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台北信義區的新興實驗性空間「The Seedin Lab」是間餐廳、也是座藝廊,每季結合主題菜單與裝置、聲音等多元形式的藝術,推出一場「可以吃的展覽」,從食材、器皿到藝術作品都由同一主題貫穿,試圖以人們最為熟悉的「飲食」為共通語言,展開對永續、人文、科技、藝術等看似遙遠卻重要的議題之探索,名為《我吃了一個展覽》的系列企劃持續連載中。
繼2022年6月開幕首發的「土壤」主題,第二檔展覽以「海洋」為題,攜手致力推廣海洋永續和食魚教育的海洋顧問愛爾文,透過11道料理呈現鯨落、近海生態、石油污染、海平面上升等自然或人為的海洋意象;搭載藝術家洪郁雯的裝置作品、吳燦政的沿海聲音採集,溫柔提醒海洋環境所面臨的挑戰,喚醒人們直面這片屬於無數生命的故鄉。
海洋正面臨的危機
台灣四面環海,自古以來與海洋擁有深刻的互動關係。大海雕琢了島嶼的獨特地貌、孕育了文明,也帶來豐富漁獲。但你我皆知,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竭:根據中研院研究報告,近30年來,台灣近海魚種銳減至四分之一,漁業與漁獲的大幅萎縮揭露了海洋污染、生態瀕臨崩解的危機;國際調查指出,台灣附近海域的健康狀況在全球220個地區中排名199,幾乎敬陪末座;更令人擔心的是,科學家預測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到了2050年,不只台灣,海裡將沒有魚。諸多來自專家的提醒,都點出海洋生態正面臨巨大危機。
我們該如何愛惜海洋?
近年全球餐飲潮流崇尚「從產地到餐桌」,強調食用當令在地的蔬果農產,減少碳足跡。不只陸地,海洋受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影響,魚獲量逐年減少且市場價格漸高,透露著海洋資源枯竭的警訊,但日常其實很難「感受」到這件事,除了偶一為之的淨灘、少用塑料,究竟還能做什麼去保護並愛惜海洋?
為探尋解答,The Seedin Lab聆聽海洋顧問愛爾文的切身經驗。家族世代與大海緊密連結的愛爾文,身為每天上市場進貨的餐廳主廚,尤能深刻感受海洋問題的嚴重性。他熟知在地人對海鮮的喜愛,要所有人不吃魚太不切實際,且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在兼顧飲食習慣、商業營運、漁業生態以及海洋永續下,他用創意思維將海鮮轉化為生動的海洋故事,透過「食魚教育」帶領大眾認識並懂得挑選魚種食材,期望從人們最容易親近之處——餐桌,開始做出改變。接下來,就來看The Seedin Lab如何將食育與海洋永續理念融入菜單之中!
以海的4大面向,拆解「海洋」菜單11道菜色亮點!
⭔ 食魚教育|3道
The Seedin Lab以食魚教育為核心理念,以多道料理向人們示範如何透過「挑選魚種」達到友善海洋的目的。第一道〈禁止過度捕撈〉正如其名,直面若過度捕撈的問題無法改善,未來我們將沒有野生魚種得以食用,因此選用台灣養殖的鱒魚入菜。
接續的小點以「永續魚種」鰹魚作為主食,另有以中卷製成麵條的有趣嘗試,之所以選擇中卷,是因其繁衍速度非常快,若以數量來說,是海洋生態中使用上相對安全的食材。
⭔ 珍視海洋資源|1道
對於海洋資源的珍視,也反映在以龍蝦為主體、〈資源浪費〉為名的料理中,The Seedin Lab不僅使用最美味的龍蝦肉,也利用蝦頭、蝦膏製作醬汁,藉由充分利用單一食材的每個部位,回擊〈資源浪費〉這道強烈的菜名,讓人謹記不浪費的重要。
⭔ 描繪美麗的海洋意象|2道
