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修一座全齡友善的老屋?圓境設計總監 劉易鑫從需求解析設計要點

如何翻修一座全齡友善的老屋?圓境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總監劉易鑫從需求解析設計要點

至 2025 年,高齡化社會的目標由現今的「在地老化(在長久居住的地方安老)」變為「在宅老化(Aging at Home,在自宅也能舒適地養老)」,將全齡友善的居住空間重要性提升至社會層級。帶給人們安全、安定、安心感受的空間,或許才是成就居家養老的關鍵。而居住多年的房屋如何透過改造設計,注入符合全家人需求的機能,成為全齡友善的住宅,考驗著設計師的智慧。

全齡友善的居住環境要點

家是承載著多年的生活故事以及互動痕跡,讓屋子裡的人倍感凝聚與溫暖。然而時光的推移,家庭有著新成員的加入,或許從嬰孩兒童到高齡年長者全齡涵蓋,生活型態也將有所轉換,更凸顯了住宅環境與時俱進的必要性。有著超過 30 年空間設計經驗的圓境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總監劉易鑫表示,人在不同的年紀,身高、身體動作所需的空間尺寸就不一樣,不管心態服不服老,身體的需求絕對與年輕世代不同,因此重新打造一座適宜當代的「全齡健康宅」概念,一直是劉設計師所倡議。

設計總監劉易鑫1

設計總監劉易鑫

 

「長者與幼兒的天生特質就截然不同,長者的空間大小需求較高、大,幼兒的則較低矮,生活步調一慢一快,但共通的是,皆需要柔軟的材質、流暢的動線與安全的環境,因此首重『安全通用設計』。在家具、牆壁邊緣可使用圓角,選用抗菌與無化學味的塗料、軟硬適當的地板建材也很重要,隔音降噪設備也是老小共同生活時的必須。」多年來接觸各式家庭,熟稔各年齡層生活需求的設計師,以三代同堂作為家庭成員的想像,提出在空間中通用的特質。

高齡友善設備與功能的加入

相較快速的孩童學習與成長,步入高齡的長者更需要居家空間的改造與長期規劃,才有機會在家安心地活動、養老。高齡者身體動作如:轉身、起身所需的居家空間更大,「此時還需考量輪椅、看護照護的角色的加入。」因此輪椅、生活輔具的迴轉空間範圍拿捏就需特別注意,扶助設備的加裝與預留也須考慮。「進行老屋改造施工時,或許長輩還身心健康、行動自如,但預留裝設扶助設備的空間與前置作業可以優先納入需求,比如在臥室、浴室裡的牆壁中先裝設金屬片,能夠在未來用以固定扶手;又或者預想年長者起床不易的情況,預留電動床所需的插座位置;就連開關位置也需微調,因為高齡也會有自然的身體變化;廚房或櫥櫃的半自動、全自動設備也能預先導入。」劉設計師以生活情境比喻,細緻地由實際需求出發,一一點出高齡友善功能的具體作法。

 

拼拼1124008

 

 

浴廁修改為翻新首要定位

如何以功能適用的設備友善高齡者,從中也要透過溝通與訪談,根據長者的行為以進行人因工學設計,譬如了解長者的身高及身體能力,「廚房檯面的高低取決於主要使用者的身高;浴室地板除了講求止滑之外,馬桶有升降功能、降板式浴缸也能為長者帶來如廁與沐浴時的自主性。」設計師特別強調,在老屋改造中,浴廁的翻新是最為困難,但也最重要的一環,「首先一定要確定馬桶位置,因為馬桶的管線安排影響到地板的高低,若是規劃得早,才有機會在與衛浴相連的空間走道上減少對長者不便的階梯、門檻設計,更影響後續扶手位置、夜間照明、臥室動線上的安排。浴廁的無障礙性與自主便利性,大大影響著居住體驗。」

 

案例作品7

 

 

