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家也能自然運用的黃金比例!運用「60:30:10」搭配方式打造空間的視覺平衡

在居家也能自然運用的黃金比例!運用「60:30:10」搭配方式打造空間的視覺平衡

曾在美國、英國、新加坡旅居過的張顥璇(凱西),自2018年搬到挪威開始,就對賞心悅目的北歐居家深感興趣,深覺自家「為何如此差強人意」,於是她將一步步學習的經驗與悟得,寫進《從零開始打造北歐風格的家》這本書中,而以下凱西也將教大家如何運用「60:30:10」這個黃金比例,打造出美觀又舒適的居家空間。

認識黃金比例

前面曾經提到,「新穎與懷舊的融合」是北歐居家佈置的潮流之一。然而,我卻始終記得一個「融合得沒那麼出色」的例子:在兩幅鑲金邊的復古畫中間,擺了一幅寬大的現代抽象畫;在一個泛黃的大邊櫃旁,擺了現代感十足的家具。在那個空間中,正好新穎與懷舊的元素各占一半,反而給人一種尚未決定好設計風格的尷尬感。

就好像我們往往覺得「五五身」不好看,也可以觀察到報紙形狀是一個特殊比例,而不是長寬1:1的正方形。原因在於,雖然每個人的審美不同,但大自然中仍存在著「黃金比例」,是個多數人都會覺得順眼、舒服的比例。舉例來說,如果報紙是1:1的正方形,容易給人太拘謹、太嚴肅的感覺;但如果報紙的長寬比是1:1.9,又太過狹長了。因此,當長寬比例接近1:1.618時,便是個普遍令人感到舒適的黃金比例。

1在這個明亮開闊的空間中,有一半以現代風格為裝修的基底(如嶄新的地板與現代化廚房),另一半則是復古家具與擺飾─這樣新舊各半的比例,容易讓人感到困惑:「空間想表達的重點究竟是什麼?」
在這個明亮開闊的空間中,有一半以現代風格為裝修的基底(如嶄新的地板與現代化廚房),另一半則是復古家具與擺飾─這樣新舊各半的比例,容易讓人感到困惑:「空間想表達的重點究竟是什麼?」

「60:30:10」─ 在居家也能自然運用的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聽起來很難,但實際上,你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尤其在做「搭配」時,將它自然地運用在家裡了。比起1:1.618,「60:30:10」或許是更好應用的數字。所謂的「60:30:10」,是在空間中有一個60%為主軸的元素佐以30%為輔10%為點綴的搭配方式。在這些比例之外, 中性的黑與白則是可以任意搭配的顏色。而主軸60%,比起全部空間,其實就是接近1:1.618 的黃金比例。

2

許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像是:「家裡可以用不同顏色與種類的木頭嗎?」答案幾乎是肯定的。但如果家裡地板是「深色柚木」,而家具清一色使用「刷白橡木」,可能會出現比例各半的柚木與橡木,彼此互搶鋒頭的感覺。而若在清一色柚木製的家具與地板中,出現唯一的深色櫻桃木茶几,茶几就會變得過於顯眼,反而會產生突兀感。若能運用60:30:10的比例,比方說,以60%刷白橡木為主、搭配30%原色帶黃的橡木,最後佐以10%深色柚木做點綴—便較能達成視覺上的平衡。

3在一片新穎明亮的家具中,你是不是第一眼就看到那張顏色特別,又充滿歷史感的老餐椅?在新與舊之間,之所以做出這樣大幅偏離60:30:10比例的選擇,通常是因為那張獨樹一格的餐椅對屋主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一片新穎明亮的家具中,你是不是第一眼就看到那張顏色特別,又充滿歷史感的老餐椅?在新與舊之間,之所以做出這樣大幅偏離60:30:10比例的選擇,通常是因為那張獨樹一格的餐椅對屋主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新與舊之間,下圖的廚房也掌握了良好的比例:中央有個充滿年代感的深色木餐桌椅組,除此之外,還有些稍具年代感的畫框。這些「舊」物件,大約占整體的30%─帶出了這個家「有歷史、有故事、有溫度」的感覺,而不是一半新、一半舊,互相衝突,或是升級老廚房時沒做完的感覺。除了木頭的使用,「當沙發是灰色,牆壁要搭配什麼顏色才好看?」類似的配色問題似乎也很常見。其實,在色彩搭配上,也可以運用這個比例:像是以牆壁的60%淺綠色為主、沙發與擺設的30%大地色系為輔、最後10%用一些溫暖的橙色做點綴。

