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德國地質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Abraham Gottlob Werner)為了協助辨識與描述礦物,將色彩做為辨識礦物的關鍵特徵,針對54種不同的顏色進行命名,並收集一系列礦物,對應這些顏色。誰也沒有想到,這些針對礦物顏色所記載下來色彩名稱,在未來會不斷地被擴充延伸,甚至成為色彩標準化的重要基礎。「維爾納色彩命名法」誕生後,逐漸在不同領域發揮它的影響力,世界各國的學者們也分別翻譯,並各自拓展他們對於色彩的描述與定義。
本文選自《自然色彩圖鑑:源於自然的經典色彩系統》一書,簡述這套橫跨200年、經過不斷擴充與延伸的彩色色票,深深深影響自然科學研究與色彩標準。
維爾納色彩系統的發展
最先是由牧師費倫茲‧班克(Ferentz Benkö, 1745–1816)將之翻譯成匈牙利文。1770年代,班克到德國學習礦物學時,曾經研究過維爾納的著作。班克在1784年返回匈牙利後,便出版了自己的翻譯。班克的譯本後來被稱為「匈牙利的維爾納」(Magyar Werner),他在原版中加入了自己的筆記以及匈牙利的地點與範例,並將這些內容清楚標示為附加資訊。
1790年,克勞迪娜‧皮卡德(Claudine Picardet, 1735–1820)翻譯了法文版。皮卡德的譯本另外增加了17種顏色。另外還有其他人應用維爾納的色票,譬如德國耶拿大學的礦物學教授約翰‧格奧爾格‧倫茨(Johann Georg Lenz, 1748–1832)。1791年,倫茨出版了《礦物學手冊:維爾納命名系統的實踐》。如名所示,這本書進一步發展了維爾納的著作,並採用完全相同的用語。
影響博物學研究的「維爾納色彩命名法」
180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自然史教授羅伯特‧詹姆森(1774–1854),出版了《供礦物學學生使用之礦物外部特徵表》,這是一份列表的英文翻譯,裡面涵蓋了80種色彩名稱。詹姆森曾在維爾納底下學習了兩年,他也是維爾納色彩命名法最大力的推廣者之一。詹姆森在愛丁堡大學任教的50年間,他擴增了大學博物館的礦物與地質標本收藏,以致博物館在1852年擁有的標本超過七萬四千種,成為全國第二大收藏。這些收藏雖然沒有全部公開,但他一周還是會和學生在那裡碰面三次,以練習用維爾納命名系統準確地描述館內收藏品。
從礦物延伸到動物與植物
1814年,一本名為《維爾納色彩命名法,具新增內容,並經編排使其高度適用於藝術與科學,特別是動物學、植物學、化學、礦物學與病理解剖學。附錄是從動物、植物與礦物界熟悉事物中挑選出的範例》(Werner’s Nomenclature of Colours, with Additions, Arranged so as to Render it Highly Useful to the Arts and Sciences, Particularly Zoology, Botany, Chemistry, Mineralogy, and Morbid Anatomy. Annexed to which are Examples Selected from Well-Known Objects in the Animal, Vegetable, and Mineral Kingdoms)的書,引起了詹姆森的興趣。這本書的作者是派屈克‧塞姆(1774–1845),一位愛丁堡的「花卉畫家」。
塞姆是研讀植物學與昆蟲學的學生,同時也是一名藝術家。塞姆的書涵蓋了108個範例,並按照維爾納的八個主色分組,分別為白、灰、黑、藍、綠、黃、紅、棕。除此之外,塞姆還加進了紫和橙色,他認為這兩種色彩同樣有資格被納入。
儘管塞姆大大讚譽維爾納創立了如此有影響力的色票,但他也突顯出維爾納色票的限制。維爾納的色彩名稱足以用來描述大多數的礦物,但應用在一般科學上卻有所匱乏。塞姆希望將他的著作打造成一本適用於更廣泛讀者群的實用參考書,就如同該書的副標與引言所示。
為了有助於使用者理解,塞姆盡可能地從動物、植物與礦物界找出確切顏色在自然中的實例,並將這些例子編排在一條條色票後面的欄位中。每一種顏色都有個別的文字敘述,以說明「配方」。
塞姆的書,迥異於以往出版的任何同類型著作。他的書很袖珍,幾乎是口袋書的大小,編排方式也很合理實用,非常適合用在實地考察。書中的色彩以家族來區分,所有的關鍵信息都放在色樣的旁邊,方便讀者閱讀對照。
色彩的共創
1858年,埃及古物學家約翰‧加德納‧威爾金森(John Gardner Wilkinson, 1797–1875)出版了《論色彩及廣泛傳播品味於所有階層之必要》。他參考《維爾納色彩命名法》,在書中納入了一份有英文、阿拉伯文、法文、德文、希臘文、拉丁文和義大利文版本的「主色」表,其中有37個色彩名稱是從維爾納那裡借用而來。
1894年,皮爾‧安德烈‧薩卡多(Pier Andrea Saccardo, 1845–1920),出版了一本名為《色譜》的書。這本小書是以拉丁文印刷而成,其中包含一份有法文、英文、德文與義大利文翻譯的色彩名稱表。
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提到維爾納,但從中能發現一些非常眼熟的用語,例如肉色的(flesh-coloured)、桃花色(peach-blossom colour)、磚色的(brick-coloured),以及柏林藍(Berline blue)。這位作者也在書的末尾附上了50種色樣供作參考。
美國鳥類學家羅伯特‧里奇韋(Robert Ridgway, 1850–1929)為了建立描述鳥類時所用的色彩名稱標準,也寫了兩本書。第一本在1886年推出,書名為《為博物學家設計之色彩命名法》。這本書包含186種色樣。至少有19種塞姆的色彩名稱被納入里奇韋的書中。1912年,里奇韋又自費出版了《色彩標準與色彩命名法》一書,其中涵蓋1115種顏色,他提到《維爾納色彩命名法》(第二版,1821)是他取用色彩名稱的其中一本著作。
在里奇韋於1929年逝世後,這本書成為了標準參考書,數十年來不僅受到鳥類學家的重用,集郵、真菌學與食用色素等方面的專家也會用來參考,涉及領域十分廣泛。
當代的新版《維爾納色彩命名法》
塞姆版的《維爾納色彩命名法》,儘管尺寸和範圍皆小,仍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塞姆開創了一系列色彩的參考系統的先河,以致在其最初發表後的兩個世紀間,陸續出現了許多更重大的發展。
2021年,塞姆版的色票,又再得到更進一步的補充。新版的《維爾納色彩命名法》書名改為《自然色彩圖鑑:源於自然的經典色彩系統》(Nature's Palette: A Color Reference System from the Natural World)書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與提升。新版《自然色彩圖鑑:源於自然的經典色彩系統》,大幅更新色票、動物、植物與礦物插圖。200年前,舊版缺少的圖片與案例,在本書盡可能加以補充。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色彩標準化的逐漸完備,塞姆版的色票和顏色,在當代較難以應用。為了替這些頁面補充說明,本書納入了19世紀博物學家的收藏,並將其中的每一件樣本與塞姆的色票配對,並提供完整的色號,方便讀者時即查找。
1774年,由德國地質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展開的色彩資料庫,經過塞姆的延伸補充,直到今日仍不斷發揮其影響力。打開這本《自然色彩圖鑑:源於自然的經典色彩系統》,跟著維爾納與賽姆的腳步,一起來欣賞200年至今,色彩在礦物學、植物學,與鳥類學間的故事與色彩美學。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自然色彩圖鑑:源於自然的經典色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