面對老宅的改造,其中需注意的細節可不少,需求因人而異,設計師仍須透過深入的訪談了解後,才有辦法為業主客製出最佳解法。劉設計師也特別強調,彼此真誠溝通,在任何面向都不勉強接受,坦然交流想法,才有辦法促成一座成功的老屋翻修改造,而這也是房屋裝修最為重要的元素。

【 衛浴改修票選活動 】

有感於台灣屋齡老化的現況,超過五成比例為逾 30 年屋齡的老屋,日本第一衛浴品牌台灣東陶 TOTO 與室裝全聯會(NAID)因而聯手舉辦「衛浴改修票選活動」,試圖傳遞老屋衛浴改修的重要性,並期望藉由精選改修案例,提供消費者更多衛浴改修的靈感。

進入活動網站

 

https://reformcase.twtoto.com.tw


文字  | Diane Tang

攝影 | 啦嘟嘟工作室

圖片提供  | TOTO

LE LABO進駐台南百年歷史「五福商店」!修舊如舊,4大巧思重現1930年代裝飾藝術風采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片刻的「慢」是奢侈的。總是維持從容步調,不求快、不追隨流行、不靠名人流量的手工慢香水Le Labo,於台南打造南台灣首間街邊形象店。店鋪落址百年歷史街屋「五福商店」,修復與裝修期間秉持「修舊如舊」原則,還原1930年代台灣建築盛行的裝飾藝術風格。有趣的是,「五福商店」昔日為販售各式進口美妝保養品的和洋百貨,恰與今時Le Labo進駐遙相呼應。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建築「五福商店」。(圖片提供:LE LABO)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圖片提供:LE LABO)

三〇年代的台南銀座,裝飾藝術正當道

建於1930年代的五福商店,誕生在台灣建築風格自古典朝向現代主義發展的過渡時期,當時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正當道,百貨內的灰色洗石子、白色丁掛磚、流蘇泥塑裝飾、地面六角磚等皆是印證。值得一提的是,五福商店為台南首間由台灣人創立的和洋百貨,與附近由日本人創辦的「林百貨」各據一方,於日治時期一同見證「台南銀座」末廣町通一帶(今中正路)的繁榮時代。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五福商店」建築門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LE LABO台南五福商店形象店內部空間。(圖片提供:LE LABO)

修舊如舊,如實還原老屋原貌:白灰壁、六角磚等亮點

Le Labo進駐前,建築經四年修復整理,最耗時的工程莫過於結構性修復——將一樓恢復成原本的三開間樣貌。屋主家族及建築團隊秉持「修舊如舊」、尊重歷史脈絡的理念,選擇符合時代背景的建材原料及施工做法,並考量安全性,分段進行結構補強及施工,單就騎樓中柱一根復原成兩根,便花費超過兩年工程時間。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仍在整理階段的二樓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視線來到室內,為還原老屋原況,建築團隊特別採用傳統建築技術——白灰壁,這是在水泥還未普及時,常在建物牆壁抹上白色石灰混合麻絨纖維的做法,從材料調製、養灰到抹灰施作,相當耗時費工;成果可見於一樓通往中庭的兩側牆上。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圖片提供:LE LABO)

此外,地面獨特的六角造型磁磚也重見天日,六角形除了呼應龜甲形貌,象徵富甲、長壽,也帶東南西北天地、六方相合即為天下的寓意,當年多用於廟宇建材,一般住宅十分少見。

神秘金庫、運貨天井……留存昔日生活記憶

五福商店建築所乘載的時代故事,經修復後抖落灰塵又重見了光。如門面上仿舊重建的「歐米百貨」及「階上卸部」,皆為當年的日文漢字招牌,分別意指「販售歐美百貨用品」與「樓上為批發部」。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昔日作為倉庫及批發部的二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當時這棟三層樓街屋的樓層配置為:一樓百貨、二樓倉庫批發部、三樓私宅,如今修復後仍可見早期留下的生活印記,像是一樓樓梯旁的神秘拉門後,藏著昔日百貨用來保管財物的保險箱;如今種了棵松樹的愜意中庭,過去則是屋主曬布的空間。此外,二樓批發部為承受大量貨物的重量,地板特別採用相較磁磚更耐重的福州進口杉木地板,舊時為運送貨品而開的天井、樓梯底部的吊貨掛鉤等,也都被悉心留存。

