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任何背景與相關知識,也容易單純為庭園之美打動,但若能了解不同庭園的設計巧思、作庭家的背景與意圖,探究庭園的樣式、石頭的排列與意義、植物如何搭配等細節,更會感受到庭園的深奧魅力。本文除擷取自《庭園設計師的京都名庭導覽》一書,介紹京都祇園兩足院的庭園特色,也包含新書分享活動當天,庭園設計師吳書原總監、陳元慶造庭師所講解的「用與景」設計巧思。
渡六分、景四分
千利休主張露地(即茶庭)最好要「渡六分、景四分」。「渡」意指行走難易,「景」是風景是否優美。比起景色宜人,利休更重視散步的方便與否,屬於實用派。利休的得意門生古田織部則恰恰相反,他提倡「渡四分、景六分」,強調美觀更為重要。
兩位大師所提倡的比例,都不是五比五。如凡爾賽宮這樣的法式庭園,以「視景線」(Vista)的中軸線為對稱軸,將格局設計成一分為二、左右對稱。但日本庭園不會這麼做,日本人喜歡六四比這種微妙的平衡,討厭一分為二,日本庭園的細膩也由此而生,這正是日本美學的特色。
打造日本庭園時,都會講究所謂「用與景」的比例──「用」是實用性,「景」是美觀性。兩大要素水乳交融、相輔相成,才能造就出美麗的日本庭園。代代木第一體育館(國立代代木室內綜合體育館)的設計師丹下健三,曾留下這麼一句名言:「實用無法兼具美觀,但美觀自然會兼具實用。」先人早已明白這項道理,並將之融入幾百年前的庭園裡。
蘊藏「用與景」的裏山庭園
而坐落於台北陽明山的「裏山」,便是體現「用與景」美學的日式庭園;其結合一攬芳華陳元慶造庭師的庭園設計與太研規劃設計吳書原總監的花園景觀,巧妙融合了千利休和古田織部的概念。11 / 5午後在裏山舉辦的《庭園設計師的京都名庭導覽》新書分享會,便邀請兩位設計師導覽,並深入解說日式庭園的禪意與哲學。
太研設計吳書原總監打造的「太研裏山私人招待所」植入日本與台灣的綠植,使花園在四季變化中展現多元樣貌,「可以走進枯山水的迴游式島嶼風格庭園」,吳書原如此形容。走進這座庭園,感受植物從身邊滑過,人的躁動彷彿驚擾了植物的靜謐。吳書原分享,閒暇之餘他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到山林裡走繞一整天,偏離人為的既定路途,真正走入自然。走在他的作品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微觀植物,闢出獸徑,與古田織部強調美觀更為重要的「渡四分、景六分」概念不謀而合。
自正門進入裏山庭園,彷彿走進本書描述的兩足院──一座位於京都祇園建仁寺塔頭,僅在六月初限時開放的美麗庭園。「沿著飛石,一路蜿蜒至茶室,途中遇到較大的圓石稱為『踏分石』,用來擺在分歧點上,稍微駐足,慢慢欣賞風景,於前往下一條路之前小歇片刻。稍微繞點遠路、心情隨著腳步慢慢沉澱下來,才有閒情逸致欣賞庭園,而不是以最近、最省力的方式趕往下個景點。在踏分石上駐足、環顧風景,最後步向終點,此時的美景才是餘韻無窮。」
不同於吳書原總監的花園景觀,一攬芳華陳元慶造庭師則希望打破人與徑的限制,觀者可以參與甚至成為庭園的必須元素。踏在徑上的人,也可成景。
從茶室內向外觀賞庭園,彷彿將窗框當作畫框,欣賞如詩如畫的景致。正如作者烏賀陽百合在淡路島的園藝學校時,教授日本庭園的老師曾說:「日本庭園的重點,在於從屋內眺望時美不美,最好能讓觀賞者受檐廊擷取的畫面吸引,忍不住一探究竟。」裏山庭園「用」與「景」的比例,答案就留在觀賞者心中了。
⭔ 新書分享活動花絮
《庭園設計師的京都名庭導覽:薈萃日式文化與美學的絕景庭園散步》──跟著大師的腳步,在裏山遇見京都絕景庭園(feat.吳書原、陳元慶)
文字|Amber Liao
圖片提供|裏山、一攬芳華、太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