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於2022年8月27日正式開展,本展由英國指標性博物館「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策劃,其館內擁有超過20萬件肖像藏品,展陳16世紀至今影響英國與世界的人物肖像,可說是英國歷史文化的縮影。展覽現場89件肖像作品以繪畫為主,另有攝影、雕塑與多媒體形式,有趣的地方在於,肖像不以「年代」為依據陳列,而是跳脫時空、根據「主題」分為6大展區。本篇整理《時代的臉孔》4大亮點、6個展區策劃理念,同場加映9件亮點作品,詳細帶看展覽。
4個不能錯過《時代的臉孔》的理由
01. 館藏首次結伴出海
英國國家肖像藝廊擁有160年悠久歷史,大規模世界巡迴卻是首次,適逢博物館大規模整修時期,這些從未離開英國的重要肖像作品才有機緣結伴出海,可以說是美麗的意外,而館長庫里南博士本人也說這堪稱是「一生只會遇上一次的機會」。
02. 打破傳統的陳列方式
肖像展覽聽來生冷,但《時代的臉孔》總策展人Alison Smith特意打破以「時間年代」陳列的傳統方式,轉而透過六大主題呈現,帶領觀者領會肖像畫在各個時代的存在意義,感受肖像人物的影響力與情感渲染,藉以創造更多想像、思考的空間。
03. 涵蓋多元媒材肖像畫
展出的89件作品,75件來自英國國家肖像藝廊、14件為奇美館藏,肖像內人物時空跨度極廣,橫跨英國都鐸王朝、斯圖雅特王朝、繁盛的維多莉亞時代,再到現今的溫莎王朝,從課本上的歷史人物、黑白影像時代的一代偶像、當代名人齊聚現場,他們各在金融、政治、藝術、建築、設計、時尚、音樂等領域發光發熱,逐步改寫亦創造英國歷史。
04. 現場不乏藝術大師作品
置身展場,除可瞧見肖像中人物的故事、成就與影響力,也可看見許多出自藝術大師之手的肖像作品,包含安迪沃荷、盧西安.弗洛伊德、大衛.霍克尼等;有趣的是,今年五月剛在奇美博物館辦完特展的時尚攝影師蒂姆.沃克作品也在場,那是幅他為大衛.霍克尼拍攝的攝影肖像,在《美妙事物》特展中也有展出。
盤點《時代的臉孔》6大展區、9件亮點作品
⭓ 前導區|三位王者引領觀眾走入英國古今
展覽入口擺放英王亨利八世、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數位肖像,由兩位英格蘭輝煌年代的關鍵推手,攜手為《時代的臉孔》揭開序幕,而在兩人統治的16世紀,肖像畫的主要功能是宣揚君主世襲的正當性,試圖塑造「君臨天下」的權威感。
步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英國現任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即位至今正逢七十年白金禧,此作〈平靜〉為女王第一幅全像攝影肖像,這件3D立體肖像歷經兩次擺拍、運用上萬張影像創作而成,紋理似油畫筆觸、從每個角度看都像女王正凝視著觀眾,非常有意思。
⭓ 第一展區|自畫像 SELF-PORTRAIT
自畫像兼具實用與抒情功能,對許多畫家來說,它是磨練繪畫技巧的好辦法,也是向客戶做自我宣傳的理想媒介;另一方面,自畫像也呈現由畫家的生命經驗、情感、想法塑造而成的個人面貌,這是當下他們眼中最真實的自己。本區集結英國歷史上具代表性的肖像畫家,看他們如何呈現自我並表達個人主張。
亮點作品 ⭔ 安東尼・范・戴克爵士
17世紀時,范.戴克從比利時到英國擔任宮廷畫家,對英國肖像畫留下深遠影響。回溯前范.戴克時代,由於肖像畫被君主用來樹立權威、彰顯自身統治的正當性,畫風較為侷限,繪畫細節繁瑣、人物風格僵硬呆板;他來到英國之後,透過流暢筆觸、更具流動感的繪畫技巧,讓畫中人物更為靈巧生動,一改英國過往制式嚴謹的肖像畫風,並持續流行至20世紀初期。
