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自由精神是「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的內在性格,符號的應用則是此系列的外在特徵—畢竟,擅長以群星裝扮女人的香奈兒女士,不僅將自然萬物化為腕上頸邊的符碼,也將自己對於幸運數字的依戀,編織於那流洩的璀璨。在此我們也邀請藝術家何采柔,帶領我們解讀「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及「CHANEL全新1932頂級珠寶」系列裡暗藏的符號密語。
作為香奈兒女士第一也是唯一親自設計的珠寶作品,「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不只燦然吸睛,更埋藏了她對於符碼魔力的堅信。「我覺得對於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有一個難以忽視的特徵,便是大量地將自然中的行星運作、日月星辰,化為珠寶的符號。」何采柔表示。
將日月星辰化為珠寶設計的符號
事實上,當我們回望過往資料,不難看見「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中有多達22件作品運用了彗星、月亮、太陽等天文意象;17件作品帶有緞帶、流蘇、羽毛等飄逸元素;8件作品引用螺旋、圓形、方形、十字架這類造型。像是香奈兒女士在「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中便以28顆總重約7.8克拉的切割鑽石打造Comète胸針,以鑽石的光耀描摹劃破暗夜的彗星;到了如今, CHANEL珠寶創意總監Patrice Leguéreau則承襲以星宿作為的符碼基因,創作出以彗星圖騰為主軸的Allure Céleste項鍊,在90年後光耀熠熠。
這些符號的挪用,展現香奈兒女士深信符碼的力量,也讓人遙遙想起香奈兒女士童年在奧巴辛修道院時,那道鋪鑲著太陽、弦月、五芒星圖騰的馬賽克磁磚長廊,以及巴黎夏夜如鑽石般閃爍的星光。而在天文符碼之外,柔軟的緞帶、輕盈的羽毛,也是「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常見的元素,可見其服裝設計師的身份,也成為珠寶設計的養分。
幸運數字「5」成作品隱性主題
而在這天文、緞帶、羽毛等從現實世界中投射的符號之外,何采柔指出,暗藏在許多作品中的幸運數字「5」更是隱藏版的符碼。原來,香奈兒女士向來將「5」視為自己的幸運數字—這不僅呼應其星座「獅子座」位於黃道第五宮,也讓人想到奧巴辛修道院長廊上鋪排出的五芒星圖騰。而她在「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中對五芒星等符碼的應用,也可讓人見到幸運數字如何成為其創作中的隱性主題。時至如今,在「CHANEL 1932 頂級珠寶」系列中,Comète項鍊的彗星圖騰除了在中央以五爪鑲嵌主鑽,四周更綴以五顆晶亮的鑽石,便隱隱呼應幸運數字「5」;而Allure Céleste項鍊中那重達55.55克拉的橢圓形切割藍寶石,在神秘深邃之餘,也以克拉數向幸運數字「5」致意。
「我覺得這樣的隱性主題,其實旁人或許毫不在意,卻是藝術家個人的執念。這樣的符碼應用不只對創作者本身產生意義,也會讓他跟自己的作品之間,產生一種私密關係。」何采柔也以自己的創作為例,當她在創作時,某些動作持續的秒數,即便只是差之毫釐,卻會對她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甚至反覆調整直至滿意。「這樣的執著,就會帶來屬於創作者個人的筆觸。」
當模糊符號成為一種創作手法
如果說「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對於符碼的應用,寄寓了香奈兒女士對於神秘、對於魔力、也對於回憶的執著;那麼時隔90年後,當代藝術家何采柔又會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力符碼來創作?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或許是「模糊」與「鬆動」。
「對我來說,藉由模糊符號的方式,讓人們對於過往堅信的意義產生縫隙,從而讓觀眾重新觀看、思考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就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何采柔也進一步舉例,在作品〈搖欄〉(Balancing)中,她便在柵欄下加上兩個弧形結構,讓看起來堅硬、具阻隔性的柵欄開始晃動,既保有柵欄的符號,卻又失去這項符號應有的功能;又或是在作品〈Heads down〉中,何采柔將用以維護秩序、保持距離的紅龍倒置後,當紅龍的圍線置於底部、本身像是不倒翁般搖晃,無形中也消弭了原先的阻隔功能、鬆動了「紅龍」符碼既有的意義;而在〈記憶過曝〉(Overexposed Memory)中,她將水果熬煮一小時後再將果皮拉皮、上色,接著讓模特兒毫不費力地輕捏,使水果瞬間軟爛出汁,瓦解人們對於水果本身符號的理解、對於材質軟硬的想像。「當人們對於對原本覺得準確的事情產生誤差,這個誤差便能讓人們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何采柔說道。
而從香奈兒女士對於符號的應用,到她自身對於符號的模糊鬆動,何采柔也發現,由於藝術品、珠寶與人們的身體距離不同,前者保持一段空間,後者則與身體緊密相貼,這樣的距離落差或許也會影響到符號的使用—藝術品可能藉由符號的模糊帶來人們認知上的鬆動,珠寶上的符號挪用則可能在人們的佩戴之下,與身體產生更親密的連繫。或許,多樣的距離關係,也讓符號的意義不只由設計師或藝術家授予,更在觀眾與佩戴者身上,產生更多連結與詮釋的可能性。
何采柔
台灣跨領域藝術家。畢業於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愛荷華大學藝術研究所,擅長以繪畫、裝置、影像形式創作。曾參與「未至之城:亞洲藝術雙年展」、「藝術為什麼重要:2021兒童雙年展」、「橫濱三年展:餘暉,捕捉光的碎片」、「事故 NO ON:何采柔個展」等。
文|郭慧
攝影|汪德範、KATO Ken
圖片提供|CHANEL、何采柔、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Yokohama Trienn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