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再發現!巷弄裡的老宅餐廳、藏身老街的肉桂捲、舊窯廠變身美學空間等7個必訪景點

鶯歌再發現!巷弄裡的老宅餐廳、藏身老街的肉桂捲、舊窯廠變身美學空間等7個必訪景點

鶯歌不只是陶瓷產地,其更擁有許多特色店家,不論是藏身在巷弄裡的老宅餐廳、翻轉大眾對於傳統陶器想像的陶美學空間、鶯歌老街裡飄香的肉桂捲,或是從舊窯廠搖身一變成做陶、舉辦藝文活動的空間,皆再次帶領人們發掘鶯歌特有的魅力

鶯歌不只有鶯歌老街,還有許多有趣的特色場域。(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鶯歌不只有鶯歌老街,還有許多有趣的特色場域。(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現在就出發!鶯歌景點&美食散策

穎村食光:巷弄裡的溫馨老宅餐廳

藏身鶯歌火車站附近的穎村食光,位置隱密,穿過巷弄、來到店門口前,即被其樸實、不矯揉造的門面給吸引。踏進其中,空間雖不大,但散發著滿滿的溫馨舒適氣息,也正如同親切的主理人給人的感覺。而穎村食光採預約制,提供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番紅花時令海鮮鑄鐵鍋巴飯、義式香料鹽烤現流海魚、香料紅酒燉牛肉塔吉鍋等異國料理,另外不能錯過的還有甜點,限量手作、記得點上一份。

藏身鶯歌火車站附近的穎村食光,是不可錯過的老宅餐廳。(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藏身鶯歌火車站附近的穎村食光,是不可錯過的老宅餐廳。(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穎村食光主菜採預約制,提供各式異國料理。(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穎村食光主菜採預約制,提供各式異國料理。(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另外不能錯過的還有穎村食光的手作甜點。(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另外不能錯過的還有穎村食光的手作甜點。(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電話:(02)8677-3112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13巷16號

臉書:穎村食光

Tao ju 陶聚:明亮製陶空間、賦予陶瓷更多可能

印象中的陶瓷工廠較為傳統老舊,不過,位在永昌街上的「陶聚」則一改人們的想像。事實上,陶聚為勝昌陶瓷第三代主理人所創立的品牌,其在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中,經由彡苗空間實驗改造後,有了現在明亮、開放的模樣,甚至在門口便能清楚看到展示區上的特色陶瓷作品。像是與September Café攜手打造的花器、受Eye Candle 造型蠟燭工作室委託製作的星戰陶瓷香爐,以及La Vie 2021創意力100的獎盃,皆出自於陶聚之手,帶人們看見陶瓷的更多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8月首登場的第一屆「鶯歌產地開放日」,正是由陶聚、安達窯、新太源、臺華窯、新旺集瓷、與傑作陶藝六個品牌繼承者們所主導策劃,以全新視角特寫迷人的陶瓷工藝現場。

經過改造後的陶聚空間,不僅變得明亮、開放,觀者也可窺見特色陶製品。(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經過改造後的陶聚空間,不僅變得明亮、開放,觀者也可窺見特色陶製品。(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經過改造後的陶聚空間,變得整潔明亮。(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經過改造後的陶聚空間,變得整潔明亮。(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電話:(02)2678-3533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永昌街64號

臉書:Tao ju 陶聚

釉藥堂:陶友必逛的釉藥與陶藝工具天堂

同樣位於永昌街上的釉藥堂,販售來自國內外的釉藥,同時也能購得各式陶藝工具,讓陶友們都能在此找到想要的原料與器具。當然,若是剛入門的新手,不知道如何挑選工具或是釉藥,店員們也會親切解答;而不論你接觸陶藝多久,肯定也會流連在繽紛多彩的釉藥前,下次來到鶯歌,記得多留點時間在這裡。

鶯歌永昌街上的釉藥堂,可說是陶友們的購物天堂。(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鶯歌永昌街上的釉藥堂,可說是陶友們的購物天堂。(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釉藥堂販售各式釉藥與陶藝工具。(攝影:Adela Cheng)
釉藥堂販售各式釉藥與陶藝工具。(攝影:Adela Cheng)