要留意的是,目前二、三樓並未常態性對外開放,若想上樓參觀可於現場詢問,成行與否將視當天情況而定。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藏於一樓角落的保險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中庭。(圖片提供:LE LABO)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二樓與三樓一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時空交錯,今昔場景交織

Le Labo進場後,在盡可能保留老屋原貌的前提下進行裝修,全店皆採可逆工法以保護建築,並於原先的裝飾藝術風格上疊加Le Labo店鋪標誌性的懷舊鄉村氣息,及花磚、磨石子水槽等台式元素,呈現獨特的時空交錯感,靜待訪客探索。Le Labo期待,人們來此就像「回家」——踏上玄關石階卸下路途繁雜,沈浸於復古、溫馨的氛圍探索慢工香水,落座Vintage沙發弛放身心,感受「慢」的美好。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LE LABO台南形象店進駐百年歷史「五福商店」!重現裝飾藝術當道的時代風華
空間融入花磚及磨石子等台灣味材質細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Le Labo 台南五福商店形象店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24126

營業時間|11:3020:00

如何打造無聲震撼?沉浸式展場的設計之道:專訪《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空間設計師田根剛

如何打造無聲震撼?沉浸式展場的設計之道:專訪《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空間設計師田根剛

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即日起至12月29日,隆重呈獻《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台北展出結束後,2025年也將移至嘉義,透過東西方對話呈現三館藏品的工藝極致美學。展件涵蓋陶瓷、玉石、玻璃、銅器、銀器、金飾、傢飾、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逾260件瑰寶。La Vie專訪展場空間設計師田根剛,進一步探索他如何穿越時空與地域的互動與交流, 在不同主題引領下,呈現令觀者心馳神往的觀展體驗。

《大美不言》特展匯聚多元藝術形式,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珠寶世家三方深度交流後的結晶,透過沉浸式「舞台場景」(tableaux)型態,呈現260餘件瑰麗作品。展覽遵循主題性探索的脈絡,展現藝術無國界的雋永魅力。儘管這些收藏品橫跨古今時空和東西地域,策展團隊悉心地以材質、工藝及視覺風格,將展品規劃為「自然萬物」、「動靜有形」、「奇幻仙境」、「神祕莫測」和「五彩繽紛」五大單元。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的1971年雕刻祖母綠鑽石項鍊、故宮清朝翠玉白菜、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18世紀如意三足花瓶。(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讓展場空間成為藝術的延伸

「這次的設計融合了創意、功能和敘事觀點,對此我深感著迷。此外還能營造引人入勝的沉浸式環境,喚醒觀者的各種感官,並留下深遠的印象,無疑是一大魅力所在。從動線流向到燈光效果,每個元素皆使展覽的展出內容更豐富生動。」田根剛表示,《大美不言》特展之所以特別,是因為這項計畫讓他們能夠向大眾展示各項作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以及相關的精湛工藝。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自然萬物」主題展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第一單元聚焦於「自然萬物」,展示藝術家捕捉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第二單元探討「動靜有形」,通過展件媒材及造型,展現作品多樣化的姿態與靈動感。第三單元「奇幻仙境」中的作品,則揭開虛幻神奇的超凡世界,揭露一隻隻奇珍異獸或令人驚喜不已的奇幻生物,反映不同文化與時代對宇宙萬物的獨特想像。第四單元聚焦於「神祕莫 測」,包含乍看無法理解其功能的展品,有待觀者細細賞析洞察其奧妙之處,甚至可能蘊含可變化外型的隱藏用途,或體現出神祕且精彩萬分的工藝技術。最後,第五單元「五彩繽紛」,展現繽紛多元的色彩語彙,呈現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色彩涵義與詮釋。五大單元不僅展示不同主題的相似連結,也展現獨特的藝術創意,打造引人入勝的視覺饗宴,見證傳統工藝的豐富內蘊。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奇幻仙境」主題展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田根剛強調,「本次展覽對我們而言是一大挑戰,需要整合三方的珍藏,融合各自的故事,創造和諧的互動,屬實是項令人振奮且野心勃勃的企劃。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我們設計出流暢而連貫的展覽路徑,引導參訪者踏上一場跨越時間和文化的美學之旅。」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自然萬物」主題展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承載文化與情感的詩意空間

