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最佳樂團落日飛車如何走向國際市場?一窺海外巡演和國際合作幕後

落日飛車_01

從2016年開始,落日飛車走遍美洲、歐洲、東南亞、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域,從一場台下只有3位觀眾,唱到完售千人場館。他們並非鎖定海外華人市場,而是真正觸及當地聽眾,為自己也為台灣音樂開闢了一條新路。

2021年第32屆金曲獎,落日飛車獲頒最佳樂團,主唱兼吉他手曾國宏(國國)一上台就說起搭車前往會場時和司機的互動,「司機大哥說,噢我以前也搞band,是彈bass的,大概十幾年以後你也有機會跟我一起來開車。」但他們真的開了一台車,「它乘著夕陽繞去世界很多地方,這台車就叫作落日飛車。」

落日飛車現今建立起各地巡演的合作單位,在歐美和澳洲、亞洲各有不同的公關公司,在日本、泰國、中國均有合作的經紀人。
落日飛車現今建立起各地巡演的合作單位,在歐美和澳洲、亞洲各有不同的公關公司,在日本、泰國、中國均有合作的經紀人。

通往世界的車道起點,始於2016年落日飛車以EP《JINJI KIKKO》復出,80年代的funk、Disco、Jazz等舒緩節奏,搭上全英文歌詞,在海外網路和電台受到迴響,也開始收到海外演出邀約。國國說,這些邀約都是100∼200人小型場地,沒有提供機票住宿,無異是很大的經濟壓力。

剛好Airbnb和廉價航空興起,讓他們得以壓低預算,先從鄰近的日本、新加坡跑起,再拓展到歐美。他們放眼海外市場的原因再直覺不過,因為唱的是英文歌。國國說,寫中文歌總覺得很彆扭,但英文不是母語,讓他感覺與唱歌的自己脫勾,「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但也可以是一種遊戲。」他們唱著「I Know You Know I Love You」、「Jellyfish Happy Swimming」,不完全正確的文法、英文母語者不會有的字詞組合,聽在外國人耳裡成了詩意趣味。

落日飛車於9月重啟國際巡演,每一站人數幾乎都是千人起跳。
落日飛車於9月重啟國際巡演,每一站人數幾乎都是千人起跳。

沒有前例可循的海外巡演

台灣音樂人到海外巡演並不少見,五月天、周杰倫等都唱進歐美,不過鎖定的都是華人市場;落日飛車的目標,是想觸及在地聽眾。沒有前例遵循,樂手出身的團員們是如何摸索出海外巡演的眉角?「誠實來說沒有得摸索,一切都是且戰且走。」國國笑說,第一年去美國巡演時用的是旅遊簽證,第二年想到要申請工作簽證時,就在面試時被抓包,本想矢口否認,沒想到面試官當場講出他們表演的場館和日期,只好乖乖坦承。

也在2017年之後,他們漸漸了解音樂演出的產業鏈,國國說,歐美演出廠商分成中盤和尾盤,中盤是類似經紀人的「Agent」,會到各大場館看演出,找尋喜歡的樂團簽約,並把樂團賣給尾盤的「Promoter」,Promoter就是實際舉辦表演的演出商。「Agent是巡迴可以辦起來的關鍵,2016年第一次出國,要說那是巡迴我也說不上,因為很少場,自己東湊西湊,或是國外的樂團也喜歡我們,邀我們一起到他們表演的場子。真的要透過Agent,才可以排成一個巡迴,像今年我們一次就要唱38場。」

落日飛車形象照。
落日飛車形象照。

對於全球流行的亞洲復古浪漫曲風,國國表示最初創作時還沒有這個浪潮,之所以和其他音樂人的歌曲在音質上接近,和運用的麥克風、混音軟體類似有關,但細究音樂語彙都差異很大。他進一步說明,Agent的工作很吃人脈,得看其常與哪些演出商合作,而演出商又有在地和國際之分。在地演出商常由幾家唱片行老闆聯合,固定在某個城市舉辦演出;「國際則像是Coachella、Glastonbury,這些大音樂祭本身也是演出商,會跟很多場地合作辦秀,先邀請音樂人來辦專場,當你有能力賣完1,000、2,000人的場子,就有機會被邀請去大型音樂祭,產業鏈是一層一層往上爬。」