電話:(02)2901-6826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永昌街58號

臉書:釉藥堂-人文釉彩‧意境無限

ESÜWA 肉桂卷專売處:鶯歌老街的隱藏版甜點

位於老街陶舘樓上的ESÜWA 肉桂卷專売處,2021年開業至今已有1年多的時間,也漸漸成了人們來訪鶯歌小鎮必帶走的伴手禮。緩緩拾階而上時,也能聞到空氣中飄散的陣陣迷人香味;嚐來鬆軟的肉桂捲、不過於甜膩,再搭上一杯咖啡,就是完美的午茶時光。而若不喜肉桂捲者,這裡也有販售手工司康、檸檬磅蛋糕、蘋果派等甜點,絕不讓你空手而歸。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育英街67號3F

IG:@cafe_esuw

新旺集瓷:傳承與創新、鶯歌陶瓷再進化

鶯歌傳承四代的陶瓷產業,在許世鋼接手後,有了嶄新模樣,他以創辦人許新旺的名字,結合新創陶瓷品牌「集瓷cocera」,催生出「新旺集瓷」,並成立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陶藝教室,讓更多人了解產業故事,也拉近人們與陶藝的距離。而若有關注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的人,對新旺集瓷一定也不陌生,其在日本中川政七商店跨海輔導下,打造出融合傳統及現代風格的「KOGA許家陶器品」,也再再證明,鶯歌陶瓷是多麼有可能性。

鶯歌老街上的新旺集瓷,除有展示區,也有陶藝教室,歡迎人們來此做陶。(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鶯歌老街上的新旺集瓷,除有展示區,也有陶藝教室,歡迎人們來此做陶。(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新旺集瓷旗下的「KOGA許家陶器品」,融合傳統與現代風格,且相當有質感。(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新旺集瓷旗下的「KOGA許家陶器品」,融合傳統與現代風格,且相當有質感。(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電話:(02)2678-9571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81號

臉書:新旺.集瓷The Shu's Pottery/集瓷 Cocera

Mao's 樂陶陶:打造餐桌上的幸福風景

提起Mao's 樂陶陶,多數人聯想到的是其寫有「飽」字的碗,也正是這個「飽碗」,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鶯歌陶瓷也能這麼有趣。而自2010年創立以來,毛家兩姐妹將父親的釉藥技術與工藝經驗傳承下來,同時融入趣味的文字、圖案設計,打造出一個個讓人感受到溫暖氣息的生活器皿,像是與何景窗、大甲鎮瀾宮、印花樂等聯名商品,讓陶瓷更成為一份愛的禮物。而位在鶯歌的Mao's 樂陶陶本店,也設有手作教室,若想體驗,可關注樂陶陶臉書最新消息。

Mao's 樂陶陶本店,現正展出其與大甲鎮瀾宮聯名的產品。(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Mao's 樂陶陶本店,展出其與大甲鎮瀾宮聯名的產品。(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Mao's 樂陶陶本店2樓可見毛家兩姐妹父親的作品。(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Mao's 樂陶陶本店2樓可見毛家兩姐妹父親的作品。(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Mao's 樂陶陶推出許多富有特色的商品,比如與何景窗的聯名。(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Mao's 樂陶陶推出許多富有特色的商品,比如與何景窗的聯名。(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電話:(02)2670-6807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鶯桃路95巷97號(本店)

臉書:Mao's樂陶陶

夥房:舊窯廠搖身一變成藝文空間

坐落鐵道旁的「夥房」,前身是擁有超過90年歷史的舊窯廠,而在6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改造、經營之下,有了如今的新面貌。踏入其中,即能感受到舒適的侘寂氛圍,空間中的許多裝飾、物件,更是再利用廢棄物打造而成,加上原有的歲月痕跡,這處低調、不張揚,又透露出無限迷人氛圍的場域,可說是鶯歌的寶藏秘境。而來到這裡,不僅能體驗陶藝課,更能預約主理人的私廚料理,讓來到這裡的人們,身心靈都有所收穫。

