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伯駿親解!以設計角度解構CHANEL 1932頂級珠寶系列的時代思潮

CHANEL1932_顏伯駿_01

當我們搭乘時光機返回1932年,可以發現當年的香奈兒女士不只是設計師,也是巴黎社交界最耀眼的星光;她在與藝術家、 攝影師、文學家、舞蹈家等創作者的交遊中相互激盪,更受到當時勃興的現代主義(modernism)、包浩斯(Bauhaus)設計思潮影響。究竟香奈兒女士的珠寶設計,如何反映並顛覆其所處時代?讓我們邀請設計師顏伯駿,從設計角度解構「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

1932年時,香奈兒女士應倫敦鑽石集團(London Diamond Corporation)之邀,創作出她第一也是唯一頂級珠寶作品「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對於顏伯駿而言,這空前絕後的珠寶展既反映時代特性,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CHANEL1932_顏伯駿_02
香奈兒女士希望以群星裝扮女人,這股精神至今則由CHANEL全新1932頂級珠寶系列所承襲。

以簡潔造型詮釋自然星體

所謂時代特性得從現代主義、包浩斯美學說起。原來,包浩斯學校認為人們應該摒除巴洛克式的繁複鋪張,透過發達的工業技術,為產品、建築等找到更好的製程與設計,應用最少元素滿足人們最多需求, 讓人們享受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概念逐漸影響了建築、設計等領域,而顏伯駿從其設計師視角來看, 「我覺得香奈兒女士也在這樣的思潮下,重新思考珠寶設計。」 

CHANEL1932_顏伯駿_08
(左)CHANEL 1932頂級珠寶系列的Satellite Harmonie 胸針描摹一枚可旋轉的迷人衛星;(右)Lune Talisman手環以鑽石為素材,透過簡約手法詮釋天文元素。

顏伯駿指出,從造型而言,過去的珠寶可能以模仿動物、花草等為主軸,透過繁複的鑽石鑲嵌襯托其雍容華貴,「香奈兒女士卻是從形狀、顏色、線條等最基本的元素來思考,她認為鑽石的本質在於耀眼光芒,於是以此出發思考珠寶的造型,並以幾何簡化設計。」從此角度來看,「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延續裝飾藝術(Art Deco)常見的自然星體元素,卻以低調、幾何的方式呈現,便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現代主義、包浩斯影響,也反映了裝飾藝術在1930年代時的流變。

將機能思考注入珠寶設計

而就功能性而言,香奈兒女士在「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中捨棄扣環、採用開放式設計的概念,也反映了從佩戴者為主體出發的思考。「在過去的珠寶產業中,身體作為承載珠寶的容器,香奈兒女士設計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時卻翻轉這種概念,而是形隨機能,讓珠寶不再是固定的元件,而能隨著佩戴者不同的穿著、心情而有不同的佩戴模式。在這樣的設計下,珠寶並非以複雜層疊的設計演繹奢華,而是讓女性自由配搭,對自己的風格有了更多想像。」顏伯駿說道。

CHANEL1932_顏伯駿_07
透過彈簧壓扣設計,Comète Saphir項鍊讓女人自己便能將那道劃破天際的彗星纏繞於頸。

從挖掘本質的思考、形隨機能的設計,可以窺見香奈兒女士在藝文界中,受到當時時代思潮影響;而在此影響之下,顏伯駿進一步指出,將當時新興的概念帶進傳統的珠寶界,則是香奈兒女士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顛覆之舉。「當珠寶處於固定的狀態,那就是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會讓物件回到純裝飾的概念,也並不具有機能性。然而,珠寶是價格極為高昂的奢侈品,而通常奢侈品並不會強調『機能』,」顏伯駿說道,「我覺得非常有趣的一點在於,香奈兒女士竟然在如此昂貴的作品上注入機能性的思考。這對於傳統珠寶業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年輕前衛,也極為顛覆性的思維。」

CHANEL1932_顏伯駿_06
「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不只設計具開創性,其在自宅進行展覽的方式更是獨樹一幟。圖為當時的展覽邀請卡。