6應用了60:30:10 黃金比例的廚房:顏色60% 是以淺色木頭為主, 30% 灰綠色牆面與深色木頭為輔,最後用10% 鮮艷活潑的綠色織品、電器、植物,與一些出現在織品與畫作中的紅色系,巧妙地點綴與點亮廚房各角落。
應用了60:30:10 黃金比例的廚房:顏色60% 是以淺色木頭為主, 30% 灰綠色牆面與深色木頭為輔,最後用10% 鮮艷活潑的綠色織品、電器、植物,與一些出現在織品與畫作中的紅色系,巧妙地點綴與點亮廚房各角落。

5混用不同材質、紋路與顏色木頭的餐廳:讓人覺得空間較有層次。除此之外,屋主接受了房子本身偏黃、偏老的舊地板,讓畫面60%以老家具為主,再用些許現代感的家具與家飾品做輔助與點綴。
混用不同材質、紋路與顏色木頭的餐廳:讓人覺得空間較有層次。除此之外,屋主接受了房子本身偏黃、偏老的舊地板,讓畫面60%以老家具為主,再用些許現代感的家具與家飾品做輔助與點綴。

黃金比例的運用範圍廣大,例如:牆上的畫,若掛在地板與天花板正中央,可能稍嫌欠缺美感;若是掛到太接近天花板或沙發的高度,則會出現不協調感。而跳色的牆,若剛好把空間五五分隔成上下兩層,也容易讓人感到沒那麼舒適。雖然在實際應用上,我們也不太可能真正去測量每個顏色的面積與體積是否符合黃金比例,但它的真諦在於:在中分與極端之間找到另一個舒適的平衡

4地板與家具都是「同色系木質」的餐廳,儘管它仍然美觀、舒適,但因為100%都使用同樣的木頭,而失去了平衡─餐桌處的畫面顏色稍微重了一點,給人難以呼吸與喘息的感覺。
地板與家具都是「同色系木質」的餐廳,儘管它仍然美觀、舒適,但因為100%都使用同樣的木頭,而失去了平衡─餐桌處的畫面顏色稍微重了一點,給人難以呼吸與喘息的感覺。

資料提供|悅知文化

本文節錄自悅知文化出版《從零開始打造北歐風格的家》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Ergon Bakehouse坐落於雅典一座20世紀初建造的歷史建築內,由建築師Vasilis Tsagris設計,最初為住商混合空間。如今,Ergon Bakehouse結合烘焙坊、旅宿、餐飲與零售商店,並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豐富旅人的感官體驗。

以充滿溫度的傳統烘焙坊為靈感

整棟建築設計圍繞著烘焙主題與廚房相關元素,選用深色耐火磚、牆面鑲板、不鏽鋼檯面、亞麻布料、遮光設備等,搭配既有的石膏細節與旋轉樓梯,營造出溫潤的質感與氛圍。此外,Ergon Bakehouse也攜手藝術家Stratis Tavlaridis與Nikos Handolias,以烘焙為靈感創作並佈置於空間中。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雖然Ergon Bakehouse以麵包店為核心主題,不過品牌想呈現的遠遠不僅如此。從精心設計的客房、溫暖宜人的餐廳到輕鬆自在的用餐空間,Ergon Bakehouse在每個細節中注入匠心獨具的傳統職人工藝,依循著緩慢發酵的節奏,讓旅程的每一刻都值得細細品味。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在這裡,創新概念與傳統經典相互交融,烘培坊成為創造回憶、共享時光的橋樑,帶領旅人放慢步調、深呼吸,一同沉浸於時間與工藝精髓中。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宿】Ergon Bakehouse

Ergon Bakehouse共有29間大小各異的客房,空間設計發想自建築歷史與烘焙主題,選用大量天然材質,搭配線條流暢的當代家具,如「Onda」沙發床組,營造舒適又奢華的休憩空間。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烘焙坊】72H Artisanal Bakery

踏入一樓的72H Artisanal Bakery烘焙坊,空間中瀰漫著現烤酸種麵包的誘人香氣,每一條麵包皆經過72小時的耐心發酵,展現傳統工藝的極致,而路人也能透過復古的大面落地窗一窺師傅手工製作麵包的過程。一旁的72H Eatery則精心設計了與烘焙坊相呼應的菜單,將酸種麵包的多元風味運用在不同料理中,每道菜餚都融合了最天然、純粹的美味。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餐廳】+2H Rooftop Restaurant