不同於歐美層層分工,亞洲並沒有中盤商,中國則是中盤、尾盤和音樂廠牌,3個單位由同一間公司一條龍式經營。國國說,目前落日飛車在歐洲和美國各有合作的Agent,每年巡演規模都逐漸成長,「真的有看到打平希望,覺得這是一個可以開發的市場是2019年,然後疫情就來了(笑)。」2019年他們在倫敦可以賣完1,200人、紐約800人、巴黎650人,周邊商品銷售也不俗。

長期研究流行音樂的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觀察,包括落日飛車,草東沒有派對、大象體操、Deca Joins等獨立樂團,差不多都在2015年之後崛起,不走傳統唱片公司的商業模式,自組團隊並走向海外。她分析大環境背景,流行音樂產業分成「製作、發行、流通」3個環節,過去這些能力都掌握在唱片公司。1980年代末期,錄音器材門檻降低,首先在製作端有了鬆動;再到2015、2016年國際唱片產業,數位加上串流的營收已超越實體銷售,「這意味著,不僅製作,發行和流通也不需要公司幫助,這是很大的唱片產業變革。」

這群成長於數位時代的音樂人,接觸很多國際音樂和資訊,自然會想把自己推向國際市場。其中落日飛車能打入海外在地聽眾,她認為音樂仍是最關鍵,除了全英文歌詞和國際化曲風,「目前台灣獨立樂團裡,落日飛車每一位團員的現場演奏水準,我覺得是最強的。他們不是伴奏樂手,而是可以在台上很有默契地演奏、彈唱,也能即興,強度能和國際級音樂人比拚。

芝加哥音樂人Paul Cherry簽約給夕陽音樂,國國說兩人透過巡演認識,2020年赴美宣傳《SOFT STORM柔性風暴》時Paul還到他住的Airbnb待了一個禮拜。
芝加哥音樂人Paul Cherry簽約給夕陽音樂,國國說兩人透過巡演認識,2020年赴美宣傳《SOFT STORM柔性風暴》時Paul還到他住的Airbnb待了一個禮拜。

創作者相互串聯的趨勢

落日飛車走入國際不僅在演出面,也在音樂創作上發展跨國合作,和韓國樂團HYUKOH主唱吳赫、泰國歌手Numcha合唱,近日也以廠牌「夕陽音樂」的名義推出《夕陽無限好聽》合輯,集結落日飛車、雷頓狗、宋柏緯,和Paul Cherry、Phum Viphurit、Michael Seyer、O3ohn、never young beach,版圖遍及台灣、美國、泰國、菲律賓、韓國、日本。

「這張合輯裡只有O3ohn是我不認識的,其他每個都是見過面、玩過音樂、喝過酒的朋友。」國國說,這也是出國巡演的附加價值,「我喜歡的音樂人問我要不要去喝一杯,我再累也要去。通常你跟他聊天,他就會給你聽最近在做的音樂,如果你跟他說,這很讚欸我想錄個吉他,他一定會說好啊,這樣就有很多合作和交流機會。」

《夕陽無限好聽》邀請兩組音樂人針對同一個主題創作不同歌曲,其中〈小陽台 Little Balcony〉由落日飛車和泰國歌手Phum Viphurit演唱,是唯一一首「相同」的曲子。
《夕陽無限好聽》邀請兩組音樂人針對同一個主題創作不同歌曲,其中〈小陽台 Little Balcony〉由落日飛車和泰國歌手Phum Viphurit演唱,是唯一一首「相同」的曲子。

不同於過往音樂人的跨國合作是公司對公司,他認為社群時代下個人點對點的串聯絕對是趨勢,落日飛車的MV也常與外國導演合作,此次合輯就有曾拍攝星野源MV的日本導演Pennacky,以及來自韓國的DQM、巴西和美國的動畫師兼導演Bernardo Britto & Alexa Lim Haas。合作模式並無新奇,「只要有心、願意好好寫一封信,他也喜歡你的音樂,這些事情都是有機會成的。」

有趣的是,《夕陽無限好聽》是來自不同國家音樂人的創作,但聽來都有復古、抒情的感覺,再加上近年Vaporwave、City Pop等80年代曲風重新流行,世界彷彿興起一陣復古浪漫情懷。簡妙如認為串流是重要原因,這類曲風的大眾接受度高,在演算法機制下類似曲風會相互推薦,很容易獲得擴散。從文化層面來看,「現今在新自由主義下,所有KPI都要快速回應,創新是很容易消耗的。還有全球時代的風險,日本福島核災、22K低薪、99%對1%的極端貧富差距,都讓人絕望。這時安穩的80年代,經濟飛黃騰達的城市流行曲,唱著欣欣向榮的城市愛情,給了不安的現代一點慰藉。」

