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溪煤礦卸煤場《層層》沈浸式展演!陳宣名與黃瑞民結合建築投影、音樂與舞蹈,描繪礦工生命故事

平溪礦場10月上演《層層》沈浸式展演!陳宣明與黃瑞民結合建築投影、音樂與舞蹈,描繪礦工生命故事

談及台灣礦業,九份、瑞芳與金瓜石一帶,或許是許多人最直接的聯想,事實上同位於新北市的平溪也有礦業蹤跡,甚至存在直至2019年仍保有採礦權的礦場。驚豔於此,藝術家陳宣名與黃瑞民走入平溪進行「在地投影計畫」,以新平溪煤礦卸煤場為載體,獻上結合建築投影、音樂及舞蹈演出的沈浸式展演,加場將於2022年10月8日與9日週末登場。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02
陳宣名與黃瑞民「在地投影計畫」作品《層層》於新平溪煤礦卸煤場演出

深入地方,發展與在地場域貼合的影像設計

2017年,陳宣名與黃瑞民開啟「在地投影計畫」系列創作,走入基地踏訪調查,並利用場域特徵發展適切的視覺設計,讓影像貼合作為展演載體的場域,透過維度變化與幻影般的特效,打開觀者新想像。2021年,陳宣名在新北市攀岩勝地「龍洞」創作〈龍〉一作,只見墨黑背景乍現陳宣名親書的書法筆觸,字形輪廓中則呈現攀爬者在暗夜中默默前行的身影,記錄下攀岩者與岩壁對話與互動的過程。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32
創作者陳宣名與黃瑞民於2017年攜手展開「在地投影計畫」

陳宣名與黃瑞民在平溪的新體驗

因緣際會之下,陳宣名與黃瑞民造訪了新平溪煤礦,就此展開一段工業遺址及文化資產的探尋與摸索。在此之前,兩人對礦業毫無概念,甚至從未到過十分,後在致力保存新平溪煤礦礦區的「龔總」帶領之下,才發現原來當時台灣還有礦場持有採礦權,台灣礦區也不只有金瓜石已成為遺址、歷史展覽的那面。原來,礦業離現在的我們並沒有想像中遙遠。

FotoJet
新平溪煤礦現場(圖片來源:在地投影計畫_陳宣名 X 黃瑞民 Facebook)

以這出遊般的新奇經驗為起點,兩人將平溪設為「在地投影計畫」的站點,透過現地調查、測繪並訪談在地礦工耆老,從新平溪煤礦卸煤場整建前一路進行到整理後,調查期間不斷在山上、採煤坑口、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山腳下與十分車站之間上下移動,也拜讀張偉郎著作《放羊的狼》等礦業相關書籍,終將所有養分化為《層層》沈浸式展演。

278799226_118683897466258_2989143610568367406_n
新平溪煤礦現場(圖片來源:在地投影計畫_陳宣名 X 黃瑞民 Facebook)

作品以礦工人生經驗為發想,蘊含生命張力

《層層》乘載了兩人在踏查期間於十分一帶氣候環境累積的體感,蘊含了兩人初聞礦工人生經驗時難以忘懷的震撼,那是生命的張力,也是對現實的掙扎——訪談時,「大家都說:『入坑不知何時出坑,出坑才是人。』」煤礦職員賴桂二道,礦坑內不見天日的幽暗令人徬徨,「那時候會怕,不知道底下到底發生多大問題⋯⋯,坑內電話上來的時候,就跟我說底下躺了11個人,要趕緊下去救人。」煤礦工頭毛振飛也提及過往揪心回憶;即使危險,也有人將礦工視為天職,「當礦工很豁達、很開朗、很自由,所以說下輩子還有機會當礦工的話,我還會願意當礦工。」現職煤礦包採的周朝南說。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04
《層層》展演現場紀錄

由此,作品腳本以踏查紀錄、訪談內容為發想,描繪礦工們每日在坑道內面臨的未知,與進入地底的不安定感,而當每回工作結束後回到地面重見天光,夜晚用大碗公喝燒酒配上酒家菜,都像經歷一次次的重生。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09_1
《層層》蘊含礦工人生故事的生命張力

三個章節,一場從光明入黑暗再重見天光的旅程

《層層》透過影像將礦區遺址實轉虛代換投射在卸煤場上,它是坑道、是地層,又或能量匯集的縷縷煙霧,腳本則分為三個章節——以「入」為開端,觀眾的視線將於黑暗之中,隨舞者手中的微光轉至建物面前,此時舞者將化作探尋者,向前走踏砂石之地、穿過樑柱之間,順著光之隧道漸漸地被吸入幽暗寂靜之中;第二章「黯」描述在無盡黑暗裡的妄想,彷如地層下的液態粒子波濤洶湧地翻覆,瞬間又如有機體野蠻生長,侵蝕包覆周遭的一切;最終章「流」由空靈的聲響開啟舞者與光流的互動,在逐漸飽滿的溫暖氣息中,帶觀者再次回歸寧靜。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A001
《層層》舞蹈由謝知穎創作與表演;音樂則由陳沛元編曲、設計與演出

此外,音樂設計以電子混音結合手碟現場演出,音場則透過混音器重低音將地底的的壓抑再現,而在一陣狂暴巨變之後,手碟空靈清脆的聲響穿透而出,回應了十分自然環境中的濕潤朦朧或雨後清新,在夜晚迴盪於遺址及山林之間,與蟲鳴鳥叫聲合奏著。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15
《層層》展演現場紀錄

10月開演!

2022年5月,《層層》於新平溪煤礦卸煤場首演,陳宣名與黃瑞民表示:「這是我們這些年來對新平溪礦區的一種心境書寫,在持續研究的過程中,也慢慢建立了某種聯繫,我們也成為其中的一小部分。」兩人也希望藉由此作邀請大家造訪平溪,進而用不一樣的角度探索當地,感受這裡的自然與故事。由於首次展演迴響熱烈,兩人受邀帶著《層層》重回新平溪煤礦卸煤場,加演場次將於10月8日與9日晚上7點登場,若對兩位創作者要講述的平溪故事感興趣,不妨把握這次機會,錯過可能就不再。

X在地投影計畫-層層-31
藝術家陳宣名與黃瑞民

《層層》加演資訊

場次時間|10月8日 & 10月9日 19:00  

演出地點|新平溪煤礦卸煤場(新北市平溪區十分街229號;位於十分派出所旁)

門票資訊|免費參加,無需報名

資料、圖片提供|在地投影計畫 _ 陳宣名 X 黃瑞民(攝影:汪德範)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