由於《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的展覽規劃,最初著眼於視覺效果和美學呈現,但隨著合作愈發深入,概念便日趨細微。觀摩他方規劃作品陳列,展現不同的鑑賞力,實屬令人振奮。這項共同策展的過程,提供了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和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互相學習的機會,亦非常引人省思。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故宮的洋彩玲瓏轉旋瓶,綴飾龍和蓮花圖案,彩繪洋彩琺瑯;梵克雅寶 ZIP項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布洛瓦帶蓋長頸壺(由左至右)。(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展覽的場景設計概念簡潔深刻:運用光與色彩的力量,呼應自然之美的源頭。每個區域均以特定色調為基礎,以傳統皮影戲為靈感,將色調和剪影重疊,營造一種遊離於現實與夢幻的迷人氛圍。而為了突出展品的亮點,運用透明展台搭配柔和光線,藉此彰顯展品珍稀的內涵、高貴的材質以及精湛的工藝,將展品之美全無保留地展現予觀者。

(圖片提供:ATTA – 田根剛建築設計事務所)
「奇幻仙境」展區展場模擬圖。(圖片提供:ATTA – 田根剛建築設計事務所)

田根剛不吝分享,「我們的設計構思源於展覽三方深入的策展工作。目標是跨越三方收藏品之間的界限,而非強調彼此的差異,並致力於營造統一的敘事體系,促進作品之間的對話,超越其各自的源頭。除了每個區域呈現的特定色彩,柔和而流暢地進入下一個展區的作法,更加彰顯了以大自然作為跨越時空的靈感泉源。」

(圖片提供:ATTA – 田根剛建築設計事務所)
「動靜有形」展區展場模擬圖。(圖片提供:ATTA – 田根剛建築設計事務所)

《大美不言》亦將在嘉義故宮博物院兩地舉行。那麼,本次兩地的展場如何配合展出,以及這兩展場各自有哪些獨特之處?他認為,將展場設計配合不同的空間,讓他得以突破創新的界限,探索建築的表達方式,並在3D空間中創新敘事手法。

「我們的目標並非簡單複製原有設計,而是思考如何讓其昇華。地點和觀者規模不同,均是轉變並完善沉浸式體驗的良機。重新審視安排每個場地的元素,確保展場設計路徑貫通統一,這點至關重要。不同場地的大小(台北場地面積約200平方公尺,較嘉義的展場空間大),加上包括天花板高度在內的空間比例差異,無疑是一大挑戰,但這些差異也是創造不同體驗的良機。」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五彩繽紛」主題展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特展透過三方合作,共同探尋精湛工藝的奧祕,無論源自亞洲還是歐洲,帶領觀眾跨越古今東西的時空向度。(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以未來之名,田根剛的建築設計新視野

在展場空間設計之外,田根剛的所有建築設計委託,都遵循了考古研究的流程;每每面對一個場地,他都會挖掘出深深植根於其中的回憶,賦予它們新的方向。他認為建築是屬於某個場域的記憶,作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也呼應了他的「未來考古學」(Archaeology of the Future)概念。

