發起「透明島計畫」,並著手策劃蘭嶼旅人節相關活動,希望以親切、走入地方的方式,聚焦人們對議題的關注。

佳佳百貨主理人佳玲提到,台灣的離島並沒有設置垃圾處理廠,因此島上的垃圾都必須運到本島處理,資源回收的成本非常高昂,也讓垃圾留下不必要的足跡。「透明島計畫」希望旅人帶走垃圾、更希望旅人不產生垃圾,並在旅程中理解蘭嶼的環境問題,透過感受,找回人與環境的共好關係。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框框
在蘭嶼旅人節活動上,設有水波鏡與主視覺透明框讓旅人拍照紀念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展覽空間1
「咖希部灣 Kasiboan」長期專注於蘭嶼環境生態,並推動環保相關議題

一連串活動,展開一場善待島嶼的旅程

◆ 蘭嶼登島指南、綠色旅遊地圖

佳佳百貨希望將蘭嶼的環境議題「資訊透明化」,因此著手設計了「蘭嶼登島指南」和「綠色旅遊地圖」,串連島上30間環境友善的店家,並彙整循環杯租借、飲水站、回收兌換優惠等資訊,以非典型的方式收錄蘭嶼的真實魅力,邀請旅人踏上這座小島。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募資限定商品-登島指南01
募資限定商品「蘭嶼登島指南」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綠色地圖1
「綠色旅遊地圖」彙整了島上各式各樣的環境友善資訊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綠色地圖2
地圖海報、登島指南的設計跳脫以人為本,讓視覺焦點回歸環境與土地,以一片閃著銀光的海洋為中心

◆ 募資產品「Island 旅行隨身包」

擅長產品設計的佳佳百貨,過往就曾開發許多環保材質製的生活用品,本次藉由「透明島計畫」也第一次發起議題式的募資,推出由廢棄寶特瓶回收製成的「Island 旅行隨身包」,在設計過程中融入巧思,不僅有多種背帶方式,輕巧、防水的特性也尤其適合在天氣多變的島嶼旅行,更幫助使用者實踐源頭減量。此外,團隊也特別設計活動限定的淨灘專用手套,提供給參與淨灘活動的旅人使用。

FotoJet
Island 旅行隨身包使用情境照 ©佳佳百貨提供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2.活動限定淨灘手套 ©佳佳百貨提供
活動限定淨灘手套 ©佳佳百貨提供

◆ 辦一場「無痕市集」

登島後,團隊將所有事前的企劃、準備,化為位於蘭嶼咖希部灣的無痕市集。「咖希部灣Kasiboan」由「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經營,長期專注在島上的海廢問題,並建立了一座由回收物作為磚瓦建成的寶特瓶屋。

蘭嶼旅人節佳佳百貨透明島DSCF9278
「無痕市集」集結了蘭嶼在地的20組品牌,包含美食、手作、獨立書店等攤位

蘭嶼旅人節佳佳百貨透明島106A0573
「無痕市集」中有不少環保手作店家

蘭嶼旅人節佳佳百貨透明島LINE_ALBUM_一陣風掃過透明島_220730_18
「無痕市集」也邀請到蘭嶼首間獨立書店「在海一方」擺攤

這場市集集結了蘭嶼在地的20組品牌,涵蓋美食、手作、獨立書店、藝術裝置、海玻璃飾品等攤位;另外還有「無痕生活系列」工作坊,邀請旅人和當地職人一起體驗草地瑜伽、拼板舟彩繪、水壺提袋編織等屬於小島的獨特活動。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草地瑜伽
「蘭嶼旅人節」的草地瑜伽活動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木板船繪畫
「蘭嶼旅人節」的木板船繪畫體驗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編織水壺袋
「蘭嶼旅人節」舉辦編織水壺袋工作坊

為了更加推廣環境友善意識,每個想參加市集的旅客,都需以3個海廢為門票入場。佳玲說,起初是地方團隊帶著親朋好友來市集,後來,許多遊客也隨著音樂、食物飄香而來,更進一步去了解市集所希望傳達的環境議題。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海廢門票1
每個前來市集的旅客,都需以3個海洋廢棄物為門票入場

◆ 前進蘭嶼淨灘

除了舉辦市集活動,佳佳百貨也與致力於淨灘的環保團體 RE-THINK 合作,帶領旅人前進蘭嶼淨灘,最終清理出了超過 500 公斤的垃圾。佳玲表示,希望可以透過淨灘活動,讓更多人看見蘭嶼的垃圾處理問題,以行動實踐環境保護之餘,也重新思考與海洋的關係。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冷泉淨灘1
本次佳佳百貨也與環保團體 RE-THINK 合作至蘭嶼海岸淨灘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冷泉淨灘3
淨灘團隊最終清理出了超過 500 公斤的垃圾

