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藝術作品的印象就是那是屬於美術館或拍賣會上才會出現、高不可攀的存在,但想收集藝術品絕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而是在能力範圍之內購買買得起的作品,讓人生變得更豐富的興趣。而目前的日本藝術市場以30-40多歲的年輕投資者為主力,次級市場也湧現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儘管年輕人無法購買太昂貴的作品,仍然慢慢地養成購買藝術品的習慣。本文選自《零基礎開始藝術投資:給新手的當代藝術投資教科書》,其由亞洲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銷售網站「tagboat」董事長德光健治執筆,帶領年輕族群一步步進入藝術投資市場。
從欣賞到投資
在最容易感受事物的嬰幼兒時期,這世上的一切都很新奇,也很多彩多姿,但是當我們一步步融入社會,體驗了各種人際關係與束縛,那股曾在心中翻騰不已的「創造慾」也在不知不覺之中消退。
能喚醒這股慾望的唯有藝術,藝術也能讓我們發現,人類不會只為了實際的利益與實用性而採取行動。鑑賞藝術品,想像作家的意圖,感受意圖之中的世界觀,就能一窺藏在藝術家心中那個超越商業與社會的創作目的。欣賞藝術家全神貫注催生的作品,體驗作品的美好,能讓在塵世打滾的人們得以淨化思考,也能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由於藝術品具有不當場買下來,瞬間就易手他人的商品特性,所以大量欣賞藝術品的人,都有自己一套判斷作品的基準。非得是有錢人才能收藏藝術品嗎?只要能在有限的預算之內收集不錯的作品,就絕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優質收藏,這一切也不會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藝術是累積型的娛樂
藝術品是需要最低需求的知識,才能樂在其中的娛樂。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具備任何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欣賞與體驗藝術,但如果想要進一步鑑賞作品,具備作品的相關資訊與知識,一定會覺得更有趣。若要收藏藝術品,當然也需要了解最低限度的知識。比起坐在教室學習,建議大家直接動身前往美術館或一流的藝術展欣賞大量的真跡,了解資產價值較高的藝術,察覺如寶石般閃耀的稀有性或魄力。
為了找出優質、未來得以升值的作品,必須不斷地培養在藝術方面的素養,多接觸藝術品,增進欣賞與投資的眼光。研究和理解美術史的脈絡或是藝術家的想法,也是評估該作家的潛力與可塑性的方法之一。
挑出有潛力的作品
2013年,私人的奈良美智作品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拍賣。最終的拍賣金額高達4100萬港幣,遠遠超過最初預估的拍賣總額1800萬港幣。這位旅居海外的收藏家共收藏35件奈良美智作品,他早在很久以前便愛上奈良美智的畫風,也在1988年至2006年這接近20年的期間,一點一點地購買奈良美智當時還很便宜的壓克力畫、線稿或版畫。早期的線稿大概幾萬日圓就能購得,一般的畫作也只需要數十萬日圓,但有些作品的價格在現在已經漲了一百倍左右。
在奈良美智聲名大噪之前,這位收藏家就不斷地支持奈良美智,他除了收集相關作品之外,還跟著作家的足跡踏上相同的旅程,同時也與作家交流,把收集藝術品當成人生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次的拍賣結果對許多想要收集鍾愛的藝術品的收藏家來說,可說是非常震撼的事件。
購買藝術品絕不是廉價的交易,當然要買到各方面都很滿意的作品,這也是我們必須進一步學習藝術的理由。或許會覺得這樣很辛苦,但只要擁有一定程度的知識,以及遵循應有的流程,每個人就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作品,建立具有個人特色的收藏。取得第一手資訊「自身感受」是購買優質作品重要的指標。人們常相信眼見為憑,尤其藝術品更是如此,而每個人從作品得到的感受也大不相同。網路新聞,或是某個人寫在社群網站的觀後心得,稱為第二手資訊。無論收集多少第二手資訊,那些都是經過加工、很可能與事實不符的資訊。
將自身感受擺在第一位
我們可以透過美術館、畫廊、藝術展,藝術相關書籍或是網站等各式各樣的管道取得第一手資訊,並接觸大量且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舉凡西洋美術、日本美術、當代藝術、繪畫、雕刻、大型作品、小型作品,都是可以多加關注的作品類型。餐廳、購物中心、飯店或辦公室等場所,這些在日常生活之中出現的藝術品、裝飾品,也是培養眼光的教材。這個階段,我們不需要逼自己了解作品或是作者的意圖,也不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自己喜不喜歡才是重點,大家只要順從自己的感性即可,哪怕媒體或朋友覺得某項作品不錯,你卻不怎麼有興趣。累積足夠的經驗才能知道第一手資訊與第二手資訊的差異,一旦養成這種眼光,在網路瀏覽的照片或影像的質感,就會與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訊越來越相近。慢慢地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在不受他人評論的影響之下,挑出自己喜歡的作品。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零基礎開始藝術投資:寫給新手的當代藝術投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