從此角度觀之,也不難理解為何倫敦鑽石集團的公告在芳登廣場(Place Vendôme)上引起軒然大波,珠寶產業甚至聯手要求將「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作品銷毀,並將寶石歸還物主—這可能出於珠寶產業對於時尚設計師跨領域的排斥,也可能是對於這股新思潮的抵觸。然而,無論如何,「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順利發表,這樣的顛覆之舉不僅在短短兩天內便讓鑽石集團股票飆升,也讓當代設計師至今仍樂道不已。

CHANEL1932_顏伯駿_05
(左)1937年時,插畫家Christain Berard在Vogue 雜誌描繪香奈兒女士於巴黎麗池酒店一景。(右)香奈兒女士於1932年推出「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震撼當時的珠寶界,也讓倫敦鑽石集團股票應聲大漲。

將設計思潮帶入未知之境

除了香奈兒女士當時的創舉,到了今年仍影響著當代珠寶設計,香奈兒女士所處時代裡風起雲湧的包浩斯設計思考,也影響了許許多多的設計師直至如今。「我覺得包浩斯重新連結建築、工藝、藝術,帶來工業革命後的現代化設計思潮,並將設計這個學科帶到了另高的層次,也讓設計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顏伯駿說道。也因此,如今從設計師的作品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浩斯的影響可說是無處不在。像是顏伯駿為2021臺灣文博會「數據廟」操刀的主視覺以黑白色系、幾何排列呈現,去除多餘色彩與冗贅,某種程度上便可見包浩斯設計思潮的影響。

CHANEL1932_顏伯駿_04
從2021臺灣文博會主視覺,可以看見顏伯駿化繁馭簡的設計風格。

另一項可以看見包浩斯設計思潮影響的作品,則在於顏伯駿與「美感細胞」團隊合作推出的新北市國中聯絡簿。在此,顏伯駿捨棄直觀、具象的圖案,而是以大膽用色、簡明構圖呈現主題「群眾的聲音」。「其實我並非先從美學為切入點,而是回歸本質去思考,為什麼學生需要聯絡簿?聯絡簿的機能是什麼?也因此我除了以最簡單的元素呈現封面主題之外,也改變了內頁書寫處的橫線規畫,而是用設計師常用的點狀稿紙來呈現,讓學生可以自由連結點跟點之間,創造自己的格線,甚至在上面畫畫。」

CHANEL1932_顏伯駿_03
顏伯駿設計的蔡健雅《失語者》專輯,用色內斂、去除冗贅,某種程度上可見包浩斯思潮影響。

顏伯駿笑道,「這其實便是從功能出發,去思考設計的意義。我希望藉由這個作品將設計思考帶入教育環境中,這跟香奈兒女士當年將新視角帶入珠寶產業,可說是出於同樣的思考脈絡。」畢竟,讓雙眼盡情欣賞美好的新事物,不只是忘卻危機最好的方法,更能在未知之境擾動出革命的新力量,而這可說是1932年時的香奈兒女士和2022年的設計師,共同的野心與思量。

顏伯駿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三頁文設計公司Yendesign藝術總監。曾任2017與2018金曲獎、2017金漫獎、2012與201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等大型活動視覺統籌,以及2021與2022臺灣文博會主視覺設計師。曾獲2017年金曲獎、2018年紅點設計獎、2019年iF產品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肯定。

文|郭慧

圖片提供|CHANEL、顏伯駿、三頁文 

▸ 探索更多CHANEL頂級珠寶跨越90年的創作靈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雜誌化身「變裝包」,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La Vie》雜誌2024年12月號以「紙上策展術」為題,探問在數位當道、紙本「沒落」的現在,為何仍有人費了心將內容印製,透過編輯、企劃、設計、印刷等手法,不斷賦予紙本更有趣的閱讀體驗,讓讀者閱畢後,就像看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

本篇主角——Do Cricus》馬戲專門誌,由FOCASA馬戲團發行,是台灣唯一以馬戲藝術為核心的刊物及媒體,全新專題「馬戲夠酷(兒)嗎——Are We Humans or Are We Queer?」探討馬戲藝術與酷兒(Queer)文化之間的連結,並邀設計師劉悅德策劃裝幀,以「變裝包」為概念,呼應酷兒打破二元性別框架的自由態度,雜誌也從固有的紙本限制中解放,讓閱讀成為一個「變身」(transforming)的過程。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以馬戲為核心,自由、挑戰框架的設計刊物

