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藝術家巴赫里用舊衣、碎布說故事!《縫合》個展以織品藝術探討情感羈絆、社會期待與孤立議題

挪威藝術家巴赫里用舊衣、歲不說故事!《縫合》個展以織品藝術探討情感羈絆、社會期待與孤立議題

織布與服裝,是人們用來蔽體保暖的物件、個人風格與個性的呈現,也成為不少藝術家手中的創作媒介。正如來自挪威、擁有服裝設計背景的藝術家卡里.安妮.赫勒伯格.巴赫里(Kari Anne Helleberg Bahr),作品常融合服裝工藝,利用舊衣、碎布與殘片織品等元素,透過解構、縫合與再造技法,探討社會集體的限制、期待、秩序、孤立等議題,以藝術與中性色調偷渡沉重卻人人都能產生共鳴的命題。即日起至2022年12月11日,巴赫里亞洲首個展《縫合 Sew Up》於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與仁愛雙館聯合展出。

IMG_2976
挪威藝術家卡里.安妮.赫勒伯格.巴赫里亞洲首個展《縫合》現場

IMG_3264
《縫合》於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台北・仁愛雙館舉行

對布料的著迷源自裁縫師母親

巴赫里對織品的著迷,源自於以裁縫師為業的母親,童年時因家境並不富裕,她的母親常以舊衣物等容易取得的布料進行設計,那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對巴赫里來說是啟蒙;而驟逝的父親令她陷入孤立沈默、自我懷疑,感覺身體被牢籠所困,唯有透過將碎片舊布、織補縫合再創造的過程,才找到可以發聲的方式。

IMG_2987
《縫合》展覽現場

當衣服不只是蔽體、樹立外在形象的物件

母親對她是媒材的啟發,而父親意象則反覆出現在她的創作內容中,「我運用衣服和布料做為溝通的語言,解放它們包裝身體的功能。」巴赫里曾說,衣物作為遮蔽身體的物件,與個人肌膚有著最親密的接觸,一旦新衣穿過之後,就不再是全新狀態,個人的心智狀態與情緒,都會在衣物上留下時間痕跡,它是自我私密的對話,同時也是個人對外標誌著自我於社會中的形象。

IMG_2968
《縫合》展覽現場的作品都可以用手觸摸、感受

巴赫里善用手工縫製方式,與收集來的織布長時間相處,發掘纖維的細節,通過天然的棉、麻、毛料材質,選擇白色或中性色彩呈現,讓自己與觀者不被色彩所誘發的愉悅、悲傷情緒干擾,進而跳脫自我設限的困境,創造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她以織線創作,探討當下社會群體的限制、秩序、期待、孤立等議題,藉由現成物的混亂、瑕疵、腐朽、不完美的重新詮釋再造,提供觀者立於「客觀」位置反思「自我」記憶經驗的契機。

IMG_2981
《縫合》展覽現場

《縫合》6件亮點作品一覽!

步入《縫合》展場,會發現巴赫里打破布料予人柔軟的印象,讓媒材呈現僵硬、立體的姿態,它們或成為排排站的人形、或化身像睡袋也像蠶繭的形態;保持柔軟原貌的針織物,則被裝載在長方形櫃子中,好似被畫線束縛。

Kahb-09,Close(d),2015,17x153xca 100 (3 pieces)cm,Three  textile objects(wool mittens, quits etc)in wooden frames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Close(d)〉

藝術家透過一連串柔軟/生硬、軟糯/僵直的鮮明對比,描繪各種生活上常見的個人與群體議題,比方說作為本次展覽主視覺背景的〈Everyday〉一作中,巴赫里在布料內塞入棉花,做出立體、紮實且僵硬的人形,小人們穿著設計款式相似的服裝,守秩序地排隊前行;巴赫里藉此重現上班日時穿戴整齊的人們,隱喻個體習慣遵循社會既有的秩序與模式,讓自己不違背社會期待的景況,述說關於擔心失敗及脫離主流社會的心理恐懼,如失去工作、被周圍的人冷落等等。