登上+2H Rooftop Restaurant,便能欣賞雅典城市的壯觀天際線。這間餐廳以創意料理為主,探索酸種麵包在菜式中的無限可能,為顧客創造出意想不到的驚喜美味。除了餐點,這裡也提供精選的雞尾酒、葡萄酒與精釀啤酒。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Ergon Bakehouse)

資料來源|ERGON Bakehouse Athen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找設計線索,從建築到生活的當代轉譯:專訪版塊設計創辦人李明 × ONE.1O Society負責人牛子齊 × 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

尋找設計線索,從建築到生活的當代轉譯:版塊設計創辦人李明XONE.1O Society負責人牛子齊X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

建築,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常被視為冷冰冰,難以親近的存在。然而,當我們置身於城市之中,建築其實是最貼近生活的載體——它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渗進日常。這次我們來到位於三重頂崁工業區、由共序工事操刀的「QUAN_泉*場」,邀請3位分別來自平面設計、策展與網站設計領域的創意工作者,分享他們如何帶著各自的觀察與經驗,重新詮釋建築,並探索其與生活的連結。

「我其實是建築的門外漢,」牛子齊一開始就笑著坦承,「但我很喜歡走逛,像青森美術館、墨田北齋美術館、麻布台之丘等,我自己都很喜歡。」她對空間的第一印象來自直覺——「包覆感」是她進入任何空間時最先感知的元素,「我身高不高,如果連我都覺得空間有壓迫感,那它真的很壓迫。」對空間尺度的敏感,源自對身體與環境的直接體驗,「在泉場,我一進門就感受到空間的開闊,雖然是工業區的街屋,但設計讓它不顯得局促。」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Studio Millspace)
草原市務所於2023高雄貨櫃藝術節展出作品「兩百萬克與兩百克」。(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Studio Millspace)

光線是另一個她關注的重點,「我做過眼睛雷射手術後,對光線特別敏感,這裡的紗網窗框讓光線變得柔和,又保留了工業感。」動線對她而言也很重要,「我一直在走、在看,會想知道設計師如何引導我的視線。」此外,廁所與廚房這類生活機能空間是必然會頻繁使用之處,實用卻不打擾主空間的設置也會增加好感度。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展示交流空間外牆使用一大片青玉石天然面原礦牆,強化「走入世界礦山」的概念。(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李明對於建築的啟蒙,則始於10年前和工二建築的合作,「那時我完全不懂建築,只能跟著看,後來才發現建築有內外之分——外觀可以天馬行空,內部則回歸人的需求。」這種內外對話的啟發,來自他參與新竹市立動物園的指標設計項目。「我們用摺紙概念設計站牌,試圖回應建築本身的想法,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建築不只是蓋房子,而是多層次的表達。」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2024新北市街頭學校」以鏡面呈現代表街頭的斑馬線、道路指示牌、公車站牌等,搭配街頭塗鴉藝術,打造街頭即景。(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對李明來說,建築的魅力在於細節。他近期因搬家與開店,連續參與3次室內設計,「我現在看建築,會先注意材質和細部——地板紋理、椅子靠背,甚至門軌為什麼用5根而不是3根,這些細節比整體格局更能觸動我。」他喜歡從微觀切入,慢慢拼湊出空間的全貌,在泉場,他特別提到電梯出風口,「設計很低調,但材質和線條都很精緻,這些微觀元素細膩到讓人很想摸一摸、感受 一下。」

而建築本科出身的黃薔,對建築的興趣始於高中。「我喜歡畫畫,也對力學感興趣,覺得建築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但大學時的學習顛覆了她的想像,「我的老師王俊雄採用比較自由的教學方式,不直接教硬知識,而是讓我們思考如何面對城市的紋理與脈絡。」建築不再只是工程,而是設計師對場域的詮釋,與在地文化的對話,當時讓她覺得,「這比單純蓋房子有趣多了!」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黃薔喜歡親身走訪建築現場,「我前陣子去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參觀許多建築師的作品,比如Carlo Scarpa和高第。現場的震撼是平面無法傳達的,尺度、光影、聲音,都讓人感受到建築的生命力。」她一開始就被泉場的外立面吸引,「它的鐵皮和RC結構很有工業區的粗獷感,但設計師用輕盈的金屬窗框,讓它變得現代又不失脈絡,這種處理方式很打動我。」對她而言,建築的距離感並非障礙,而是需要身體力行去跨越的邀請。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任意穿梭不同維度

