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蘭打造Yves Klein藝術典藏版香氛!倒轉心形瓶身披上「克萊因藍」,純手工堆疊出深邃的天鵝絨質感

嬌蘭L’HEURE BLEUE藍調時光-110周年Yves Klein藝術典藏版

大自然和藝術,一向是嬌蘭Guerlain的靈魂要素。當源自自然的花草林木香氣,被裝進一只靈感來自經典藝術之作,並由職人工匠打造的香水瓶裡,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兩者交融的美好。2022年末,嬌蘭將迎來11周年的經典香氛——「L’HEURE BLEUE 藍調時光」揉以深邃純粹的國際克萊因藍(IKB),推出全球限量33件的純手工藝術典藏版,藉此致敬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的純粹美學與前衛精神。

L’HEURE BLEUE:日落與黑夜之間的魔幻縫隙

每逢日落,但夜幕尚未低垂,天空會呈現深邃優雅的靛藍色,這稍縱即逝的絕美時刻在法文中被稱作「L’HEURE BLEUE」,意為華燈初上,代表著藍夜逐漸幻化為黑夜的魔幻時分。

Heure-Bleue
Clément Serveau,Guerlain 珍藏,1948年

對嬌蘭家族調香師Jacques Guerlain而言,這是自己終於能與世界和光重新和諧相處的時刻,於是他在1912年,以茴香子、佛手柑的清新氣質為引,揉合紫羅蘭韻調、鳶尾花粉緻清香,與安息香、東加豆的沈穩氣息,譜奏出雋永的琥珀香調,並將其命名為「L’HEURE BLEUE 藍調時光」,以香氣捕捉黑夜尚未找回星星的時刻,彷彿凝練了時間。

FotoJet (6)
嬌蘭「L’HEURE BLEUE 藍調時光」淡香氛

Yves Klein:「克萊因藍」創造者,席捲1960年代的法國藝術家

一向將藝術視為品牌命脈的嬌蘭,在籌想「L’HEURE BLEUE 藍調時光」110周年紀念版之際,想到了同樣以藍色為繆思的藝術家——Yves Klein,他獨創的「克萊因藍」在1960年代的歐洲藝術圈掀起一陣波瀾,帶動了新現實主義的藝術發展。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創作情境圖1 (如蒙報導,若引用Yves Klein相關檔案照煩請您務必標註新聞稿內標示之版權)
Crédits : Portrait Yves Klein réalisé à l’occasion du tournage de Peter Marley « The Heartbeat of France » 1961 ©Charles Wilp / BPK, Berlin   ©Succession Yves Klein c/o ADAGP, Paris

出身於南法尼斯(Nice)的Yves Klein,雖然父母都是畫家,但小時候並未對藝術萌生興趣,藝術啟蒙來得並不算早;少年時期因高考失利,進入當地的海洋商務學院讀日文,因此接觸柔道並深陷其中,更在1952年赴日學習正宗柔道,在獲得黑帶四段後,回到法國巴黎開設柔道學校。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創作情境圖3 (如蒙報導,若引用Yves Klein相關檔案照煩請您務必標註新聞稿內標示之版權)
Crédits : Yves Klein et le Globe terrestre bleu (RP 7), 1961 ©Harry Shunkand Jonas Kender JPaul Getty Trust.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2014 R 20) ©Succession Yves Klein c/o ADAGP, Paris

說到這裡,Yves Klein看似和藝術毫無相關,事實上不然。經營柔道事業的同時,他也斷斷續續地繪製單色畫,而家鄉尼斯的天空與海洋,讓他對藍色尤其執著。秉持著解放色彩的思維,懷抱著色彩不單是藝術工具的想法,Yves Klein相信純粹的色彩不只有表現性、裝飾性,更擁有精神性,因此不停實驗,只為創造出最為純粹的藍。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創作情境圖2 (如蒙報導,若引用Yves Klein相關檔案照煩請您務必標註新聞稿內標示之版權)
Crédits : Yves Klein, Relief Planétaire, 1961  ©Succession Yves Klein c/o ADAGP, Paris

終於在1960年,一種極致明亮且飽滿、前衛卻優雅的藍色誕生,Yves Klein為其申請專利成「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 IKB),這比藍還要更藍的色彩,讓他就此聲名大噪。後來,克萊因藍持續出現在Yves Klein的創作當中,延伸至繪畫、雕塑與當時初萌的行為藝術領域,向觀者投以體驗純粹與自由的訊號。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創作情境圖4 (如蒙報導,若引用Yves Klein相關檔案照煩請您務必標註新聞稿內標示之版權)
Crédits : Yves Klein, Monochrome bleu sans titre, 1957 ©Succession Yves Klein c/o ADAGP, Pari

將香水化作雕塑藝術品

色彩的、香氣的藍,因嬌蘭與Yves Klein檔案館聯手而相遇,雙方聯名推出「L’HEURE BLEUE藍調時光-110周年Yves Klein藝術典藏版」香氛,全球限量30瓶,每瓶皆有專屬編號,且由工匠純手工製作而成,世上絕無僅有。

FotoJet (1)
嬌蘭推出「L’HEURE BLEUE藍調時光-110周年Yves Klein藝術典藏版」香氛

「L’HEURE BLEUE藍調時光」原先的「倒轉心形」瓶身,早在1912年就由Raymond Guerlain定下輪廓,渦捲形裝飾與中空瓶蓋設計的結合,成為其浪漫唯美的經典識別。

本次聯名,瓶身迎來全新詮釋,玻璃瓶身全披上克萊因藍,並由工匠採用與Yves Klein同樣的工藝手法,先以刷子塗抹上色,再噴塗數層顏料覆蓋玻璃表面,達到與其雕刻作品相同的霧光天鵝絨質感。不僅如此,瓶身沒有額外的香水標籤、品牌識別,只有單一色彩襯托瓶身線條,呼應Yves Klein最為講究的純粹美學。

FotoJet (4)
瓶身呈現深邃的霧面天鵝絨質感

FotoJet (5)
「L’HEURE BLEUE藍調時光」瓶身經典的倒轉心型也披上克萊因藍

嬌蘭「L’HEURE BLEUE藍調時光-110周年Yves Klein藝術典藏版」

1.5L/全球限量30件,附有編號(台灣目前未引進)

資料、圖片|嬌蘭 Guerlai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