落日飛車現今建立起各地巡演的合作單位,在歐美和澳洲、亞洲各有不同的公關公司,在日本、泰國、中國均有合作的經紀人。
落日飛車現今建立起各地巡演的合作單位,在歐美和澳洲、亞洲各有不同的公關公司,在日本、泰國、中國均有合作的經紀人。

音樂品味和製作能力就是know-how

目前夕陽音樂的收入來自實體、周邊、版權、巡迴、商案,國國說,落日飛車幾乎不做代言,但有諸多和不同樂團、品牌合作音樂的商案,不過也以海外居多。「這也是我們想要的樣子,台灣對我們而言就是過得舒服,是研發、寫歌的基地,不想有太多『人』上面的曝光。廠牌就是讓音樂人開心做音樂,能提供好的支持,給予宣傳、美感、音樂上的意見,就很不錯了。」

簡妙如也說,過去常用唱片「公司」的詞彙,那是資本主義下集結資金、擴大規模、以利益極大化為邏輯,但獨立音樂更強調「廠牌」(Label)的概念,本務就是音樂製作的能力跟獨特的音樂品味。「廠牌可以有一定規模,必須要有一套專業化制度,例如獨立的財務分工。但完全沒有必要變成一間大唱片公司,也不是要做一個和韓國SM、JYP抗衡的國際公司,廠牌的know-how就在於它的美學、風格與文化。」

疫情前一年100場以上的海外演出,落日飛車也將累積的經驗傳承給其他樂團,例如美秀集團在北流的演唱會音樂總監,就是落日飛車的音控,會告訴他們練團、演出時要注意的細節,「至少他們不用經歷到,唱了200場才知道要戴耳機。」

從首張專輯《Bossa Nova芭莎諾瓦》落日飛車即以英文創作,國國說:「出國巡迴後發現,這種台式英語最近4∼5年是一種政治正確,你來自哪裡,你的英文有屬於自己的口音,是一件酷的事情。」
從首張專輯《Bossa Nova芭莎諾瓦》落日飛車即以英文創作,國國說:「出國巡迴後發現,這種台式英語最近4∼5年是一種政治正確,你來自哪裡,你的英文有屬於自己的口音,是一件酷的事情。」

國國笑說,「以前會經歷一些自尊的問題,覺得搖滾樂團不能戴耳機啊!但唱了200場後發現真的唱太爛了,沒關係就戴耳機吧。」他們也將歐洲合作的Agent和Tour Manager介紹給大象體操,「大方向的原則和流程可以共用,但能不能完全複製獲得成功,不見得。至少有一個模型,每個樂團可以調整成自己喜歡、適合的樣子。」畢竟在這個講求創意與品味的世界,不論音樂或商業模式,都是獨特最高。

 BIZ NUMBER 

【6,740 萬】落日飛車在Spotify上有許多歌曲破千萬點擊,最高的〈My Jinji〉已超過6,740萬。

【2,000 人】2019年落日飛車在倫敦就已能完售1,200人的場地,今年再度重啟的國際巡迴,倫敦已成長到2,000人規模的場館。

【2 座】落日飛車至今兩度獲金曲獎肯定, 2019年以〈Slow/Oriental〉獲得最佳MV、2021年以《SOFT STORM 柔性風暴》奪下最佳樂團。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青春末世物語》上映:坂本龍一兒子空音央首部劇情長片,魔幻寫實的末日寓言

《青春末世物語》上映:坂本龍一兒子空音央首部劇情長片,魔幻寫實的末日寓言

由坂本龍一之子空音央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青春末世物語》於3月21日全台上映。本片從近未來觀照日本當代議題,兼具膽識與遠見,以地震創傷、移民隔閡、體制亂象等切面,刻畫青春成長的軌跡,被譽為既批判極權亦吟詠青春的話題之作。