Do Circus》創刊於2021年,採季刊形式發行,2024年重新改版,強化馬戲精神於日常生活的擴散——馬戲不僅僅是表演藝術,更是一種挑戰極限的精神,以及自由創新的思維和生活態度。《Do Circus》每期分為兩冊,A冊探討馬戲與大眾共感的議題,B冊記錄國內外馬戲動態;每期的裝幀設計邀請不同的設計師合作,翻玩不同媒材,讓形式與內容密切合作,將驚喜從舞台延展至日常中的閱讀體驗,如改版後首發專題「No Pain No Gain:打斷筋骨顛倒勇」,由設計師聶永真率領的永真急制Workshop操刀,以OK蹦藥盒,象徵馬戲演員的傷痛與癒合。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來源:FOCASA)

2024冬季號以酷兒文化切入:性別,就是一種表演

Do Circus2024冬季號專題「馬戲夠酷(兒)嗎?」聚焦馬戲藝術與酷兒文化之間的連結,從一連串問題出發,探問馬戲的酷兒潛力——馬戲向來被視為極具陽剛氣味與力量美學的藝術類型,如何與酷兒文化聯繫?酷兒馬戲如何挑戰性別、身體和身份的既有框架?有哪些馬戲形式和藝術家可以被解讀為酷兒的?當酷兒文化成為當代藝術的鮮明旗幟,是否依然保有顛覆與反叛的精神,抑或淪為時髦的標籤?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酷兒理論學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認為,性別是一種表演,它是流動的,被建構的,因此,性別總是一種「在做」(doing)的動態之中。從這個角度切入,酷兒是一種持續進行的實踐,或許馬戲夠不夠酷(兒),答案並不重要,而馬戲的價值就在於顛覆規範、探索邊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想像的形狀,成為自由的形狀。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劉悅德策劃裝幀,將刊物化作伸展台

延續馬戲的顛覆精神、酷兒的自由信念,甫入選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的設計師劉悅德打破「正常」雜誌的框架,以「扮演」作為設計關鍵字,將紙本刊物化身為一個伸展台,讓「變裝秀」這個酷兒馬戲中最鮮明的表演類型,貫穿整體的視覺裝幀。美術系出身的她,這回重拾畫筆,以壓克力顏料繪製完成所有視覺元素,讓強烈的視覺語言以「甜美又挑釁」的姿態反映於裝幀設計上。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包裝以螢光粉紅搭配華麗的漫畫風插畫,可愛夢幻如芭比娃娃;然而,上頭大大的「酷兒」字樣,加上金髮大眼的漫畫少女搭配濃密鬍鬚的面具,直接顛覆了這個刻板印象,模糊了二元的性別界線——那雙看似無害的金髮大眼,彷彿在問:「你夠酷(兒)嗎?」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以視覺、印刷等細節呼應酷兒主題

打開「變裝包」,除了面具之外,迎接讀者的是一件剪裁成秀服形狀的大海報——彩虹條紋與星星符號,充滿誇張的馬戲風格,伴隨著取出過程中灑落亮片紙花,營造秀場氛圍。爆乳胸口上的濃密胸毛與腋毛,以幽默手法與酷兒主題直球對決。海報背面的圖像拼貼任性地暴走,對應當代酷兒藝術家的大鳴大放,生猛、瘋狂同時擁抱自由與多元。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海報內裏包裹兩本小冊,分別採用自帶光澤的銅版紙與影印店的色紙印刷, A冊封面是一件SM風格的粉紅內褲,裝飾著誇張的縫線和皮革細節,封底毫不掩飾地露出兩片光溜溜的屁股;B冊封面僅存一根毛髮,將日常生活中最私密的象徵,轉化為對性別與身份認同的思索,直搗酷兒文化的核心:「撕去標籤,褪去所有外在的裝扮之後,我是誰?我又想成為誰?」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從面具、衣裝、底褲到毛髮,一層一層,劉悅德以設計巧妙揭露了馬戲與酷兒文化的共同之處:挑戰規範,擁抱多元,探索邊界,同時也回應了朱迪斯·巴特勒的說法——性別,就是一種表演。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以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圖片提供:FOCASA/攝影:KRIS KANG)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アイデア》(idea magazine)前總編輯室賀清德(Kiyonori Muroga),在日本平面設計界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其生涯各階段的代表作品,在數位化的時代仍是爭相收藏的珍品。自2025年1月03日至1月27日止,室賀清德首次海外個展《編輯與實踐》將於重本書店登場,更將親自訪台於現場舉辦座談!

