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是最貼近大眾的建築類型,適宜的經濟規模與尺度,也經常成為建築師們設計生涯早期的實驗場。2021年被《日經建築》雜誌選為「即將改變建築設計50人」之一,日本建築新銳川島範久親身分享他的最新住宅設計「豐田立體極簡住宅」,並解密日本為何超常出現超微縮住宅。
打造「與自然相繫、令人愉悅(delightful)的建築」,是川島範久始終貫徹理念。這位日本新銳建築師,由十數年建築家宅的設計經驗開始,逐步展開各色大小尺度的挑戰。他為一對夫妻與兩個孩子打造的新作品「豐田立體極簡住宅」,在今年春季終於竣工。由小見大,觀察他對空間的極致利用,從中能一覽他的實驗精神與信念。這棟微住宅位處日本島中段的愛知縣豐田市,寬3.6公尺、深度13.6公尺,總高度只約為6公尺的3層獨棟建築,窄仄且逼近鄰房的基地實在考驗他的設計巧思。「對我來說,面對『小型建築』就意味著必須考量『建築設計中什麼是不可妥協的部分』。」
後疫情時代讓家宅親近自然
「自然」的元素顯然是川島範久不願妥協的堅持。他所設計的家宅中經常引入大量的自然光線和風,並採用來自大地的土石、木料等建材,「若生活中能充分感受到自身與自然、與他者之間的連結關係,對身心健康或創造力的提升都將產生正向的影響,而這也是感覺愉悅的根源。」他深信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和世間萬物息息相關,因此透過環境永續的設計,「希望居住者即便在大城市中,也不忘這份連結,從中獲得時時反身檢視自己與環境共處關係的機會。」住宅的通透性讓自然光的導入保持室內通年明亮,而通風平衡室溫變化,除了提升空間舒適度也達到節能的效果。「COVID-19前我就實踐著這份理念,現在再次確信導入自然光與通風設計的重要性。」
在機能上,川島範久不因預算及量體限制而犧牲耐震、永續、安全等需求,於是反覆思量材料、施工方法和設備,以最少的材料打造此宅。整體木結構、地基、配管等多採開放式設計,不只讓建築內外統一為溫潤的木質空間,也讓居住者能輕易掌握並加工改修自家宅邸,建築即能隨居住者的需求而變化,可持續性的設計可視為對全球環境變遷下,為城市住宅提出的新方案。
日本小宅空間的進化
豐田立體極簡住宅在限制中爭取空間利用的極致,那為什麼日本盛行這種超微住宅?川島範久說明這獨樹一格的發展,不只是因為島國的地窄人稠,而可追溯到他的老師難波和彦與再上一代的池邊陽。日本傳統家屋格局多是單間榻榻米的「均質空間」,全家人無論是吃飯、休憩或睡覺等等都在同一空間度過,池邊陽的「立體最狹窄住宅」完成於1950年代戰後復興時期,進一步挑高中庭格局,同一開放空間開始產生客廳、餐廳、寢室等「機能分化」。自此之後,當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房屋規模開始擴大,更加強調分化,家庭成員保有各自房廳的格局成為主流,取代象徵封建父權、以榻榻米為中心的空間,轉型為以椅子為中心、符合民主想像的核心家庭模式。
但隨經濟泡沫化,可支配的預算與空間縮水,核心家庭的理想逐漸崩潰,池邊陽的單間格局設計再度受重視。難波和彦的「箱之家-1」隨即問世,其面向道路立面的大開口讓室內保持通透,箱型的單純格局平衡了預算與空間機能,期待居住者調配住居空間的使用方式,達到「動態的舒適感」。川島範久說明:「兩種小宅設計面對的時代背景和課題各不相同,但本質上如池邊所說的『住宅設計的社會意義』並沒太大變化,他們積極發掘空間與建材可能性的設計,在充斥全球環境危機的當下更應該被重新重視。」這樣的空間哲學融會到川島範久的設計中。「住宅並非單一的私領域空間,裡面存在著各種個人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若追求光與空氣的通透性,勢必要與外部環境保有開放性的交界,但住宅內的隱私也必須兼顧。川島範久運用空間的留白作為緩衝,首先是維繫家族成員間的關係,通透大空間中採取漸進而曖昧的分節隔間,家人即便身處各處仍能感覺到彼此的存在;再來是保持家宅與街區間的連繫,利用露台或平地留空,加上視覺通透的半透明與金屬網格圍籬,形成私空間中的漸層交界,從內可安心一窺街區風景,從外也能隱約感受到宅內的氛圍。
公與私交界,小與大的轉換
「在重視個人價值觀及行為,必須與時俱進的當代社會中,像豐田立體極簡住宅這樣對內(家族)、對外(城市)、對自然(太陽、風)都保持開放性的連結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如他的其他住宅作品「一宮市的鋸齒屋頂」(2017),以在地老紡織廠鋸齒形屋頂天窗為靈感,斜頂朝北、採光面朝南以提供全年充足的陽光;而三代家宅「Diagonal Boxes」(2016)同樣注重隔熱保溫與空間通透性,客廳向南取光的開口設置半戶外的緩衝空間,半透明的牆壁和穿孔屋頂調節與城市的距離感。他總在人造與自然空間之中、在隱私與開放性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人的尺寸是相同的,所以即便是建築量體較大的案子,也能將設計小住宅案時的一些巧思運用進去。」由小尺度操作奠基的理念,也被川島範久實踐在更大尺度的建築上。以他近年經手的中型規模商辦「REVZO虎之門」(2020)為例,面向街道一側的寬敞開口,讓自然光線完全穿透17公尺深的租戶工作空間,並讓陽台種滿植物;此外,商辦大樓「GOOD CYCLE BUILDING 001」(2021)則是將已有30年歷史的舊建築翻新,以「循環」的結構設計改善老建構,增加對自然光和風的獲取,並盡可能使用天然材料,以便建築用戶可以容易修改建設與維護,入圍Dezeen Awards2022建築再生項目。
日本小住宅設計不斷進化,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居住的基本需求,而川島範久透過設計,當居住者體感自身與周遭環境、與自然、與他人的相繫關係中時,或能找到真正的愜意生活。
川島範久
1982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建築師,川島典久建築設計事務所所長,明治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高級助理教授。201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2016年獲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第7屆可持續住宅獎國土交通大臣獎、住宅環境設計獎2017年大獎、2020年JIA環境大獎、Good Design Best 100、第25屆前田工程獎等眾多獎項肯定。
文|高綺韓
攝影|Jumpei Suzuki
圖片提供|Nori Architects
更多精彩建築專題請見 La Vie 2022/11月號《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