空音央首部劇情長片

空音央(Neo Sora)1991年生於美國,自小穿梭紐約及東京兩地生活,大學時期主修哲學與電影,活躍於影像及藝術創作領域,作品橫跨劇情、紀錄、MV、廣告等。2020年首部劇情短片《The Chicken》入選盧卡諾及紐約影展;2023年執導紀錄片《坂本龍一:OPUS》,記錄父親坂本龍一臨終前的告別演奏而備受矚目;爾後於2024年交出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青春末世物語》,以一則魔幻寫實的末日寓言,獻給世上所有奮力反叛的靈魂。

《青春末世物語》導演空音央(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導演空音央(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在多元的成長環境下,空音央持續經歷東西方的思潮碰撞,《青春末世物語》設定於近未來的東京,描述的卻是極端民族主義抬頭、監控加劇、排外等當下社會急需正視的問題。以極具膽識的議題切入、當代簡潔的影像基調、細膩脫俗的編導功力等一鳴驚人,不僅一舉入選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更陸續榮獲國內外影展提名及獎項肯定,於金馬影展首映後口碑延燒。

(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海報(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以近未來的東京為背景

《青春末世物語》劇情闡述在近未來的東京,地震頻繁的壓抑日常裡,高中生摯友悠多和小幸盡情揮霍反叛的年少輕狂。從夜店臨檢中逃脫、潛入教室放送電音節奏,瞧不起體制歧視的勢利造作。一次惡作劇,使得校長執意在校園安裝電子監控系統,而掀起抗爭風波。悠多只想活在當下追逐音樂夢,小幸則因身分認同覺醒走上街頭,眼看青春就要分歧而告終,他們的友誼也在畢業前夕逐漸失控。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關於本片,空音央說明,《青春末世物語》以近未來的東京為背景,將現今日本已然存在的社會及政治氛圍加以放大。儘管右翼勢力和民族主義仇外情緒造成高壓,還是有越來越多的移民到日本定居,不同種族和背景的孩子們一起成長。《青春末世物語》的青少年主角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迎來了成長的洗禮。兩名主角各代表著面對政治壓迫時,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為了徹底變革而抗爭,另一個則信仰活在當下。迥異的傾向讓好友之間產生分歧,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在我成長期間,其實也沒有認真關注社會和政治議題,我也想坦誠面對這一點,當時的我還是享受著和朋友玩樂、惡作劇、揮霍青春。從最直觀的層面來看,《青春末世物語》講述的是朋友之間自然而然地各奔東西,但電影也探討了整個大環境是如何默默塑造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青春末世物語》裡的少年們在憂患中成長,都在各自尋求方法應付他們對未來的集體焦慮。我希望透過窺探這個想像中的未來,辨識它反映出的不安情緒,或許我們才能坦然面對現今的所有迷惘和恐懼。」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演員介紹

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飾 小幸)

生於2003年,拍攝《青春末世物語》時才剛高中畢業,曾是田徑運動員爾後轉職模特兒,隨即就被導演空音央相中而首次參與電影演出。在《青春末世物語》中飾演一名尚未歸化的在日韓裔高中生,雖然自幼即於日本生活,但在排外的社會風氣下仍然備受歧視。就在他面對日漸高漲的反政府思潮時,因而萌生參與社會運動的想法,也對好友的沉迷享樂和母親的百般忍讓感到不解。日高由起刀因拍攝《青春末世物語》的契機,除了體驗到高中生無拘無束的一面外,他也在成年後從父母口中得知祖母來自韓國,因而如同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戲裡戲外都有著切身的啟蒙與感受。

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飾 小幸)(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飾 小幸)(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飾 悠多)

生於1999年,受到導演空音央的挖掘,而從模特兒新秀跨足電影演出,外型與菅田將暉神似,卻多了幾分古靈精怪的氣質。在《青春末世物語》中飾演一名熱愛電子樂的高中生,更深信人生要把握當下、盡情狂歡,雖不受摯友認同,卻又何嘗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對抗著這個世界?栗原颯人坦言,悠多這個角色和他自己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來自單親家庭、熱愛音樂、任性不羈。或許是因為與角色背景和性格極為相似,看著悠多放肆玩樂時的歡笑下,總覺得深邃的雙眼背後藏著隱隱的憂愁,那難以言喻流淌而出的氣息尤其動人。

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飾 悠多)(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飾 悠多)(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資料提供|好威映象、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奉俊昊新作《米奇17號》上映!精準分鏡且同步剪接,10大重點解密奉俊昊獨特的電影工作方法