室賀清德:平面設計師心中無可取代的雜誌編輯

室賀清德自2003年起擔任雜誌《アイデア》總編輯,直至2018年愈二十年載、參與超過100期的編輯與企劃工作。他也陸續以總編輯身份投入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Graphic-Sha)與網誌「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等單位,以編輯、寫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實踐,在平面設計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任職《アイデア》期間,室賀清德發行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期數,除了重新引介字體排印學重要的歷史脈絡,更開啟如地緣政治、自由市場經濟與殖民遺緒等跨學科的議題討論。即使經歷著科技變革顛覆世界、出版業市場萎縮等難關,室賀清德仍以敏銳視角為《アイデア》另闢蹊徑,將焦點對向挑戰既往平面設計權威的青年次文化、不曾被關注的日本另類出版史、以及設計在社會變遷下的轉變等,推出一本本宛如小論文般的研究出版。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生涯三段重要時期經典與幕後花絮

展名《編輯與實踐》便是試圖闡述室賀清德在不斷反覆的「編輯」與「實踐」中,逐漸在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領域留下的深遠影響。本次展覽將室賀清德生涯中代表性的三段時期《アイデア》、「グラフィック社」與「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等依序展示,並附上特別為本次所寫的編輯花絮,以及數項未曾公開的雜誌標誌設計過程、手稿等珍貴資料。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アイデア》自1953年開始發行,承接戰前廣告業界發行的雜誌《広告界》(1926-1947),以雙月刊至季刊的頻率不間斷的出版至現在。《アイデア》早期致力於報導世界各地的廣告藝術與平面設計;到了中後期,隨著設計產業結構變化、出版市場愈發眾聲喧嘩且品質不一,《アイデア》選擇將內容更聚焦於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選題不輕易隨流行趨勢起舞,並在紙材、用色與印刷等方面展現高難度的能力,成功在數位化的時代保持難以取代的位子。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アイデア》工作文件和落版單(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在離開《アイデア》後,室賀清德加入了以出版平面設計類書籍為主的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為日本當代平面設計師與插畫家出版作品集,也企劃多本以文字、地域或字體排印學為主的書籍,如《作字百景》、《C-GRAPHIC INDEX》、《Modern typography: an essay in critical history》日文版等。比起廣泛介紹案例、多圖少字或技術教學的資訊型書籍,室賀清德推出了許多幾乎沒有圖像的純文字理論型書籍,在閱讀風氣日漸低落的社會中,堅持著他對深度與廣度的標準。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精選書籍(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2020年起,室賀清德進入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所創辦的網誌平台「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擔任總編輯,從紙本媒介走到數位平台,持續與各地文字工作者合作,發表具深度的設計評論,以更加游擊的形式,回應當下資訊品質越發參差的網路世界。

《アイデア》落版單還原展出!

《編輯與實踐》展覽中的一大亮點,便是多本《アイデア》的落版單,現場將公開其用紙、印刷顏色、分台等,以及在與藝術指導白井敬尚溝通構圖時所繪的草稿等,都將一五一十地還原展出。而除了一覽室賀清德的重要作品外,展覽也特別聚焦其為每本編輯過的書籍寫下的花絮與觀點,期待跨越語言藩籬與臺灣讀者產生對話,一同探索閱讀平面的可能性。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アイデア》工作文件和落版單(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アイデア》工作文件和落版單(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1/11親自訪台舉辦座談

現場除了提供中文翻譯過之出版書籍作為延伸讀物外,也預計於一月中旬邀請室賀清德來到重本書店舉辦座談親自現身分享,並於展覽結束後出版展覽專輯。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

展覽日期|2025/1/03至2025/1/27
展覽地點|重本書店(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8巷9號1樓)
開放時間|週四到週一13:00–21:00、週五週六13:00–23:00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講座

講座時間|2025/1/11 19:30–21:00
主講人|室賀清德
主持人|葉忠宜、毛灼然
報名連結|即將上線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