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恆春半島,你會想起什麼?是月琴的故鄉,還是墾丁的觀光人潮?除了山水環繞的人文景致,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當地的孩子在教育上遇到不少挑戰,長期有師資不足的問題;為了培育在地教育人才,2022年9月屏東縣首座教育創新基地於車城國小溫泉分校正式啟用,並在學童撫著月琴彈唱恆春民謠的歌聲中揭開序幕。我們特別專訪屏東縣縣長潘孟安,以及負責基地營運的TFT團隊董事長劉安婷,談談基地的建置過程。
為偏鄉師資提供強力後盾
「我自己的母校就是車城國小,偏鄉師資的匱乏一直都是我心中的痛。孩子們好不容易適應了新老師,但老師轉眼間又走了。我上任縣長後,就盡其所能突破困境,讓孩子的教育獲得改善。」屏東縣長潘孟安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對偏鄉教師高流動率的問題切身有感。
潘孟安縣長指出,屏東地形狹長、恆春半島與屏東市區相距百公里,因為地處偏遠加上薪水低,教師職缺不僅乏人問津,流動率也非常大。「留住好人才,必須先提供他們安穩的生活,讓他們有歸屬感。」潘孟安的策略是透過提供優良居住環境,吸引教師任教。縣政府首先動用縣款發放交通補貼,2020年更成功向中央爭取將恆春半島地區納入地域加給的支領範圍,學校服務滿一年薪資再加成。2021年更興建恆春地區教師集中宿舍,以解決教職員住宿問題,多管齊下提升教職人員留任意願。
閒置校舍活化 建立四重溪新地標
屏東縣教育改革還包含閒置校舍活化。車城國小溫泉分校位於四重溪觀光區,因為少子化衝擊而大量減班,校園內的東棟教室閒置多時。屏東縣勞動暨青年發展處選定該校閒置校舍作為活化基地,以創新教育為定位,聚焦於返鄉或移居青年、多元領域教育工作者、地方創生團隊等關係人口的交流互動,規劃從「培育學生的校舍」轉型為「匯聚地方教育夥伴的學校」。
屏東縣政府歷時兩年籌備規劃,自籌修繕經費,老舊校舍經過外觀拉皮、內部整修,建置外部接待及社區交流空間、多元教室、休憩交流空間、Co-working Space等空間。舊校舍搖身一變成為明亮、溫馨的新地標,為活化校園空間建立新典範,也為四重溪打造文化新地標。
|
「謝謝TFT沒有被落山風嚇跑」 社會實踐首獎團隊深耕屏東
提到負責基地營運的TFT團隊,潘孟安連聲感謝。他笑到:「謝謝TFT沒有被落山風嚇跑,在恆春半島深耕教育八年,現在還帶了許多專業夥伴一起進駐。」
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簡稱為TFT團隊,屬於非營利組織,曾於2019年獲得「La Vie台灣創意力100 — 社會實踐首獎」。TFT創辦人兼董事長劉安婷回憶,TFT創立以來秉持「改變教育不平等」的核心精神,致力於教育人才的專業培育與偏鄉學校媒合,埋頭努力下沒有餘力去思考獎項申請;當年得到La Vie評審提名青睞、一舉獲得社會實踐類的首獎,團隊成員的心情是相當驚訝且開心的,同時也感受「任重而道遠」。與此同時,TFT團隊正在屏東縣尋找更多教育翻轉的機會,這個獎項也讓他們更有決心堅守在偏鄉教育議題。
TFT團隊與屏東縣淵源頗深,早自2015年就跟屏東4所國小合作,目前全國各縣市TFT教師分布,以屏東縣的密度和數量都是第一,TFT累計九屆老師共314人,前往屏東服務的高達86人,佔總數近三成,目前也有28名TFT老師正在屏東服務,且有60%續留第三年在當地服務。高留任率、高比例在地青年投入TFT計畫、以及高回鍋率,讓當地教育界對TFT累積起深厚的信任感,期待與TFT有更多合作。
|
TFT帶領教育創新合作社夥伴一同進駐
為了深化耕耘屏南地區,TFT開始在恆春半島尋找長期營運的空間,與屏東縣政府教育創新的理念不謀而合。2021年10 月屏東縣政府委請在恆春半島深耕近八年的TFT團隊進駐車城國小溫泉分校基地,共同規劃發展目標,包含:落實在地參與、培力在地教師、創新人才二地居實踐、導入教育創新資源等方向。
而車城國小溫泉分校教師長聽到TFT團隊進駐校園,也極力歡迎,這一切來自於TFT第四屆校友江筱惠的努力。江筱惠曾服務於溫泉分校三年,對於孩子的用心與疼愛,讓校方、社區和學生家長都滿懷感謝。「校方知道是TFT團隊就蠻高興的,他們一直期待與我們有更多串聯和合作。」劉安婷表示,從江筱惠校友個人的努力,到整個學校、社區與學生家長有志一同的支持,TFT才得以落腳溫泉分校,達到公私協力的綜效,與屏東縣政府攜手建置教育創新基地。
