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辦至今,「臺北設計獎」以「Design for Adaptive City 為不斷提昇的城市而設計」為核心精神,廣邀全世界創意設計工作者、設計科系師生,以及熱愛設計的人士參與。今年邁入第15屆的「臺北設計獎」不僅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也收到來自67個國家及地區參與的5,553件作品,創下歷年參展作品數量紀錄。
而在一眾優秀作品中,究竟怎樣才能脫穎而出、獲得評審青睞?關於這個問題,讓我們「以終為始」,透過由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榮譽講座教授官政能、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總監陳永基、太一設計創辦人姚政仲擔任召集人領銜的「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與「公共空間設計類」三大類評審團選出的銀獎作品,找出作品備受肯定的關鍵魅力。
工業設計類銀獎:便利與美感兼具的「Rhaetus-三輪折疊貨物載具」
舉例而言,在「工業設計類」中,銀獎獎留台灣,由睿托斯Rhaetus的設計師韓皓宇、李承濬攜手拿下。他們設計的「Rhaetus-三輪折疊貨物載具」特意透過能收折前方置物區的設計,解決了Cargo bike常因車身龐大,導致載物以外時不方便使用的痛點,毋需載物時更能將車身轉變為輕型載具,提升移動性、機動性及使用性。「這項設計不僅考量現有城市環境和乘騎載物的可轉換及便利性,也具有巧思,並展現出操作可行性,整體形式和機構處理更是簡潔俐落並富有時尚美感,能彰顯本產品之新款特色。」官政能教授如此分析。
視覺傳達設計類銀獎:平面與動態交錯的「58屆金馬獎-視覺設計」
而在「視覺傳達設計類」中,銀獎得主則由台灣的創意團隊Bito以「58屆金馬獎-視覺設計」奪得。為了呼應第58屆金馬獎主題「重新對焦:調整和世界的距離」,Bito團隊在操刀主視覺時,以局部模糊與清晰的視野,帶領觀者進入動態的重新對焦。透過單一鏡頭和連續鏡頭的推進軌跡,構成金馬中文字、獎座和58,也彷彿因對焦過程而凝結的立體雕塑。「這項設計以重新對焦和調整距離的主題發想,重新定義電影與生活的關係,成熟而全面的考量能滿足各層面媒體的需要和應用廣度,堪稱是一套討喜且完整的系列設計作品。其中他們在平面表現和動態交錯的思維上,更表現得精彩萬分,令人拍案叫絕!」陳永基如此盛讚。
公共空間設計類銀獎:後疫情時代的空間活用典範「roof in the park」
而在「公共空間設計類」中,銀獎由來自日本mandai architects的設計師Motosuke Mandai、Masahi Itaya、Satoki Tamura以全戶外的公園餐廳「roof in the park」一作奪得。由於公園裡綠樹成蔭,設計團隊便讓不同高度和大小的頂棚漂浮在空中,不只提供厚實的遮蔭,也溫和地引進陽光。另一方面,可自由打開的屋頂也讓不在餐廳入座的人們,同樣能自在地走到屋頂下方。「這座公園中的屋頂,其實是一座因應疫情而生的河岸公園戶外餐廳。透過可開闔的遮陽明亮屋頂錯落漂浮在公園的綠意之間,隨風搖曳的鋁薄膜頂棚看似構造簡約,卻富有多元運用的彈性,也是後疫情時代裡,城市開放空間活化利用的範例。」姚政仲老師說道。
美國知名設計師Milton Glaser曾說道,「一個設計作品會收到三種回應:可以、不行、哇喔!最後一個『哇喔』是我們要去追尋的。」而從2022臺北設計獎這些讓人忍不住驚嘆「哇喔!」的銀獎作品,我們不只看見設計師解決問題、發揮創意的能力,也將以此為靈感養分,讓城市不斷提升,也讓每一處的日常即景,都能表現出令人驚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