奉俊昊新作《米奇17號》上映!精準分鏡且同步剪接,10大重點解密奉俊昊獨特的電影工作方法

繼《寄生上流》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4大獎後,奉俊昊睽違6年以《米奇17號》回歸。羅伯派汀森飾演的米奇,被唆使做盡有害生命的苦差,死後身體卻會被重新「列印」,陷入無限重生的悲劇輪迴。這是奉俊昊的第3部英語長片,他獨特的導演風格如何為好萊塢帶來衝擊?總是能把類型片拍成作者電影的他,這回又是怎麼創作出這部「奉俊昊式」的科幻喜劇?

《米奇17號》的故事發生於近未來世界,羅伯派汀森飾演的米奇在地球遭逢絕境,前往外星球避難卻成為了「消耗工」,被指派做盡各種危害生命的工作,死後其身體會被重新「列印」出來且保有記憶。片名的「17號」即表示,觀眾看到的「這個米奇」已死過了16次。當人類列印的「高概念」故事,遇上「能把類型片拍成作者電影」的奉俊昊,交織出擁有人類意義、死亡本質、階級對立等深層議題的娛樂爽片,片中不說教但嘲笑著人類,又緊緊擁抱了人性的可貴與可悲。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這是繼《末日列車》、《玉子》後,奉俊昊的第3部英語長片,也是他第1部在英國拍攝的作品。全片於20228月開拍,歷時87天拍攝,共搭建超過40座布景,分布於4座攝影棚、1座大型戶外棚、1座飛機機庫,還有無數個風格迥異的外景地點。這部製作龐大的電影,在劇本、攝影、美術、剪接、特效等面向都是一門極其精緻的工藝。以下盤整《米奇17號》的幕後創作細節,走進奉俊昊獨特的電影世界觀與工作方法!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①改編幕後:不斷被列印的人是什麼感覺?

電影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奉俊昊表示,光是看到原著小說的簡介,就立刻被深深吸引。其中最吸引他的概念為「人類列印」,奉俊昊認為,人類列印不同於人類複製,更像是把人類當作紙張或是文件一樣不斷列印出來,光是「人類列印」的說法,就足以感受到這種生存狀態和職業本質的悲劇性。於是他開始思考,「如果真的有一個被不斷列印出來的人,他的感受會是什麼?這些想法一下子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馬上進入這個世界。」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除了人類列印,主角米奇巴恩斯也是奉俊昊著迷的點,「他並不是一個超級英雄,而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經歷了這場瘋狂的冒險旅程。」原著裡的米奇是一個普通人,但奉俊昊讓電影裡的米奇「更普通」,設定成為來自社會底層階級、甚至「魯蛇」的人。此外,小說原名《米奇7號》,電影增加為《米奇17號》,看來電影版的米奇更為艱困,足足多死了10次。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②劇本創作:與世隔絕會寫出更好的故事

談到劇本創作過程,身為奧斯卡得主的奉俊昊也坦言,「真的非常孤獨和非常痛苦。」甚至會有完全不想寫的時候。一向都是身兼編劇和導演的他,將寫劇本看作自己的宿命,「不過我一直都知道這個過程大概在68個月之後就會結束,所以我就會抱著這種想法努力創作。我也會盡量讓自己變得愈孤立愈好,因為當我與世隔絕的時候,通常都能寫出更好的劇本。」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③分鏡的執著:現場99%按照分鏡拍攝

熟悉奉俊昊的影迷,必會知道「分鏡」在其電影扮演的重要角色。奉俊昊對親手繪製分鏡圖有一種執著,甚至到了「沒有分鏡圖,我就無法拍電影」、「對我個人來說,當我完成了分鏡圖的繪製之後,我就覺得電影已經完成了」的地步。他的分鏡圖非常精確,無論是鏡頭構圖或運鏡方式都會詳細標註,且會嚴格遵循這些設計,99%按照分鏡圖拍攝。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米奇17號》特技動作指導保羅洛威也分享,他認為奉俊昊早在電影開拍前幾個月,就已經想好每一個鏡頭。他提到彼此第一次見面時,奉俊昊就直接說明「我希望這看起來會是這樣⋯⋯」等非常具體的要求。保羅洛威說,他為其他電影設計動作的時候,通常得設計出10種不同版本,但《米奇17號》並非如此,而是先按照奉俊昊的構想拍攝一次,再拍攝另一個不同的嘗試版本。「但是他(奉俊昊)總是會說:『這兩個版本都很棒,但是我們要保留我原本想要的那個版本。』這是因為他完全知道他要的是什麼。」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④演員表演:在精準要求的框架下給予發揮空間

