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年度大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自2022/12/3至2023/2/26盛大開展!本檔展覽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劃,歷時三年的前期研究、訪調與籌備,從視覺藝術、劇場、新電影、音樂、文學等各藝術領域相互交織碰撞的現象,觀看1980年代時空背景下的臺灣,並試圖為歷史敘述提供不同的視角。
1980年代是形塑臺灣今日政治與社會樣貌的關鍵時期,此時的臺灣藝術領域發展蓬勃,現今正熱門的「跨領域」一詞,在當時則代表各領域專業在為系統化分工的狀態下,不分界別地交混、激盪,產生許多多面向、混合性的實踐。
展覽以文獻研究、跨領域為兩大核心,共計有七百餘件作品、檔案、音/影像紀錄與訪談,其中更包含首次亮相或睽違多年再度展出的珍貴檔案文獻,並由五個子題展開——「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與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以及「匯流與前進」,從不同軸線重新梳理紛雜且躁動的狂飆年代。
展覽分區介紹
⭔ 前衛與實驗
1980年代官方藝文館舍的建置,以及創作者們對機構的批判與反思,成為開啟這段時期創作實踐的關鍵前提。本區展出1983年北美館成立之時的相關文件,以及開館前期所展出的展覽、競賽回顧,可以看見當時藝術家的回應,以及北美館摸索定位的過程。
另一方面,更有部分藝術家試圖開展體制外的空間,展場中便重現了由陳介人(陳界仁)發起的「息壤」(1986)於金帝大廈毛胚空屋內所展出的裝置、繪畫、行為等複合媒材作品。此外,行為與行動藝術、劇場創作等透過身體實踐探索前衛實驗的重要歷程,也被收錄於此區,如林鉅「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1985)、《李銘盛=藝術》(1988)、「蘭陵劇坊」、「河左岸劇團」等。
⭔ 政治與禁忌
在此展區,可以看到人民對政治威權、性別、核能與環境等多元議題的發聲。1987年解嚴前後,壓抑與開放並存的政治社會氛圍下,對言論自由的箝制開始鬆動,民眾的對事件的回應也開始產生影響力,如北美館的「紅星事件」(1985-86),本次展覽特別向國泰人壽借件,於本館原址重現作品。同時,各領域正以新的媒體介面挑戰禁忌,讓臺灣歷史脫離威權式的單一敘事,思想、身體與創作也在日趨自由的社會中解封,如音樂人羅大佑透過歌曲創作發出對時事、體制的批判。
社會運動自1970年代末逐步醞釀,並在解嚴後更加風起雲湧,攝影及媒體工作者如謝三泰、蔡明德、劉振祥、綠色小組等,以新的攝錄影技術記錄下行動的現場實況,提供大眾官方媒體以外的觀點;許多關注政治及社會議題的藝術工作者們,也帶著創作動能響應,讓對於民主的追求有更多發聲形式。
⭔ 翻譯術與混種
在「臺灣錢淹腳目」的經濟條件、追求自由化的政治氛圍,以及中產階級品味的成形,使文化表現受到各種形式的「翻譯」影響:例如在還沒有版權法律規範下大量盜版的外來翻譯著作、影音作品;從海外學成歸國的人們帶入不同思潮;受邀來臺演出的表演也多次為封閉的島國投下震憾彈,這些衝擊使得更多元的形式與在地內容進一步交融。
本展區呈現國外前衛表演藝術、展覽、文學、音樂與戲劇文化如何開啟臺灣民眾的眼界,並刺激藝術工作者及民眾在思想與創意上的碰撞,大大影響了日後的美學與創作環境。
⭔ 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及解嚴所造成的國際、本土政治新局,使得臺灣必須在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之際,尋找另一種文化身份以與全球開啟對話。處在變動時局中的人們,透過踏訪、紀錄及創作,重新審視政治、歷史及認同問題,其中亦多見介於認識臺灣及中華想像之間的擺盪。
在此展區,可以看到新電影浪潮所呈現之不同於當時主流商業電影對「真實」的顯影,同時作為電影圈與藝文人士交流協作的跨領域平台;藝文工作者重新挖掘在地知識,而文本在地化也成為許多表演團體的創作手法,如「雲門舞集」的《紅樓夢》(1983)便回應了中國文學經典。
⭔ 匯流與前進
1980年代的人事物環環相扣,訊息在不同空間、媒體及平台中持續聚集、流通及轉化,促使許多事件及經驗不斷地連結、解構與再擴張。在沒有電腦與網路的時代,報紙副刊乘載著思潮引介、創作潮流推動的重要功能,而由於印刷技術門檻降低、國民平均所得提升、閱讀人口增加等,各種雜誌期刊的出版也進入了戰國時代。除了紙上媒介促成的思想交會,形形色色的聚會地點,則提供各路創作人碰面、激盪,開展新計畫的機會。
在開闊的展間中,陳列了當時豐富的報章期刊,如《文星》、《幼獅文藝》、《雄獅美術》、《人間》、《婦女新知》等,另外,也透過實體地圖呈現當時熱門聚會地點的地理位置,營造富有公眾討論參與的動態氛圍。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展期|2022.12.03-2023.02.26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更多展覽訊息及週邊活動敬請參考北美館網站
文字整理|Carol Chien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李銘盛、侯俊明、進念二十面體、當代傳奇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