IMG_2996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Everyday〉

另一件暗示人們傾向達成社會期待的作品為〈General People〉,巴赫里以穿上各種不同服裝、排排站的小人形們,呼應現實社會中各形各色、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說明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會長出各自的模樣。有趣的是,藝術家特別讓其中一個人形「反著站」,並根據過往展覽觀眾的反饋觀察到,許多觀眾會很想趕快將它「轉正」,或想這是作品本來的模樣?還是被其他觀眾「用亂」了?巴赫里在可愛的造型背後注入隱含質疑的反差,將〈General People〉設計為一場迷你的心理測驗,讓觀眾在展間中領悟社會上「隱藏的秩序性」,是展覽中非常有意思的小彩蛋。

Kahb-01, General people, 2013, Dimension variable (H18cm), Left over textiles sawn to different types of shirts  jackets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General People〉

另一方面,大尺度作品〈Garment Bags〉由80件衣架衣袋組合,向著同一個方向整齊排列,隱喻人們對於什麼時期應該做什麼事有著共同的觀點,進而觸發某種期待亦是限制,表現其實人都害怕被孤立,因而遵守內心可能不完全接受且認同的秩序。

IMG_3270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Garment Bags〉

同樣的意涵,也可見於展館末端的〈Fall〉當中,作品中以數個穿著襯衫的人形組成,勾起人們對襯衫等同制服、白領階級、有話語權的群體的連結印象,並藉人形墜落、崩塌的畫面意象,反思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系統,當今社會的成功好似有著模板,且有一定的生命模式和階段,身在其中的人們不免思考,要是我沒有在這個系統裡、跟著「正軌」行走,那我是不是就崩壞了?是否就是失敗?當一個人難以承受,便會崩潰瓦解。

IMG_2861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Fall〉

另外,以皮帶匯織成圓、呈現巢狀的作品〈Nest〉,闡述家人之間緊緊維繫、難以切割的關係,有時如束縛般令人喘不過氣;透過紅白條紋人形呈現的〈Circus〉,以童年記憶中父親工作時著裝的小丑裝為靈感,同時也有馬戲團帳篷的意象,勾起人前歡樂人後悲苦、笑中帶淚的共感經驗。

FotoJet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Nest〉/Kari Anne Helleberg Bahr〈Circus〉

對靈魂深處的關懷

綜觀二十世紀的織品藝術(Textile Art),藝術家時常運用纖維的韌性、織物連結身體的親密感,來表現自身的情感與立場,並與傳統的編織工藝做出區隔,像是2021年來台舉辦大型個展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擅長以毛線及現成物組成的裝置藝術,帶領觀眾體驗人生的旅途,並將死亡的恐懼完整記錄下來。

不過,巴赫里的作品有別於將編織作為個人生命經驗的再現,而以舊布痕跡、手工縫線等具象徵意義的文化符碼與創作手法,闡述社會共同體價值觀對單一個體的影響,舉凡個人與家人、好友與親密伴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羈絆,以及僵化的社會秩序與期待、普世價值觀如何撼動一人精神與心緒。

IMG_2998
《縫合》展覽現場

巴赫里以織品藝術作為說故事的媒介,表面上操作舊衣、碎布、殘片織品等混亂元素,實則深入解剖衣物痕跡的記憶溫度,以及內心世界所隱藏的心理狀態,透過創作呈現喜怒哀樂情緒的人性微縮,她的藝術是批判性的和解,同時也是對於靈魂深處的關懷。

IMG_3008 (1)
《縫合》展覽現場

《縫合 Sew up》卡里.安妮.赫勒伯格.巴赫里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亞洲首個展

展期|2022年10月8日~2022年12月11日

門票|免費參觀

地點與時間|

►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週二~週日 10:00~19:00

► 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5-1號10樓)

週二至週日 09:00~18:00

資料、圖片|Bluerider AR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聚焦臺灣美術近現代發展脈絡,典藏亮點、首檔展覽一次看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於2025325日正式掛牌成立,將以臺南市美術館2館為基地,展開臺灣第一座專責近現代美術發展、也是第二座國家級美術館的籌備工作。未來館內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1960年代作品,全面且系統性建構臺灣藝術發展脈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典藏由前輩藝術家家屬無償捐贈,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最有力的支持。

→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大展集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未曝光之作等200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市立美術館2館將成為臺南國家美術館所在地。(圖片來源: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首展「福爾摩沙時代」,由臺南市立美術館策劃。(圖片提供:南美館)

為什麼臺灣需要一座國家級近現代美術館?