從與在地互信開始、放眼每座島嶼的漫漫長路

談起與當地組織、團隊的合作過程,佳玲說,一開始地方居民都會覺得很莫名、覺得外地來的陌生人為什麼要來島上做這些事,經過一年的考察、來回討論與溝通、深入了解與同理後,才慢慢建立起雙方彼此的信任,也逐漸有越來越多居民投入。到後來,即使「不使用拋棄式容器」的無痕飲食,對許多攤位而言並不容易,他們依然努力想出了各種方式,呈現自家的美食。

「我們從來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問題。」藉由群眾參與,「透明島計畫」收到了很多回饋,更有企業提出合作邀請。佳佳百貨認為,透明島並不只是蘭嶼,而是所有的島;每座島嶼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與遭遇的困難,而他們會持續以設計推動人們對於環境旅遊的關注,讓更多人接觸到相關的議題,也讓小島的美能夠被保留、傳承下去。

蘭嶼旅人節透明島佳佳百貨展覽空間2
許多旅客透過展覽區的海報逐漸認識蘭嶼的環境問題

資料提供|佳佳百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花飾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創立五年,台北「朵常花藝」工作室在今(2024)年夏天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並悄悄在空間中策劃以「台式生活記憶」為靈感的花藝概念展覽《Momentary》,邀請大家走入開放式展間,也讓花朵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花店裡的策展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延續這樣的核心理念,朵常團隊思考生命旅程中曾出現花朵的時刻,並將這些日常片段集合起來,轉化為花店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這些花朵可能乘載了當時快樂的情緒、記憶,或是代表著人生中的亮點,通通被收藏在這座「生活切片的保管所」。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花藝」工作室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以台灣人的共同生活回憶為題

走進工作室的第一座裝置,靈感來自朵常花藝舊址拆遷時的畫面。當時,各個工作桌椅、家具全部集中在卡車車斗上,錯落的置放和堆疊,彷彿將這幾年的時光濃縮於這個小小的面積中,在團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試著重現這個畫面,在相似面積的桌板上堆疊了家具與裝潢材料,並安排花朵穿插在縫隙中,萌芽重生。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團隊重現品牌舊址拆遷時的畫面,成為展覽的第一座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一旁以金莎包裝紙折成的花束,源自小時候情人節會收到的巧克力,象徵著生命中最初感受到愛情的一瞬間,點綴在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彷彿花朵之間的閃耀鑽石,匯集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愛情。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路上販售玉蘭花的長輩,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買花場景了。空間中最顯目的裝置,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的經典印象,團隊使用小販常用的串花手法,將玉蘭花與相似的晚香玉、百合融合,讓香氣與畫面縈繞於展覽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保水的花朵會逐漸乾燥,並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如同這些在街頭販賣玉蘭花的小販們,展現出堅毅的精神。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玉蘭花小販的經典印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傳統桌菜不可或缺的擺盤裝飾——石斛蘭以及荷蘭芹,是台灣人對於花朵的共同記憶。團隊將這兩個歷久彌新的元素結合,並將辦桌的感官經驗帶入,融合製作成流線型的捧花作品;另一個屬於台式生活的元素,則是插在桌邊慶生花藝的傳統數字蠟燭,在每年的重要日子裡,讓喜悅和祝福瀰漫在餐桌上。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傳統桌菜的擺盤裝飾、充滿童年記憶的生日蠟燭,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朵與蠟燭堆疊起喜悅與祝福,瀰漫在餐桌上(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喜愛野外探險的朵常團隊,也特別策劃了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無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它們在感受潮濕的海風、登頂的開闊感後,附著在衣擺上一起離開。展間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想像去山上採集了不同的野花野草,恣意的隨風搖動,在生活中以各種不經意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手作「便當花盒」帶得走的體驗

除了花藝策展,朵常團隊也邀請觀眾成為參與者,親手製作一盒專屬的「便當花盒」,如同本次展覽所傳遞的概念,讓花藝成為大家的日常體驗,常伴生活左右。另外,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讓買花就像每日的超市採買一樣,能夠輕鬆地進入生活之中。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便當花盒」手作體驗(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 朵常花藝HIDE DAILY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69巷28號1樓
電話|02-27082829
官網|www.hidedaily.c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