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跨域體驗!接軌當代社會 臺博館再現百年新象

創新跨域體驗,接軌當代社會 臺博館再現百年新象

深度旅遊已是趨勢,博物館不僅是最潮的旅遊景點,也是展示當地歷史文化與自然人文的載體。新冠疫情阻擋了大眾探索世界的腳步,使得各大博物館也著手深入線上展示教育,開發數位資產,轉換形式將展覽、典藏品推播給大眾,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亦是如此。

2020年「臺灣博物館系統」完成建置,以臺博館本館為中心,配合各館舍建築的歷史脈絡,將古蹟建築空間活化再利用,成為地處首都核心區的綜合型博物館。臺博系統包含臺博館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以臺灣自然史、產業史、現代性為展示核心,推展臺灣的自然生態及人文、產業歷史、鐵道文化等多元面向。

本館夜間1

當今民眾參觀博物館的型態,不再僅是單方面提供展示資源,觀眾被動地接收展覽內容的方式,而是立基於展覽的敘事主軸,提供觀展多樣觀展角度並探索體驗,與展覽互動交流。

注入創新思維 展現博物館新象

後疫情時代,臺博館運用數位科技突破疫情困境及強化館藏資源運用,透過與新創企業跨域合作,開發線上環景網站、AR導覽及3D動畫,提高線上觀看展覽的臨場感與互動性,並開發教育推廣活動,擴大公眾參與,以提供永續及創新的服務。如臺博館搭配規劃「Always open~博物館任意門」線上參訪課程,以國小學校班級為對象,邀請學童參觀臺博系統的建築歷史、「博物臺灣」常設展及特展。課程內容包含線上主題導覽、環景體驗,以及現場Live直播或學習單互動,來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育更緊密互動,期待帶動遠距教育資源加值運用,讓博物館展示資源能延伸至學校教學現場。此創新服務更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11年度新創產品及服務採購獎」策略合作組特別獎。

在數位藝術資產掀起熱潮的同時,臺博館邀請人氣插畫家「有隻兔子」合作,發行NFT「Welcome兔臺博!」,運用臺博系統建築、典藏品「藍地黃虎旗」及吉祥物「臺博館守護精靈」等為主題,擇取夜虎、日虎、臺灣雲豹、石虎、恐龍、樟樹、臺博本館及鐵道部廳舍建築為元素設計8款NFT,連結臺博館元素與知名插畫角色進行創作,期望透過多元有趣的方式,讓民眾親近博物館。

圖1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插畫家合作,以館藏及臺博系統建築為元素設計8款NFT

臺博館與插畫家合作,以館藏及臺博系統建築為元素設計8款NFT

融入多元媒介 創造嶄新體驗

搭配NFT發行,鐵道部園區於2022年12月17日發行日首次夜間開館,推出「守護精靈的時光旅行」親子音樂劇及「夜迴萬物叢」系列活動,邀請臺北市家扶中心的家庭、臺博館會員與一般民眾夜遊鐵道部園區,參與「時空任務」沉浸式戲劇體驗、「鐵道意象」肢體創作工作坊,藉由園區內「銘刻時間特展」,以及「鐵道文化常設展」的木造車站、莒光號車廂等情境式展區,引導觀眾融入並探索體驗;並特別於戶外園區規劃夜間導覽、小提琴及夜光扯鈴互動表演,讓觀眾從中體驗鐵道部園區曾榮獲臺灣光環境獎的夜間魅力,展現臺博館兼具教育推廣、文化平權及休閒娛樂的博物館能量。

NTM04656

臺博館以經典藏品發展七隻吉祥物家族「守護精靈」,展現百年傳承與再創新象

320425442_852907029312813_2130659694764237264_n

鐵道部夜間一景

320863894_550904013293445_1893456220926288617_n

演員引導觀眾於「異論現代-銘刻時間特展」展區尋找線索

a3864a6c-e79d-464b-9152-d45c8dbbb482

觀眾參與沉浸式戲劇體驗,於鐵道部廳舍木造車站展區合影

近年臺博館積極接軌當代趨勢,提供民眾友善服務及創新體驗,今年更獲得多項獎項肯定,包含2022傑出公關獎「政府品牌傳播獎」、「政府政策溝通獎」;《捉迷藏》繪本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2023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及與漫畫《雲之獸》共同入選文策院Books from Taiwan書單。此次與藝術家合作發行NFT,展現博物館創新實踐力。即日起至112年12月17日,只要至臺博館4館辦理臺博館會員卡或購買四館聯票全票2張,即可兌換1款NFT,隨機致贈,數量有限換完為止,兌換方式詳情請至 https://www.jcard.io/life/tw/NTM 查詢。