綜觀國際美術館發展趨勢,成立專題或斷代美術館,是國家美術發展達成熟階段的必然作為,例如羅浮宮收藏19世紀中葉以前廣義的古典藝術、奧塞美術館專責收藏1848年至1914年間的藝術作品、荷蘭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荷蘭黃金時代藝術等。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朱銘《太極對招》。(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蒲添生《三美神》。(圖片提供:南美館)

2018年,臺灣啟動「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展開對臺灣藝術文化、歷史的自我理解、詮釋工程,至今完成蒐藏前輩藝術家作品867件、檔案史料9萬件、修復作品文物8000件。前輩藝術家後代也大力響應,如順天美術館董事長許照信為完成父親許鴻源「為臺灣人留下一份文化遺產」的心願,將670件館藏全數無償捐給國家;許多前輩藝術家家屬也紛紛表示願意捐出珍藏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2021年國美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出順天藥廠創辦人許鴻源博士的臺灣美術收藏。(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楊英風《鳳凰來儀(三)》。(圖片提供:南美館)

目前臺灣僅有一座國家級美術館,即位於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其自1988年開館至今累積豐富典藏,不過礙於現有館舍空間有限,臺南國家美術館成立後,將可適度減輕國美館典藏及展覽壓力。歷經各方協調,考量新建館舍曠日費時,為盡快以國家級資源典藏臺灣藝術家作品,最終由臺南市政府主動提出將臺南市美術館2館無償撥用給文化部,作為臺南國家美術館使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聚焦臺灣美術1895至1960年代作品

未來臺南國家美術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1960年代作品,持續研究、蒐藏及展示前輩藝術家作品,並完整、系統性地呈現臺灣藝術史發展脈絡;包含近現代領域的定義及研究、場館發展規劃、典藏制度訂定在內等工作,預計於2027年完成。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黎志文的大理石雕塑《之間》與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圖片提供:南美館)

掛牌記者會上,陳澄波、郭柏川、郭雪湖、蒲添生、張萬傳、潘春源、潘麗水、潘瀛洲、鄭世璠、陳夏雨、黃歌川、楊英風、陳陽春、蒲浩明等前輩藝術家家屬,已陸續表達捐贈作品意願,並在眾人見證下,共同簽署捐贈典藏意向書,期盼未來由國家保存、研究及常態展示臺灣美術史重要美術資產。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前輩藝術家家屬共同簽署捐贈珍藏意向書,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的支持。(圖片提供:南美館)

首展集結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未曝光之作等200件作品

隨著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館方委託臺南市美術館策劃的首檔展覽「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同步揭幕。展覽內容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各種藝術樣式與思潮,討論「地方色彩」、「國族意識」與「現代性」等議題,回顧臺灣美術如何在外來與本土的雙重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並強調藝術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創作歷程與精神,期盼喚起大眾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思考與認同。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集結多件國寶級作品,包含陳澄波從未曝光的《南海普陀山》、黃土水《甘露水》、張大千《廬山圖》等,這些藝術作品既是臺灣美術歷史的縮影,也見證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與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珍貴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管別人要如何稱呼我們,但我們絕不會低人一等。」

文化部長李遠於掛牌記者會致詞時,特別取玉山社出版《曙光來臨之前》序文說道:「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棋等人入選帝展時的心情,其實就像是陳傑憲在胸前比出框框的感覺:我們只是還沒有自己的名字,但絕不會低人一等。」2024年李遠陪著黃土水作品《甘露水》回到母校東京藝術大學,同場也展出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郭柏川、顏水龍、陳植棋等藝術家的自畫像,當他仰望著前輩藝術家們年輕、充滿自信的模樣,彷彿回到一百年前,看見他們彼此扶持、鼓勵並昂首闊步,在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心懷志氣走出自己的路。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黃土水《甘露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將擴建,保有城市美術館主體性

談及臺南市美術館未來動向,文化部表示,臺南市美術館將持續營運臺南市美術館1館,在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營運前,也將協助館內策展,未來館舍將擴展至農水署嘉南管理處現有空間,保有臺南專屬的城市美術館主體性。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南美春室。(圖片來源:W春池計畫)

資料來源|臺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藝術家Oli Epp個展登台!劇場構圖搭怪奇物種,幽默再現社群媒體不間斷的「扮裝表演」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首次亞洲個展在台灣!《奧利・艾普的小鹹點》(Hors d’œuvres)即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於師大美術館展出,不僅匯集藝術家多件知名作品、2025年新作,更有本次在台期間將故宮展品結合泡麵所完成的創作。此外,師大師生團隊也延伸Oli Epp的繪畫作品,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沈浸式短篇,為展覽創造不同的觀看與體驗路徑。

