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走廊除了作為通道外,是否還有更多活用的可能性呢?由共序工事空間設計操刀的新竹市竹光國中「浮.撫-層間美術館」,將位於校舍四樓的藝文中心公共區域改造為展覽共創空間,重新定義色彩計畫、整合使用功能性,並克服了長年的季節性強風問題,賦予師生一個溫柔明亮、能靜心發想、創作、展示及推廣的開放式場域。
BEFORE
經實地走訪,會發現竹光國中擁有比一般學校更為寬敞的走廊,然因地理位置、建築結構等綜合因素下,校舍四樓的藝文中心每到秋冬就會颳起陣陣強風,加上舊有儲物空間未經妥善規劃,物品僅能隨意堆放,凌亂的色彩、昏暗的採光也削弱了展示的效果,種種原因使得偌大的空間面臨使用上的困難。
AFTER
不同以往的防風結構
強風是整體改造中最難解、卻也最關鍵的一環,在經過反覆考察、實驗,共序工事參考了溫室的結構,以防風網作為主要材料,溫柔包覆整條廊道。透過防風網的孔隙,光線得以進入,強風也轉為徐徐微風,在走廊上緩緩穿梭,成為無形的連繫,柔化空間的界線。
簡化色彩的白盒子思維
由於「浮.撫-層間美術館」是提供師生共同發想、創作、展覽的場域,共序工事引入美術館白盒子的概念,將原雜亂的色彩統一,以白色為基調,佐以淺灰、深藍,為空間落下乾淨沉穩的的印象,並將視覺主體還給展出的作品。
在配色之外,新的照明設計也為廊道帶來不同氣象——透過天井與防風網的空隙,自然光得以流淌於空間,帶來大範圍的柔和光源,再者,共序工事在天花佈置間接照明,補足走廊內側較為陰暗的缺點,使走廊不管何處均是恰到好處的明亮,學生更可以直接在新建的平台上作畫並現地展出。
光室X暗室 以設計語彙柔化使用行為
若於「浮.撫-層間美術館」的入口處稍稍駐足,會發現左右兩邊的牆上各有一顆月亮造型燈飾,其明暗分別代表「光室」、「暗室」的使用狀態;向內走去,左側為潔白、開放式的「光室」,右側則為深藍色的「暗室」,其前身為儲藏空間,現改造為多媒體教室使用。透過直覺的色彩搭配,將空間的使用方式融匯於不言之間,軟化傳統教室的界線,讓共創在此自由地發生。
文|Carol Chien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