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酒店建築師Jean-Michel Gathy打造安縵紐約!寧靜和諧、低調奢華的設計殿堂

傳奇酒店建築師Jean-Michel Gathy打造安縵紐約!寧靜和諧、低調奢華的設計殿堂

甫開幕的「安縵紐約」由建築大師 Jean-Michel Gathy 所領導與監督的設計團隊「Denniston」打造,坐落於極具歷史意義地標建築皇冠大廈內,經過卓越的設計與精心的修復工程,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築綻放出精妙的都市設計美學,為賓客呈現逃離繁忙都市節奏的寧靜天地。

安縵紐約設有83間優雅的客房與套房、三個社交餐飲場所、一間世界級水療中心,以及由22間私人住宅組成的安縵首間都市寓所。「平和寧靜是安縵品牌的精髓,而安縵紐約的寧靜來自對建築聲學環境的高度重視與處理。在此基礎上,我們用多層疊加的牆板和建材,以及壁爐的巧妙設計,為客房營造出安靜的居住環境。皇冠大廈本身的設計與安縵紐約的室內佈局相輔相成,呈現簡潔而有力的幾何結構。我們所成就的是和諧的樂章,而不僅僅是多種元素的堆砌。」Jean-Michel Gathy 總結道。

關於 Jean-Michel Gathy

出生於比利時的 Jean-Michel 自幼與家人遊遍世界各地,也因此發展出對地理和建築的熱愛,1981年時,他離開比利時移居亞洲,而後創立了「DENNISTON 建築設計事務所」,專為頂級酒店、住宅等提供創新設計。憑藉不斷推陳出新的開創性作品,DENNISTON 逐漸成為該領域的標竿。


Jean-Michel Gathy 的設計低調奢華、輕鬆優雅,曾操刀設計過多間安縵物業,融合東西方美學元素及安縵品牌的亞洲底蘊,構築出寧靜的氛圍。安縵紐約為賓客打造逃離日常紛擾的身心蛻變空間,而 Jean-Michel Gathy 以極具個人風格的亞洲元素設計,巧妙平衡與融合了新與舊、東與西、天然與人造等多種對比與反差。 

Aman New York, USA - Accommodation, Corner Suite, Dining area_37151
Aman New York, USA - Corner Suite

優雅空間打造美學之旅 

安縵紐約的接待大廳完美彰顯出流光溢彩的輝煌氣派,挑高的中庭設有多層紋理天花板與牆板,天然布藝的色調靜謐柔和,並以日式花道為靈感設計花藝佈置,為空間注入大自然的幽靜與美感。

每間套房都提供一個功能齊全的真實壁爐,在紐約市酒店業實為首創;浴室設有豪華的超大橢圓形浸浴缸、大理石淋浴間和雙人盥洗台。大面玻璃窗勾勒出都市景觀,天然有機的材質帶來平衡和諧之美,橡木、核桃木和幽香陣陣的肉桂木為飾面、地板、門、家具增添動人光彩,而青銅、黃銅、不銹鋼和黑鋼則打造出光暈溫暖又另類的細節魅力。此外,也特別訂製雙樞軸門作為套房的中央隔斷,讓賓客可以輕鬆改變室內氛圍,在開放式佈局和私密空間之間自由切換。

Aman New York, USA - Spa _ Wellness, Retail space_37369
Aman New York, USA - Spa

Aman New York, USA - Garden Terrace, Arva_37357
Aman New York, USA - Garden Terrace

營造紐約的生活格調 

安縵紐約最令人稱道的亮點是其豐富多樣的社交場所。位於14樓的環繞式花園綠意蔥蘢,露臺兩側的水景營造舒緩柔和的氛圍,而篝火則注入戲劇張力與躍動能量。花園全年均可提供用餐體驗,在人口如此密集的都市中十分罕見。

安縵紐約設有兩家特色餐廳「Arva」與「Nama」,分別呈現特色意式料理,以及設有無菜單料理的和食餐廳。賓客下樓即可穿行於大街小巷,感受市中心的熱鬧喧囂,但回到酒店休息時,又可享受專屬於自己的舒心殿堂。

Aman New York, USA - Garden Terrace_37356
Aman New York, USA - Garden Terrace

Aman New York, USA - Garden Terrace, bar_37354
Aman New York, USA - Garden Terrace

安縵旗艦水療中心跨越三層空間,設有10間靜謐的護理室、健身設施、室內泳池,以及兩間水療屋,為賓客提供全方位的水療之旅。泳池和健身房等活力四射的空間選用淡色木材和灰色調裝飾,而護理室等幽靜空間則位於建築核心位置,內飾融合優美曲線與溫暖色調,營造滋養身心的環境。

此外,安縵紐約也是安縵旗下首間設有「安縵俱樂部」及「安縵爵士俱樂部」的酒店。俱樂部配備專屬設施,包括兩間酒廊、一個私人花園露臺、雪茄廊和酒窖,酒窖與綠意盎然的環繞式花園露臺相連,伸縮式玻璃天幕則確保露臺全年均可使用。 

Aman New York, USA - F_B, Arva_37353
Aman New York, USA - Arva

aman new york2
(左)Aman New York, USA - Premier Suite、(右)Aman New York, USA - The Jazz Club

aman new york1
Aman New York, USA - Spa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Petrie PR

圖片提供|安縵 Am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