⭓ 第二展區|名氣與聲望 FAME
名氣雖轟轟烈烈卻有稍縱即逝的風險,唯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成就一人聲望,本區巧妙以古今名人相互對照,呈現名氣、聲望與肖像的密切關係,在此能夠遇見不同領域的經典偶像,他們有些是名留青史的大人物如莎士比亞、達爾文、牛頓、狄更斯;有些在生前曾紅極一時,逝後卻鮮為人知;另些則為當代偶像如Ed Sheeran、貝克漢,仍待時間檢閱與驗證,方能成為傳奇。
亮點作品 ⭔ 威廉・莎士比亞/艾德・希蘭
這幅莎士比亞肖像畫是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的第一件收藏,為什麼不是貴族、君王,而是一位劇作家?這座博物館剛成立時便定位為「名人堂」,也就是說,館方認為肖像畫中的人物本身,意義遠大於作品的藝術性與畫家名氣,而莎翁名氣、成就本就無庸置疑,但館方看重的是他不仰賴繼承而來的財富或地位、而憑藉自身才華在歷史留名的風采。
在英國國家肖像藝廊館藏中,策展團隊選擇艾德・希蘭與莎翁對照,兩人以文學、音樂造詣驚豔世人,古今相映的呈現說明無論時代如何更迭,才華總不過時,而這正是《時代的臉孔》展覽副標題「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的核心理念。
⭓ 第三展區|身分與認同 IDENTITY
從肖像畫中,觀眾能看見一個人的外貌,也可從細節推敲出身分,而每個人的「身分認同」通常複雜,肖像創作者要如何透過繪畫、攝影等手法,轉化主角的內在認同,是一大挑戰。本區藉由肖像畫闡述「身分與認同」命題的方式相當有趣,當中有呼風喚雨大人物的斜槓身份與鮮少流露的一面,也有歷史上勇敢直面自我、推動性別認同議題的代表人物。
亮點作品 ⭔ 溫斯頓.邱吉爾
邱吉爾是英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首相之一,他曾帶領英國在二戰中與盟軍戰勝納粹德國,奠定崇高且不朽的地位。政治家之外,邱吉爾還有另一個身分——業餘畫家,他曾在擔任財政大臣時期,向英國藝術家華特.西特克學習繪畫,而這幅肖像畫正是出自邱吉爾的繪畫老師之手,畫面中不見平時嚴肅、威風凜凜的形象,只見一個對藝術滿懷熱情、充滿求知慾的學生。
亮點作品 ⭔ 德翁騎士
英法七年戰爭後,德翁騎士以外交官身份代表法國前來英國斡旋,當時人們對他的性向充滿好奇,時常抱著貶意議論;幾年之後,德翁騎士不幸涉及一起間諜醜聞而被逐出法國,最終選擇回到英國生活,不過這次有所不同,他開始以女性身份公開活動,並成為一名職業擊劍選手。而這幅畫作,正是英國國家肖像藝廊所收藏的第一件跨性別者肖像,極具意義。
⭓ 第四展區|愛與失落 LOVE AND LOSS
肖像不僅勾勒人物形貌,也能讓人感受到畫中人物「真正存在」或「曾存在過」,而非只是一幅單純的藝術繪畫;具有生命力的肖像畫,更能讓留下的人感到逝者猶生,好像已缺席的愛人、摯友或親人,仍陪伴身邊。本區透過肖像畫講述情感飽滿的愛情故事,也呈現畫中人物一生經歷愛與失落的波折歷程。
亮點作品 ⭔ 華特・雷利
華特是名冒險家,早年致力於為英國在新大陸開拓殖民地,曾是伊莉莎白一世寵臣。不過,華特在未取得女王同意的情況下,秘密與其貼身侍女結婚,讓女王深敢背叛,造成兩人關係破裂,華特更被打入倫敦塔幽禁。
畫作中,藏有細微卻情意深遠的細節,華特身著黑、白衣裳,象徵堅貞與純潔,而左上方掛有弦月,象徵著月神阿爾忒彌斯與女王,人物身後則是一片帶有波浪的海,而水的英文單字Water恰與華特Walter發音接近,代表著華特本人;如果將月亮、海浪意象串連,即代表華特效忠女王,正如同潮汐因月亮而產生,延伸為永恆不變的忠誠。這張滿載情意的畫作,與華特從寵兒跌入冷宮的人生經歷相互對照,正是本區主題「愛與失落」的最佳寫照。
