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與柔,就像是質能的兩端,是二元對立,卻也是相反相濟,因此尊彩藝術中心特別邀請李再鈐和徐永旭兩位雕塑大師,分別以鋼雕、陶塑表現創作心境與意念,從媒材與形式中的激撞與對話,深入感知兩位藝術家在創作路途上,磨礪身心後的絢爛火花。
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備,「剛‧柔俱現─李再鈐鋼雕‧徐永旭陶塑 聯合展覽」終於在尊彩藝術中心展現,一直以來尊彩藝術中心都是致力於推廣台灣現當代藝術的學術研究與展覽規劃,像是戰後抽象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著重藝術史的開創意義與視覺藝術的社會性觀點。負責人陳菁螢認為,綜觀台灣美術史的脈絡,早年台灣的雕塑創作多元且精彩,像是黃土水、蒲添生等大師作品,都形塑出獨特的精神樣貌,有感於近年來台灣雕塑力道的式微,因而促成此次的展覽動機。
曾任鳳甲美術館館長、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的翁淑英,正是此次的策展人,即使在業內已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深厚資歷,聊起藝術,她的眼神發亮,對藝術的一切仍舊充滿活力與熱情。
李再鈐和徐永旭都是台灣極為重要的藝術家,談起這次的合作,兩人皆表示「很榮幸」,是惺惺相惜、真誠珍惜這個機會,為此,已年屆九十五歲的現代雕塑大師李再鈐還創製了全新作品「鏡花緣」,相較於過去的作品,鏡花緣系列不再是連續而規律的變化組合,反而是強調趣味性,以簡潔純粹的流動新造形,特別做鏡面反射,更能映照出人生百態。
融合數學、哲學、美學的大師級幾何鋼塑
回望李再鈐的作品,多數人並不陌生,舉凡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美術館皆有典藏。李再鈐早期是從傳統造型出發,中期後以幾何元素,呈現極簡低限的藝術風格。半世紀以來,大多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持續以幾何造形、抽象表現,探究材質與低限藝術的可能性,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探討美學、數學和哲學的三元關係,是一位具備豐富藝術成就及深度禪學思維的代表性藝術家。
當代陶塑藝術家徐永旭就盛讚李老師是「教科書級的指標藝術家」,他解釋,李老師的作品是必須經過精密計算,用點和面去堆疊創作,從不同面向可以看到各異造型,「早年是沒有電腦運算,卻能透過數學展現鋼塑的多樣複雜幾何型態,在我看來是很厲害,尤其這年紀還能繼續創作。」
因此,徐永旭也特別在展覽前,花了三天現地創作出一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徐永旭表示,以前的作品沒有框,這次他刻意準備框,有意識和李老師的作品對話,並以有斜度、菱形的動態方式,用線表現出織的感覺。「我在創作時,仍舊被這些線、物件包圍著,雖然有點作繭自縛感,但我在裡面的視覺和動作,仍舊讓身體是很重要的創作元素,並和空間產生影響。」
以苦行僧的心志為陶土烙下生命印記
其實,如果說徐永旭是生命的藝術家也不為過。他的作品,與其說是雕塑品,不如說是行為藝術,為了創作,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這幾年下來,幾乎是把指尖和皮膚的紋路幾近磨平,翁淑英形容徐永旭就像是「苦行僧」,如同修行般,應用全身的力量將陶土形塑捏壓成泥條,再將無數的陶土片條,巧妙的重複及堆疊在一起,一步步去完成每一件創作。徐永旭在陶土上留下身體的痕跡,展現其創作的意志,最後就像無法預期的有機生長,呈現出扭轉的曲線感、洞孔的巢穴狀,以及內外迴旋的空間狀態,創作過程中的精神性是如此純粹與厚重,而作品在燒煉後又顯得如此無比的透薄與輕盈,令人震懾。
李再鈐認為徐永旭的作品是感性又柔活,尤其多數陶藝家的作品多為實用陶,「反觀徐永旭,他的作品只有他自己能做,每一個小平面,都有他的精神、勞力、智慧在裡面,作為藝術家是非常認真。」
若是直觀從兩位藝術家的創作媒材——不銹鋼及陶土,看似相悖,卻又在精神性上遙遙相通,綜觀其作品,都擁有需要堅強肉體和意志才能成就的精神性,充滿個人創作的痕跡。翁淑英認為,剛與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不但可以表現在媒材與形式上,也可以作為創作心境與意念的代稱,如果放在同一個空間內,讓這種極端和矛盾和諧共存,進一步表述溫柔和剛強的對話。
【 剛‧柔 俱現─李再鈐鋼雕‧徐永旭陶塑 聯合展覽 】
A Dialogue Between Strength and Gentleness
LEE Zai-Qian & HSU Yunghsu Duo Exhibition
展期:2022年10月29日(六)~2023.01.18(三)
開幕:2022年10月29日(六)15:00
展館:尊彩藝術中心二樓 (台北市内湖區瑞光路 366號)
電話:02-27971100
畫廊開放時間:周二~周日(11:00~18:00),週一休館
策展人:翁淑英
撰文 | Iain 資料暨圖片提供 | 尊彩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