夥房前身是座舊窯廠,如今蛻變成舉辦藝文活動的美學空間。(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夥房前身是座舊窯廠,如今蛻變成舉辦藝文活動的美學空間。(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沒有過多裝飾的夥房,透露出迷人舒適氛圍。(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沒有過多裝飾的夥房,透露出迷人舒適氛圍。(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保有過往歲月痕跡的夥房,加上空間中的陶藝作品,塑造出侘寂氛圍。(攝影:Adela Cheng)
保有過往歲月痕跡的夥房,加上空間中的陶藝作品,塑造出侘寂氛圍。(攝影:Adela Cheng)
若想一嚐夥房的私房料理,記得先預約。(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若想一嚐夥房的私房料理,記得先預約。(圖片提供: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攝影:Jimmy Yang)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中正二路78號

臉書社團:夥房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去(2024)年甫開幕的「漢來日月行館」坐落於日月潭涵碧半島的隱密湖畔,結合頂級旅宿與當代藝術,於飯店空間展出8件來自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家的作品,為藝術愛好者、旅行者和文化探索者開啟無與倫比的心靈饗宴。

日月潭美景結合當代藝術

漢來日月行館以「藝術與生活共融」為核心理念,將當代藝術與自然景觀巧妙結合,為每一位到來的賓客打造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旅程。

延伸閱讀:日月潭旅宿新選「漢來日月行館」!坐落涵碧半島幽謐湖畔,天光湖水揉入空間設計

本次「日影水月」展覽精選國際與台灣在地藝術作品,並策劃一系列藝術展演計畫,包括作品展出、美學講座、學生共創體驗及藝術導覽之旅等,邀請到國際級設計師Daniel Wong聯合策展,將飯店空間化為一座流動的美術館,讓旅客在欣賞日月潭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飯店內目前共展出八件藝術作品,涵蓋國際當代藝術和台灣在地藝術兩個類別,各自呈現不同創作特色與文化底蘊。當代藝術部分包括草間彌生代表作《南瓜》(中國信託銀行典藏借展)、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西北海峽》,還有朱銘《太極系列》張大千齊白石的傑作,充分展現當代藝術多面向的深刻魅力。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草間彌生《南瓜》(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Ugo Rondinone《西北海峽》(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朱銘《太極系列》(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紫藤》、《海棠八哥》(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在地藝術部分,由Daniel Wong邀請多位台灣在地藝術家,結合日月潭自然與文化特色,為飯店空間量身進行創作。徐暋盛《日月映輝》以竹子、自然為主題,完美詮釋自然生命律動;林芳仕《蔓蔓日茂》以窯燒琉璃、金箔與不銹鋼為主要材質,透過流動的線條隱喻日月的交融,勾勒出自然的蓬勃生機;王雅蘭與廖曉蓉《四季相映》則以構樹皮與薯榔染料為材質,描繪日月潭四季更迭中的自然律動。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徐暋盛《日月映輝》(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林芳仕《蔓蔓日茂》(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王雅蘭、廖曉蓉《四季相映》(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支持在地藝術,推動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

同時,漢來日月行館也特別規劃日影水月跨界藝術座談會,並與地方學校規劃合作交流,邀請學校師生參與藝術導覽與工作坊互動體驗,不僅能欣賞大師級的代表作,更能了解台灣藝術家如何結合日月潭的自然特色進行創作。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藝術家徐暋盛老師指導潭南國小學生做竹編風車(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漢來日月行館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中興路139
電話|049-2898889
官網|https://sunmoonlake.grand-hilai.com.tw/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新北市美術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攜手6位藝術家呈現9件作品,勾勒藝術與地景共生的樣態

新北市美術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登場!攜手6位藝術家展出9件作品,勾勒藝術與地景共生的樣態

為迎接新北市美術館(新美館)4月25日正式開館,戶外園區展「穿山而過(Passing Through)」邀請到6位藝術家參展,共展出9件作品,展期至3月30日。

新美館與策展團隊而行計劃工作室攜手莊普、魏柏任、林淑鈴、張文菀、張博智與黎志文6位藝術家,以美術館園區為畫布,藉由不同媒材勾勒藝術與地景共生的樣態。邀請觀眾跟著藝術家的足跡,在群山環繞的園區裡,如同寫生般,一邊觀察、一邊行走,遠眺自然的曲線,於形色各異的作品中自在穿梭,悠然漫步。