除了食育的傳遞,The Seedin Lab也藉菜式重現海洋的自然意象。其中,以〈鯨落〉為名的小點選用蝦貝類為主要食材,原來鯨魚死亡後會慢慢沉下海底,過程中會被其他海洋生物吸收成為養分,最終被蝦貝類或甲殼類分解,此自然現象被稱為「鯨落」,而這道料理正是要呈現「取之自然並回饋自然」的狀態。
另一道「Sorbet 水」表達更為直觀,透明雪酪綴以繽紛花草,象徵著海水覆蓋71%地球面積之廣,更有97%的水資源都在海洋之中,明示了海洋對地球及人類的重要性。
⭔ 重現「受傷」的海洋|3道
不僅描繪了自然的海洋,The Seedin Lab亦以3道菜式重現受傷的海洋。其中,魚料理〈石油污染〉以擺盤呈現,其特別搭配無暇白盤代表海洋的純淨,綠色金蓮葉醬汁則指涉石油,畫面看似詩意,卻蘊藏著海洋污染的訊息。
兩道為菜單收尾的甜點造型也各有所指:率先上桌的〈全球暖化〉以優格espuma示意融化的冰山、蛋白霜代表冰塊,小黃瓜與奇異果則如嫩芽般的新生命,彷彿搖搖欲墜;緊接其後的〈海平面上升〉則以鹹、甜風味交織,暗示著當海水淹沒土地,農地也將遭受鹽害,最後淋上的斑蘭葉醬則直觀呼應海平面上升的意象。
在城市遇見海:洪郁雯裝置藝術 X 吳燦政聲音創作
訪客不只將以味蕾遊歷海洋,更能藉由藝術家洪郁雯、吳燦政的裝置與聲音創作,在踏入The Seedin Lab大門的霎那,彷彿推開了任意門,走進喧囂城市中的寧靜海,通過五感體驗這場「可以吃的展覽」。
⭔ 洪郁雯:以回收物重現海洋,反思海的困境
擅長以有機雕塑探討當代消費文化議題的藝術家洪郁雯,這次不只帶來以回收塑膠袋創造如雲霧繚繞般詩意景象的代表作〈仿生Biomimicry〉,特別為The Seedin Lab創作的全新〈殘骸Debris〉系列作品亦同步展出。
對洪郁雯來說,大海是寬闊、寧靜、溫柔的,看似離日常生活十分遙遠,卻始終包圍也包容著我們。為了傳遞這份感受,他採用自幼向阿嬤學習的鉤針編織技巧創作〈殘骸Debris〉,將回收的塑料與衣物解構、再編織為絢爛、有機的自然姿態,細看似綻放的花朵,也似海中的美麗珊瑚。美麗之外,洪郁雯也透過色彩傳遞殘酷訊息,作品中的白色織料即象徵珊瑚因人為污染而逐漸白化、失去色彩,甚至死去。
另一件位於入口處、自天花墜下的裝置作品,以各種粗細、顏色的回收魚網拼接塑形而成,造型設計不規則,特意讓入門的客人必須繞道而行,這麼做是希望來者能透過肢體嘗試體會、進而思考海中生物的困境——當面對廢料、垃圾與污水,生存會面臨什麼樣的不便或威脅?有趣的是,雖漁網已經過處理,但仍殘留少許海味,為展覽現場增添嗅覺感受,令觀者彷彿親臨海邊或置身海中。
⭔ 吳燦政:採集沿海聲音,為城市帶來一片寧靜海域
現場不僅伴隨海生光影,也流淌著聲音藝術家吳燦政紀錄的海的聲音。近年來,吳燦政透過「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十年計畫,紀錄生活環境中人們習以為常的聲響,透過漫步或定止的方式,穿越在城市、鄉村或沿海之間,探索人為與自然環境的地域界線;同時,透過這些聲音紀錄資料,以及聲音組合變化過程中的符號,推敲出人們的生活環境現象,由此層疊出各地的聽覺文化性格。
本次與The Seedin Lab合作,吳燦政特別選取了「台灣聲音地圖」中沿海海域的聲音,融入餐點和裝置藝術,並相互形成對話。空間中迴盪的是聲音、也是海,而人們被擁抱其中,彷彿浮載於水岸,又倏忽潛游大海,在光與聲響蕩漾間體會海的美麗與哀愁,學習尊重,懂得珍惜。
The Seedin Lab
店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159號8樓
營業時間|週ㄧ至週日 12:00~14:30/18:00~22:00
本季海洋菜單|NT $2,680/人;菜單介紹請見此
預約方式|僅接受in line預約
資料、圖片|The Seedin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