國立臺灣博物館廣告

文|Iain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秋季登場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橫山書法藝術館展出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將首次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合作,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以及臺灣首次以女性書藝研究為專題的「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隨著2021年10月橫山書法藝術館開幕、2024年4月3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幕,以及12月1日連接兒美館與桃美館的「桃園市美術館新建人行連通空橋工程」開工動土典禮後,宣告大美術館時代的到來。而桃園市立美術館將於2025年推出4檔國際專題展及4檔以上深掘桃園地方紋理的館內策劃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

3月初,由「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將由來自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及本地策展人擔任評審委員,決選11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選出每年受國際矚目的首獎。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展出當代書藝家朱振南作品

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展出「當下.朱振南書藝展」,將由當代書藝家朱振南精選其代表性書法作品60餘件,將呈現創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新的藝術及審美感知,縱深的文化探尋,展現了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館群共同開啟藝術嶄新視野

4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展出由策展徵件獲選者「InTW舞影工作室」與參展團隊「思樂樂劇場」、「部落文化藝術團」、「陪你長大工作室」共同策劃的「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展,以及由兒美館策劃展出的「桃源文化繪本走讀散策」,前者以大型劇場打造開放式孩童展演空間,後者則以桃園文化生活出發,將在地讀本透過展覽延伸為一場春日小旅行。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桃美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暑假期間,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本次展覽為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首度攜手合作,由該館學習與推廣副總監Annabelle TAN、學前教育助理總監Elaine CHAN、學習與推廣助理總監WANG Tingting三位教育策展人與本館機構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共同策劃國際兒童藝術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本展邀請臺灣與新加坡兩地藝術家以「自然」為主題,針對兒童及家庭觀眾全新發想創作兒童藝術作品,藉此邀請兒童重新認識探索生活周遭的自然世界,進而深化兒童對於自然永續、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等重要價值的認識與理解。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首度大規模女性書藝專題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預計於秋季推出「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盧慧紋教授擔任策展人,大規模呈現耗時2年的研究專題展。本次展覽重大意義為臺灣女性書法藝術的研究填補歷史空白,透過匯聚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及歐美地區的作品共計9個國家、56名/組不同世代之女性書藝家共同參與,其中更將針對本次展覽專題推出13組委託新作。本展除重新審視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家在書法領域中歷史與現狀,促進跨區域女性視野對話,也將推動性別議題在書法藝術領域的討論與認識。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書藝雙年展年末壓軸登場

年末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將推出邁入第二屆的「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龔卓軍、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林俊臣擔任雙策展人,展覽名稱以「運動中的書法:從文人的案頭到諸眾的街頭」為題,從今日當代藝術策展和國際書法發展現況,回望「日常書寫」的書法視角,反思書法藝術對於當代社會的各類參與,發掘書法在今日社會、文化,乃至於政治運動場域中扮演的角色。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更多展覽活動詳情可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一座「理想的城市」是什麼樣子?藝術是否能促進生命的循環與再生?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透過木構沉浸劇場、義式迷宮花園、經典文藝復興畫作等展出,以當代手法回應理想城市的定義。

當代的「理想城市」為何?

2025大阪世博會義大利館主題為「L'Arte regenera la vita」(藝術使生命重生)。義大利館表示,藝術的定義很廣泛,而創造力更是不拘一格的;而義大利設計之所以享譽全球,正是因為他們「用手思考」的創意力。該展館由建築師Mario Cucinella設計,秉持著「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概念,打造劇院、廣場和花園等場域,並於曲面牆展示文藝復興時期作品《The Ideal City》。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The Ideal City》是三幅極其相似的畫作,其作者被推測為不同人,但至今未能確定作者身份;畫作誕生於15世紀左右,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完美城市比例的理論。義大利館期望《The Ideal City》的展出能引發觀眾反思人類、自然、永續性與生活,重新想像一座「理想的城市」。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木造沉浸劇場、義式迷宮花園

觀眾將穿越一座大型門廊來到義大利館,展開他們的體驗。以木材建成的劇院,展示著義大利的藝術、工藝與文化故事;展館頂樓則是以當代視角重塑經典的義式迷宮花園,工整的幾何設計中,裝飾著雕塑、噴水池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館內的每個物件,無論是材質上、設計上、技術上都經過精心規劃,能在世博會結束後被再生再利用,無需進一步處理;這也呼應了義大利館的主題「藝術使生命重生」。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梵蒂岡館同步登場

此外,本次大阪世博的梵蒂岡館也由義大利館主辦,設置於義大利館內,是為世博會歷年首見的情形。在展館中,梵蒂岡將帶來卡拉瓦喬的名作之一《Deposition》(埋葬基督),該作象徵著愛、虔誠和信仰的改變力量,並在建築師Mario Cucinella所設計的空間中,凸顯出對於希望與和平的願景。透過展覽和藝術裝置的獨特視角,梵蒂岡館期望將「美」化為催化劑,團結人們走向精神復興的未來。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Caravaggio, Deposition(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此外,梵蒂岡館也特別設計了充滿日式風格的視覺識別,融合了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天主教元素,將聖伯多祿大殿與日本的太陽標誌結合,傳遞普世流通的視覺語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