「穿山而過」展覽講述作品如何與自然相互依存,藉由其形貌與美術館周遭的地景對焦,想像一種如寫生一般,描摹眼前所見景物的姿態。本圖為林淑鈴〈在彩虹的起點與終點〉。(圖片提供:新美館)
「穿山而過」展覽講述作品如何與自然相互依存,藉由其形貌與美術館周遭的地景對焦,想像一種如寫生一般,描摹眼前所見景物的姿態。本圖為林淑鈴〈在彩虹的起點與終點〉。(圖片提供:新美館)

9件作品一次看

莊普〈臥〉是由鋼材廢料製成,這件「以臂為枕」、橫躺在草地上,遙望著美術館建築的作品,更將在展覽後捐贈給新美館,作為館方的公共藝術藏品留存於園區中。本次亦展出莊普的大型雕塑〈三竹節〉,作品運用鋼骨結構模擬竹節蟲的姿態,三座角鋼靜靜地矗立在園區的草地上,以洗鍊的造型撐起一方天地。

莊普〈臥〉作品(圖片提供:新美館)
莊普〈臥〉作品(圖片提供:新美館)
莊普〈三竹節〉(圖片提供:新美館)
莊普〈三竹節〉(圖片提供:新美館)

魏柏任〈浮沉中片刻寧靜〉為現地製作,藝術家用金屬、陶器與枕木模擬燒陶時的窯火,在風和水氣裡,以金屬的鏽蝕為園區素描,以有機的造型回應鶯歌的產業風景。林淑鈴〈在彩虹的起點與終點〉則利用美術館的特殊造型,將繽紛的線束與光影結合,串聯質地堅硬的鋼管柱身,編織出綿延流動、隨風變化的軟雕塑。

魏柏任〈浮沉中片刻寧靜〉(圖片提供:新美館)
魏柏任〈浮沉中片刻寧靜〉(圖片提供:新美館)
林淑鈴〈在彩虹的起點與終點〉作品局部(圖片提供:新美館)
林淑鈴〈在彩虹的起點與終點〉作品局部(圖片提供:新美館)

張文菀〈彩色筆的野餐〉讓活潑童趣的線條躍出畫紙,搭配繽紛色彩,在草地上恣意舞動,揮灑創作與空間的無限可能。張博智〈流變的光景〉是新美館的公共藝術作品,透過演算法的即時運算,將觀眾在鏡頭前的動作以絢爛的流光波紋呈現在大螢幕上,在數據交錯的流域中,描畫人與環境的互動。

張文菀〈彩色筆的野餐〉作品局部(圖片提供:新美館)
張文菀〈彩色筆的野餐〉作品局部(圖片提供:新美館)
張博智〈流變的光景〉(圖片提供:新美館)
張博智〈流變的光景〉(圖片提供:新美館)

黎志文的三件作品〈從火山變成性感的山〉、〈雕塑家的筆山〉、〈小心火警〉為藝術家在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駐廠時,運用廢料創作而成,透過對鋼材的切割與焊接,結合金屬的延展性,展現如繪畫般的流暢線條。

黎志文〈從火山變成性感的山〉(圖片提供:新美館)
黎志文〈從火山變成性感的山〉(圖片提供:新美館)
黎志文〈雕塑家的筆山〉(圖片提供:新美館)
黎志文〈雕塑家的筆山〉(圖片提供:新美館)
黎志文〈小心火警〉(圖片提供:新美館)
黎志文〈小心火警〉(圖片提供:新美館)

另外,「穿山而過」也將於農曆新年間2月1日至2日(初四、初五)舉辦「沿山而行,景框寫生親子工作坊」,歡迎民眾走入園區,一同在想像的山巒中探索,於藝術曠野裡漫遊。

穿山而過 Passing Through
展期:2025.01.18-03.30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
活動詳見新美館官方網站

資料提供|新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