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師生與大自然共學的理想教學場域,應會是什麼模樣呢?作為「學美.美學3.0」的一員,苗栗縣南河國小迎來蛻變的,不是常見的室內空間,而是戶外庭園與雞舍!絮絮空間感知將原陰暗、難以維護的校園死角重新打開,成為全校師生共享的食農、生命教育場所。
BEFORE
小巧校園中的大片閒置空間
甫踏入南河國小,格局方正的校園幾乎馬上就能一覽無遺,而位於其中一角的雞舍和堆肥區,過去曾被茂密的炮杖花所圍繞,形成一封閉的自然屏障,加之內部雞隻生活和堆肥區域未有明確規劃,使得整體環境雜亂、氣味不佳,不利使用教學,成為校園中最可惜的閒置空間。
AFTER
遵循雞隻習性的空間設計
絮絮空間感知為還給老師、學生、雞隻與植栽共榮共學的場域,將雞舍從封閉的角落挪至開闊的中央,以宛如符號「Ω」的金屬圍籬,在台灣櫟樹下輕輕推出一內凹的自然教學場域,透過柔和曲線,串起大樹、食農花園、雞舍、堆肥區,成為開放通透的一體空間。
雞舍內凹的圍籬構造,不僅提供雞隻來回穿越的流線通道,更讓師生得以更近距離觀察;除了開放式活動空間,亦提供隱密的角落,讓母雞們能安心下蛋;安全通透的場域,也讓學生們能親自照顧雞隻、撿拾雞蛋,學習尊重生命,並體驗生死病衰所蘊含的教育意義。
整合教學需求的動線規劃
於雞舍後方,絮絮空間感知規劃獨立的落葉堆肥區,將空間收斂整束,並以「行動-觀察-體驗-記錄」的動線,牽起香草種植到落葉腐化的教學觀察路徑,將生態循環的概念,融入日常的體驗實踐中,柔化知識與生活的界線,讓學習在無形間發酵。
新舊植栽共榮的自然場域
矗立於庭院中央的台灣櫟樹,為內凹的觀察區域提供了遮蔭;下方新種植的香草植物,因日漸茁壯而散發陣陣香氣;曾因改建而被去除的炮杖花叢,如今也慢慢找回盎然之姿,為純白的雞舍屋頂捎來鮮紅與綠意。在新、舊植栽的共榮之下,整個食農教學場域充盈多樣生機,過去陰暗雜亂閒置空間,成為最舒適、美麗的校園角落。
文|Carol Chien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