不過在演員表演上,奉俊昊會保持開放態度,樂於接受演員的即興發揮。他自陳:「這其實是一種矛盾,我在攝影機的位置和整體構圖上,非常嚴格地按照我的分鏡圖拍攝,但是同時我也告訴演員要在這些框架之中感到自在,也能夠自由發揮。這真的很矛盾,但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飾演米奇好友的史蒂芬元也提到了這點,奉俊昊對演員的精準要求,反而帶來了另一種自由。「他可能會說:『你要精準地走位,走到這個畫面中的這個位置。』但他並不會嚴格地指導:『我需要你做出這種特定的表演。』我認為他的執導風格更像是:『這是這場戲份的要求,這是你的表演空間,你可以在這個框架內自由發揮。』我覺得這種執導風格其實更自由,因為這樣一來,我身為演員就不需要去想一大堆其他的事情。」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⑤拍攝節奏:不做額外補拍

羅伯派汀森表示,奉俊昊在最一開始就警告他,他的拍攝方式對演員來說可能會是一種衝擊,因為他不會做任何額外的補拍,而且從第一天開始就會這麼做。他分享《米奇17號》的拍攝方式,通常會「拍完一句台詞的鏡頭就直接換到下一個鏡頭」,有時甚至會「從一場戲份的中間挑出一句台詞來拍」,所以演員得必須立刻進入狀態。雖然是非常緊張、緊湊的拍攝,但演員也得以更精確地調整自己的節奏,不會因為要不斷重複拍攝整場戲而感到精疲力盡。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⑥拍攝時同步剪接:電影製作就像反覆修剪的過程

奉俊昊在拍攝的同時也在同步進行剪接,並樂意讓演員看到剪接好的片段,確認自己的表演是否符合整場戲份的氛圍。羅伯派汀森認為,「這是一個大家都要同心協力一起合作的創作過程,你完全不會覺得自己和整個拍攝過程感到脫節。」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製片崔斗浩分享,剪接師楊勁莫不只每天都在拍片現場坐鎮,還全程負責後製作業期間的剪接工作。針對比較晚進組的演員,會直接提供已經剪接好的片段給演員看,讓演員快速掌握這部片的調性。在拍攝期間,奉俊昊會定期拿到剪接好的片段,通常會儲存在隨身碟裡,並在週末觀看。整個電影製就像是一個反覆修剪的過程,而這也是奉俊昊製作電影的一套方法,會不斷回頭檢視影片,一遍又一遍微調,所以到了正式的後製階段,主要進行的是視覺特效,以及確保一切都看起來準確無誤,但是整部電影基本上已經剪接得非常完整了。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⑦美術設計:未來世界必須建立在現實世界上

奉俊昊一開始就和創意團隊說明,他的創作理念是「未來世界必須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希望觀眾能看到熟悉的視覺元素,而且不會有任何疏離感。當觀眾能在畫面中辨認某些地方時,故事才會有說服力。因此重點並非「一場前往外太空的探險任務」,而是「建構一個充滿人性的環境」,只是對於《米奇17號》來說,這個故事「剛好」發生在外太空而已。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美術指導費歐娜克倫比表示,電影裡的星艦內部空間,靈感來自早期的工業用設施和載具,像是鑽油平台、貨輪和潛艇。她觀察,這些地方的人類居住空間受到壓縮,放置引擎和幫浦等機械設備的機房占據了最大空間,而工作人員的居住空間則被壓縮到兩側(這代表這些空間總是以機械為優先)。這些空間呈現一種奇怪的不對稱感,牆面充滿意想不到的角度,而且地板上有坡道。她是這樣向奉俊昊闡述理念:「星艦上所有的空間都應該受到擠壓,人們活動的空間應該都是剩下來的空間。」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美術指導、攝影指導和服裝設計師在幕後的合作非常密切,甚至研發出一種色彩分層系統,所有的色調都經過精確校準,因此戲服的顏色和布景的色調通常都很類似,並且會透過打光來強調這種一致性。電影中的布景、陳設以及道具,則在「復古感和未來感」、「低科技和高科技」之間取得平衡。例如片中角色使用的每一台相機和錄音器材,都是由工作團隊打造或改裝而成;但星艦內部到處可見的指示類型標誌,則是採用復古的字體呈現。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團隊內部也曾爭論「是否需要更未來感或科技感?」但美術指導費歐娜克倫比認為,「如果既有的杯子可以使用,為什麼要重新發明另一種杯子?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一個杯子。就像是一支筆,只要可以用就夠了。」這也成為了他們的設計邏輯,讓原先就存在的功能性物品維持原樣,椅子就是椅子、垃圾桶就是垃圾桶,但像是「人體列印機」等原創設備,就會花心思打造,最後人類列印機被設計成了一個違反重力、只靠兩個支點支撐的機器。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⑧伏蟲設計:結合視覺特效與操偶技術