劉安婷長期觀察教育現場,她認為對偏鄉教師而言,擁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夥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願意留任的關鍵;然而恆春半島上各校距離遙遠,難以相互照應。如今教育創新基地的設立,TFT將提供強而有力的後盾,未來將致力於舉辦講座、增能課程及工作坊,展現人才教育的多元可能;另一方面,屏東各校老師也能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同時TFT也是「教育創新合作社Education CoLab 」成員之一,TFT進駐基地後還「買一送二」:「教育創新合作社 」的成員均一教育平台基金會 、誠致教育基金會(KIST實驗學校),也同步進駐屏東,三個組織將在合作補足社會和教育中最艱困的「城鄉差距」。未來媒合地方教育工作者與文史工作室,激盪出跨領域的思考與對話,加速新教育、新人才之發展,共構偏鄉創新教育的新典範。
後疫情時代 教育最「南」的教育創新挑戰
而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新趨勢邁向虛實整合的混成教育。為了彌補城鄉數位落差,TFT也協助引進BenQ提供「教育創新基地」優質數位教學設備,在全球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刻,協助師培加速轉型。
劉安婷認為,在教育部的定義下,偏鄉學校乃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但是在TFT的經驗中,「偏鄉」卻是代表擁有無限可能與多元創新機會等優勢的地方,這也吸引了全國有熱忱的青年參與TFT行動。在TFT計畫專業培訓中,致力培育「領導力」、「教育不平等使命」及「教學專業知能」等三種面向,校友將所習得的整合能力,投注於臺灣偏遠地區,也開啟個人職涯探索與多元觀點。因此她也期待從屏東教育創新基地出發,集眾人之力翻轉創造恆春半島的教育。
潘孟安縣長也期待,該基地可以成為創新教育融合地方創生的典範模式,未來複製到其他偏鄉地區,並將邊陲串聯成綿密的網絡,讓更多孩子享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最後再次強調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匯聚在地夥伴及場域資源,共構教育創生的永續發展空間。
【 「教育創新合作社Education CoLab 」簡介 】
Education CoLab這是台灣第一個教育創新NPO聯合辦公室,由三個非營利組織組成,包括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TFT ) 、誠致教育基金會(KIST公辦民營學校)、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大多數成員是30歲以下年輕世代。
在台灣,孩子的出身決定他的未來?國民教育普及,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品質仍與其成長背景和環境息息相關,這是「教育創新合作社 Education CoLab 」看見的教育不平等。
創新來自邊陲,三個教育創新NPO在偏鄉合作,期待不僅偏鄉可以追得上城市,而是讓偏鄉可能是一樣好,或者更好的教育機會。
【 品牌識別亮相 象徵創新X匯聚X永續 】
基地的品牌視覺識別系統以溫泉分校為主體,進行社區環境色彩調查,發現週邊許多房舍和設施塗有藍色,彷彿與山城的天空相呼應,因此以「天空藍」作為品牌標準色。
而標誌的形象取自張開雙翼的候鳥,傳達對青年返鄉的殷殷期盼,同時也有三個「人」字匯聚的意象,代表多元領域人才在此交流;標準字字體採對稱發展,則呼應了基地目標「打造優質平等的教育環境」。標準色、標準字與標誌形象的全新亮相,反映出基地的核心價值:「創新、匯聚、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