藉由平面設計、網站設計、策展等不同面向轉譯建築空間,觀者更能以「建築以外」的觀看方式感受建築。「我把泉場看成一個rebranding的案例,」牛子齊說,「它保留了工業區的氣質與調性,比如金屬元素,但用設計語彙重新詮釋,就像給品牌換上當代的妝容。」她認為,平面設計在空間中的角色,是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平面設計關注的是觀者的閱讀動線,這與空間的物理動線有共通之處。只是維度不同——一個是平面上的流線,一個是人在空間中的移動方式,如同設計畫面時的視覺分配。」跨領域的思考讓她能從視覺系統的角度,放大建築的細節與故事。

(圖片提供:牛子齊)
《發條橘子》書封設計。(圖片提供:牛子齊)

移動中微觀,品味細節

「我喜歡用『移動中的觀看』來感受建築,」李明分享道,「我和女朋友常騎摩托車在台北巷弄慢騎,速度控制在20公里左右,邊看房子邊聊天。」這種方式讓他捕捉到建築的多元面向——「窗戶的造型、樓梯的線條、漏水的痕跡,甚至外掛電梯的設計。」他和牛子齊兩人不約而同提到臨沂街一帶,「那裡有日式老屋、現代建築、公共住宅, 風格交雜得像台灣文化的縮影。令人不禁猜想,住在那樣的老屋裡,會是什麼生活樣貌?」

(圖片提供:牛子齊)
「雲門春鬥」主視覺。(圖片提供:牛子齊)

對李明來說,建築不只是靜態的物件,而是城市生活的動態拼圖。「我不會刻意打破建築的距離感,因為這種距離本身就是一種美,讓人有空間去思考和想像。」他認為,網站設計可以延伸這種體驗,「它不該只是模擬現場,而是提供現場沒有的東西——歷史背景、未來想像,甚至是情感連結。比如泉場的網站,可以加入三重工業區的脈絡,讓人更理解這棟建築的意義。」

(圖片提供:牛子齊)
第17屆草草戲劇節《以上與未滿》主視覺。(圖片提供:牛子齊)

敘事 VS 轉譯建築的多重面向

黃薔則從建築的立面切入,分析泉場的設計。「它的外觀很聰明,用金屬鐵件拉出深窗框,既保留原始立面,又讓光線更有層次。」她認為,這種輕盈的手法不僅整合了RC、鐵皮等不同質感,還讓建築在工業區中醒目卻不過於突兀。「建築師的意圖是回應環境,而不是壓過它。這裡的窗框重複出現,既有識別度,又不顯得沉重,我很欣賞這種平衡。」

她還興奮地想起義大利建築師Scarpa的打字機展示中心,「那個空間一開始就是為展示打字機設計的,樓梯如打字機鍵盤的懸浮感、金屬飾條的工藝細節,都呼應展品的主題。」她認為,成功的策展應該讓空間與展品相輔相成,而非把空間當成單純的載體。她想像,「泉場可以利用它的金屬元素和工業感,設計與電梯零件相關的主題,在外立面投射電梯運行的動畫,或者在室內用AR展示零件結構,讓人更理解這裡的故事。」對她來說,如何回應空間的特性至關重要。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沉浸帶來啟發,數位想像擴展空間體驗

「數位視覺也可以讓空間更有參與感,」牛子齊進一步想像,在泉場的外立面紗網上做投影,就像畫布一樣,也許能創造聲光效果或大色塊的視覺衝擊。她提出可以用投影從外立面到室內,創造互動體驗,比如1樓投影零件製作,2樓做AR互動,3樓辦沉浸式派對等等,並強調數位體驗的核心在於記憶與傳播,「它不只是展示,而是讓使用者留下印象,甚至分享到社群媒體,自然擴散空間的影響力。」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李明則認為,「網站是數位體驗的好工具,它能補充現場沒有的東西,比如建築的歷史或未來的可能性。」以泉場為例,「網站可以加入三重工業區的歷史資料,或者展示這棟建築如何從工廠轉型成展示空間,甚至開放使用者提案未來的活動。」他強調,數位呈現不該只是傳遞資訊,「而是讓人即使離開現場,仍然能回溯體驗,甚至產生新的連結。」對3樓的無定義空間,他認為數位設計也能反映這種彈性。「網站不必做滿內容,而是根據不同活動動態調整,就像這空間本身一樣,讓使用者參與定義它的未來。」這種開放性,讓數位成為建築的延伸,而非單純的複製。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黃薔不忘分享她在西班牙參觀高第建築的經驗,「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用沉浸式導覽,地下室的聲光投影講述高第從自然取材的故事,搭配AR導覽器,讓人即使在人潮擁擠的旺季也能好好欣賞。」她認為,這種數位方式不僅現代化了老建築,還讓參觀者與空間產生更深的連結。「導覽器的icon設計得很用心,比如一滴水代表某個區域,點下去就有詳細解說,這種細節讓人感受到策展團隊的用心。」