看過片的人絕對會對「伏蟲」印象深刻。奉俊昊過去在《玉子》時已有創造視覺特效生物的經驗,但這次《米奇17號》不只是異星生物,更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奉俊昊在電影開拍前好幾個月,就和概念設計師張熙喆一起研發伏蟲的造型,牠沒有脊椎,所以有一部分算是昆蟲;但又是溫血動物,所以有一部分是哺乳動物。片中的伏蟲有3種主要的大小分類:伏蟲寶寶的大小大約跟一隻無尾熊差不多;伏蟲少年的大小接近一隻大型豬,牠們站立時高度和人類差不多;伏蟲媽媽平躺的高度超過270公分,站立的高度則超過600公分。

現場拍攝時,由3名操偶師操控伏蟲媽媽;伏蟲少年的戲偶是一個靜態比例的參考模型,不需要任何操偶師操作;伏蟲寶寶則是一個傳統的填充玩偶。所有伏蟲的戲偶都按照真實尺寸製作,確保能夠呈現電影中伏蟲準確的大小比例。此外,奉俊昊在前置作業期間和韓國的Live Tone音效公司合作,為伏蟲設計了一些音效,拍攝現場會直接使用這些音效,讓演員做出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音效」也是奉俊昊很重要的敘事工具,他對音效要求的精準度和他對拍攝風格的要求一樣嚴謹。

⑨演員眼中的奉俊昊是?

羅伯派汀森說奉俊昊非常體貼、風趣幽默、非常專注,而且很會自嘲,「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過他的氣場強大,會逐漸散布到整個電影製作過程的每個層面。飾演米奇女友的娜歐蜜艾基則說,他有超瘋狂的幽默感,而且完全不會把自己看得太嚴肅。史蒂芬元提及奉俊昊的領導方式,不是那種「跟隨著我,大家都要照我的話做」的風格,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拍片過程,並且理解他做的決定。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⑩創作信念:致力拍出娛樂性十足的電影

奉俊昊的電影經常會被評論為「混合了多種類型」,以《米奇17號》來說,可以在片中看到科幻、喜劇、諷刺、政治、社會、愛情等多種類型。對於這個經常被問及的問題,他表示在創作時並沒有這麼想,也不會刻意去做這些決定,「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完全憑靠直覺,一旦寫完以後,就連我自己也會回過頭來思考,這個故事到底可以被拍成什麼樣的電影類型。」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米奇17號》探討的議題非常多且龐大,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死亡不存在,那什麼才是死亡?人類該如何面對與對待非人類的其他生命?但電影裡的角色並不知道自己正面對著這些哲學議題,造就了故事的喜劇感。奉俊昊表示,「我並不會只為了政治諷刺而拍電影。我從來都不希望電影淪為單純的宣傳工具,所以我總是很努力拍出風格優美和娛樂性十足的電影。」他認為,米奇遭遇的一切、他的處境,以及他在電影中被其他人對待的方式,本身就帶有政治性。這涉及人類如何對待和尊重一個人,但這並不代表電影中有某種刻意設計的宏大政治層面。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奉俊昊希望觀眾能夠單純地享受電影的樂趣,但他也希望觀眾可以在看完這部片後,「稍微」思考一下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以及人類該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性。不過他說,「只要稍微花一點時間思考就好,也許花個3分鐘就夠了(笑)。」

文、資料整理|張以潔
圖、資料來源|華納兄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