⭓ 第五展區|權力與力量 POWER
權力可能與生俱來,也可能得靠後天打拼爭取,而力量則存在每個人體內與心中,或強大或孱弱,看個人如何發揮運用,有人秉持著強大的意志力、毅力,憑著一己之力,成為改變世界的先驅者,甚至將力量傳遞給更多人。本區呈現掌權者如何透過肖像彰顯威信,也展演擁有權力、改變世界力量的人物們,隨著時代的演變,在「被描繪」的想法與創作手法上有何不同,是不是更靈活、有趣且多變了?
亮點作品 ⭔ 提姆・伯納斯-李爵士
步入展區,有件精巧雕塑佇立中央,主角穿著普通的襯衫、西裝外套、隨意掛上背包,看上去就像個普通的中年男子,事實上這是全球資訊網(WWW)的發明人提姆・伯納斯-李,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只開創劃時代的創新科技,更受人尊重的是,在大可以將技術佔為己有、申請專利的情況下,選擇將技術開放共享,而這個決定,可說是改寫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亮點作品 ⭔ 威廉.威伯福斯
在解放黑奴的路上,美國有林肯,英國則有威廉.威伯福斯,他21歲即當選國會議員,經過20年的長久努力,才終於終結奴隸賣賣,既實現理想,也為曾受束縛的人們尋回自由。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威廉.威伯福斯在畫中的姿勢有點不自然,主要是因為他患有嚴重的骨骼退化症,無法坐直,且逐漸惡化的狀況,更讓他被迫辭去議員職位;另外,這幅肖像並沒有完成,據說是在畫作完成前,威廉.威伯福斯就過世了,而畫家也傾向讓作品停留在「未完成」的狀態,吻合現實。
⭓ 第六展區|開創與革新 INNOVATION
自文藝復興以來,誕生於19世紀的攝影術,是對肖像藝術影響最大的技術衝擊,自此肖像不僅止於繪畫形式,攝影寫真應運而生,當代藝術家也不斷創新,以傳統美術技法結合現代數位科技,開創肖像畫的多元可能。
亮點作品 ⭔ 札哈.哈蒂
有「建築女爵」之稱的札哈.哈蒂,是當代最具代表性、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他常在作品中融入大量曲線設計,以自由奔放的幾何美感,解放建築方正、嚴謹的結構,在男性主導的建築產業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獲得普立茲克獎、史特靈獎等建築指標獎項肯定。
為了向札哈.哈蒂不受框架束縛的想像力致敬,英國藝術家麥可.克雷格-馬丁以LCD液晶螢幕為載體創作肖像。畫面中,是張札哈.哈蒂身著三宅一生外套的線稿圖,線形輪廓從不改變、色彩卻不斷轉變,據說從作品完成以來,色彩從未重複過,而藝術家特別以電腦系統運算色彩,向札哈.哈蒂的數學背景致敬,也透過擁有無限可能的畫面,呼應這位傳奇建築師的創作風格。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
展覽日期|2022年8月27日~2023年2月28日
展覽地點|奇美博物館 特展廳
開放時間|9:30~17:30(週三休館、除夕休館)
備註|展覽提供語音導覽與專人定時導覽服務,詳情洽奇美博物館
資料、圖片|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肖像畫廊
部分攝影|izzie p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