社群媒體仿佛一座無疆界的巨型劇場,人們重現現實、或擷取現實摻點虛擬想像,在這座劇場中「扮裝」或「表演」——你是否也參與其中?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有感於此,於是將源自現實生活、影視作品、社群媒體等的元素挪用並解構,透過摩登、怪誕、略帶詼諧的繪畫作品,反映社群媒體文化盛行所衍生出的形象塑造、社交關係互動等等現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這場表演,我們都參與其中

當代社群媒體重即時性、視覺性,並設有公開、數據化的回饋機制,這讓使用者為了吸引視線、追求按讚及留言等互動,發展出不只是記錄生活、更是在「表演」生活的行為模式——人們在此塑造理想形象、編導自身的故事,在數位空間中進行刻意的展演。《奧利・艾普的小鹹點》透過Oli Epp平滑的電繪風格繪畫,聯想社交媒體的劇場表演,反思虛實生活中複雜的互動關係。

人、物合一的怪奇物種,在平面劇場輪番登台

Oli Epp常使用油彩、壓克力為材料,透過平滑、流暢的噴槍及繪畫方式,塑造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的畫面。他將對社群媒體、影視作品、當代生活的觀察融入繪畫,以怪誕奇異的構圖,讓筆下角色呈現戲劇化的非真實形象;然而,他們並非全然虛構——人物身穿的名牌服飾、臉上的時髦妝容、耳邊的AirPod、手上拿的信用卡……各種你我熟悉的消費象徵,都提醒著觀眾這是源於現實生活的觀察,展現現代人對於品牌與個人風格的過度執著,彷彿在提醒:「記得對生活中種種的『過量』行為保持距離。」

亮點作品《夢遊者》:以奇幻氛圍紀錄生活災難

Oli Epp的作品看似無厘頭,實則透過物件指涉特定意義與社會現象,或反映他個人的生活記憶。如作品《夢遊者》的角色穿著粉紅色長裙、身旁有隻小羔羊相伴,腳步輕盈地在斑馬線上跳躍;看似夢幻無害,遠方卻有顆紅色警示燈暗示著潛藏的危險即將到來。這件作品源自Oli Epp幾個月前一場生活災難,當時他在深夜半睡半醒之間,不慎沒將水龍頭關好,導致公寓淹水,於是將這場災難化為《夢遊者》,繪出一場暗藏危機的夢境。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奧利・艾普,《夢遊者》(Sleepwalker),2025,油彩、壓克力於畫布,200 × 180公分。(圖片提供:Oli Epp)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藝術家Oli Epp的工作室。(圖片提供:Oli Epp)

在台完成新作《唐》:拼接故宮文物與泡麵,慢與快的矛盾對照

值得一提的是,《奧利・艾普的小鹹點》為Oli Epp首次亞洲個展,也是師大美術館規劃的學生交流展,主要代理藝廊Semiose及藝術家慎重看待這次與台灣觀眾與學生見面的機會。Oli Epp這次為個展來台停留一個月左右,充實異地體驗也期待開啟新的創作靈感,展覽中的《唐》(Tang)正是他在台期間完成的作品,其靈感來自藝術家參觀故宮時所見到的唐代三彩馬,陶馬的傳統工藝表現令他印象深刻,於是他靈機一動將三彩馬與泡麵結合,讓慢工煉成、流傳數百年的工藝品與速食、規模化產品組合,創造一種矛盾又詼諧的視覺印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右為於台灣期間繪製的作品《唐》。(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學生響應數位沉浸短篇

展覽開幕當天,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師生團隊自Oli Epp作品《阿爾戈斯》(Angos)延伸發展,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一充滿懸疑氛圍的沉浸式短篇。《阿爾戈斯》繪出一隻頂著9顆眼睛的黑貓,牠巨大的眼睛總凝視著前方,作品靈感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傳說中他永不必眼,因此沒有秘密能逃脫他的視線。未來,師大美術館也將持續扶持新銳藝術家,並將學生團隊創作列入未來展覽主題之一,持續開拓大學美術館的展演深度及交流廣度。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

展覽時間|2025.03.1605.15

展覽地點|師大美術館3樓(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09:3017:30,週六日 10:0017: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