(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版塊設計操刀之台灣設計研究院網站,設計概念以彈珠台貫穿,透過圖像、動態化呈現。(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人人都可以盡情詮釋、想像的建築

泉場座落於典型的台灣街屋之中,周圍環繞著鐵皮加蓋與違建,承載著工業區獨特的都市脈絡與歷史痕跡。最後我們聊到,大家想要怎麼延伸它的可能性?「我想引入不同材質,比如鳳嬌催化室的作品,與這裡的冷冽金屬形成對比,」牛子齊說,「或有機的作品造型,放在展示區,會很有衝突感又有趣。」甚至若想從B2B跨足B2C,也更需要行銷思維來拉近距離,增加參與感。「3樓的無定義空間是它的優勢,」李明會保持這種彈性,讓它根據不同活動產生變化,比如講座、展覽,甚至小型市集。他也提到網站的角色,「可以設計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空 間的未來想像,甚至提案活動,真正讓建築活起來。網站可以加入互動地圖,標示三重工業區的其他特色地點,讓這裡成為探索的起點,開放性是這空間的靈魂,數位和實體都要反映這一點。」

(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RAW官方網站改版,版塊設計嘗試「游標繪圖效果」來貫穿全站。(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我會從這裡的電梯零件出發,設計體驗活動,」黃薔說,「比如帶民眾走讀三重工業區的歷史,讓人了解這片土地的過去。」她參考草原市務 所參與的花蓮「美感石場」的案例,「從展示空間延伸到與周邊商家合作,比如附近的咖啡廳可以用電梯零件做裝飾,串聯成一個主題區域。」她也建議,「可以用數位導覽,結合AR展示零件結構,或者投影工業區的演變,讓人從不同面向認識這裡。」對她來說,泉場可以成為區域轉型的起點,「輕盈地改變街區氛圍,又保留它的本質。」

當建築並非遙不可及的專業領域,而是可以從不同視角切入的生活場域,李明用細節與移動的觀看,捕捉建築的日常溫度;黃薔從文化與空間的敘事,挖掘其深層意義;牛子齊則以平面視覺,拉近人與空間的距離⋯⋯他們都為靜態結構注入了鮮明想像,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與人們的緊密關聯。 

黃薔探索——空間設計師個人品味

(1)深窗框的重複性是一大亮點,帶出工業感之識別度,卻不顯得壓迫。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2)用既有材料創造新感受,蘭花網使光線有層次,裡外兼顧,遮蔽又透光,這種平衡很聰明。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黃薔

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共同創辦人。畢業於淡江建築系,具有多年室內、建築、景觀實務經驗,關注自然萬物與城市發展。歷年來參與了眾多的國內指標性設計案,專案屢獲國內外各大獎項。草原市務所專注於建築專業與策展思維,將議題以易於體驗的形式再製,從內容的展演出發,搭造各式溝通的空間,讓人與內容產生連結,讓空間與人產生連結。

牛子齊聚焦——空間的美感與功能性

(1)透明電梯成為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對電梯零件製造商的業主來說不僅實用又有設計感。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2)重複幾何造型和不鏽鋼俐落感既有秩序又鋒利,和視覺設計的基本原理不謀而合,展現設計者對比例與材質的掌控。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牛子齊

畢業於美國MCAD視覺藝術碩士,作品曾入選Tokyo TDC、俄羅斯國際金峰海報展與金點設計獎。曾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參與「Door to Asia」計畫,前往日本氣仙沼市進行地方品牌再造合作。2024年擔任青春設計獎視覺傳達組評審之一。現為ONE.1O Society創辦人兼藝術指導。

李明發掘——視覺元素和材質碰撞

(1)透明門把內裝載了工業用的餘料「金屬碎屑」,在觀者尚未踏進這個空間時,就先開門見山地破題泉場的特性。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2)不鏽鋼、樹脂、鋼筋混凝土這3種材質的碰撞,在視覺上帶來直觀的對比和樂趣。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李明

版塊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流石選物共同創辦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所,擁有深厚的「動畫、動態」知識與經驗在作品中展露無遺,曾獲多項國內外大獎肯定,包括iF設計獎、德國設計獎、金點設計獎、CSSDA、Awwwards等。

文|張瑋涵 攝影|林軒朗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ONE.1O Society、版塊設計 場地協力|QUAN _ 泉。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