他於1979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北海道東海大學建築系,如今以法國和日本為據點進行建築創作。不同於日本建築師常規的職業道路,他在26歲時便贏得了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的國際設計競賽,並在10年後的2016年博物館落成時再次受到關注。田根剛認為建築師應如考古學家一般深度發掘地方的記憶,透過與記憶的連結回望過去,在考古的過程中迸發出創造未來建築的驅動力,並賦予地方新的意義。

(圖片提供:ATTA and Vitra,攝影:Julien Lanoo)
德國Vitra Campus中,田根剛以「永續性」為核心概念打造Tane Garden House,由當地工匠以茅草、花崗岩和木材等取自鄰近採石場和森林的天然材料製成。(圖片提供:ATTA and Vitra,攝影:Julien Lanoo)

他的建築向來注重由當地紋理,或借鏡過去的工法、技藝解決現代建築的問題。比如青森縣「弘前煉瓦倉庫美術館」,就是田根剛建築事務所第一次參與日本的美術館建築修復,充滿過往結合新舊的建築語彙。

「我們先像考古學家一樣回到過去,挖掘歷史,尋找嵌入某個地方的記憶。這是一個令人驚奇而快樂的發現過程,在其中可以遇見並深入了解那些因現代化和全球化而無人知曉、被人忘卻或已然消失的事物。一個地方總有一段記憶深埋在地下的某處,這段記憶透過歷史考古與深思熟慮,從過去轉向未來,並慢慢變成建築。」田根剛指出,記憶並非屬於過去的東西,而是創造未來建築的驅動力,如此一種基於地方記憶的未來建築——就是他稱之為「未來的考古學」。

(圖片提供:Eesti Rahva Muuseum)
田根剛曾操刀愛沙尼亞國立博物館之設計,近期將改建百年老牌「東京帝國飯店」新館。(圖片提供:Eesti Rahva Muuseum)

問題不在於建築是否能融入這個地方,而是它是否能吸引人們來此聚集,或有意義地存在於此。現代建築的原則有其局限性,當「新」的價值變得過時,就不復存在了。田根剛思考著,「我認為記憶是當今資訊社會中最強大的訊息。如果建築能分享和傳遞一個城市的記憶,那麼它當然就會留存。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建築看成是一種記憶嗎?」

田根剛最後提及,歷史是經過時代編輯後再發表的產物。「集體記憶隨著文明和文化的積累,會變得更加具體。有趣的是,即使在資訊爆炸的社會中,只要你深入挖掘,仍然可以找到一個場所的特定記憶,我認為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建築未來。」

建築、城市、生活和景觀原本是相互連結和連續的,它們不斷地被使用、更新和積累,同時慢慢地再加工,空間能透過建築得到拉伸和擴大,在滲透中產生新的景觀和生活方式,「如果建築可以更自由,人們也可以透過超越僵硬建築概念的界限,而變得更自由。我想,建築仍然充滿了未知的可能性。」如同《大美不言》特展中三聯畫的形式展示作品,看見超越地域和藝術型態的文化交流如何建立,同時講述跨越文化與時間的藝術史。

(圖片提供:Yoshiaki Tsutsui HR)
(圖片提供:Yoshiaki Tsutsui HR)

田根剛(Tsuyoshi Tane)

自2006年以來長駐巴黎工作,並創立ATTA-田根剛建築設計事務所。主要代表作包括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2016)、弘前當代藝術博物館(2020)、位於巴黎海軍府的阿勒薩尼收藏展(The Al Thani Collection)(2021)、Vitra-Tane Garden House(2023),與帝國酒店東京新本館(計劃2036年完工)。職業生涯中獲得無數獎項與榮譽,包括:2022年法國文化及傳播部頒發的「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法國建築學院頒發的Jean Déjean獎章、愛沙尼亞文化基金會頒發的重要貢獻獎等。

文|張瑋涵 攝影|La Vie、Julien Lanoo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ATTA–、田根剛建築設計事務所、Eesti Rahva Muuseum、Vitra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