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設計之父和建築大師Alvar Aalto曾說:「建築師的目標,便是在塵世中創造天堂。」我們蒐羅世界各地的經典案例,看看秉持不同設計信仰的大師們,是如何在日常家居場域,實踐自己對於天堂的想像。本文將帶來丹麥設計大師Finn Juhl、北歐設計之父Alvar Aalto、包浩斯校長Walter Gropius、普立茲克建築獎首位獲獎者Philip Johnson四位傳奇大師的私宅巡禮。
Finn Juhl |建築師與愛妻的森林宅邸
對於丹麥設計大師Finn Juhl而言,建築最重要的並非建物本身,而是讓空間中的質地與色彩甄至完美平衡。這一點,在他30歲時打造的私宅中,便可略窺一二。
Finn Juhl私宅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北部一座公園旁,毗鄰大片蓊鬱森林。在這高達500坪的寬敞空間中,他除了邀請景觀設計師Troels Erstad設計花園,房屋部分則以兩個彼此垂直的屋子構成,一邊作為客廳及書房,另外一邊則是廚房、餐廳、臥室和浴室,兩邊的中介點則是坐擁花園美景的門廊。每個空間功能明確,分隔上則採開放式設計原則,讓功能分割,視覺卻得以連貫。在色彩上,Finn Juhl將建築磚牆塗成灰白色,彷彿帶有啞光效果般,讓房屋成為深邃林地旁的溫柔光亮;室內天花牆則漆成淺黃色,當陽光灑落屋中,透過牆面便能反射出彷彿閃著暖光的帳篷棚頂。值得一提的是,在客廳一角中,他還放著為了自己和愛妻打造的詩人沙發(Poet Sofa),沙發後邊牆上更掛著妻子的美麗肖像。直至今日,屋裡的每個角落,仍讓人在腦海中勾勒起兩人溫馨的生活場景。
Alvar Aalto|設計之父的自然感私宅工作室
Alvar Aalto畢生操刀超過300棟建築,在他36歲那一年,與同為建築師兼設計師的妻子Aino Aalto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買下一塊土地,耗費兩年時光,打造屬於自己的家。這幢小屋既是私宅也是兩人的工作室,住家部分覆以細長深色木條,工作空間則砌以白色淺磚。而在木牆、磚牆之外,Alvar Aalto更以大面窗戶,讓陽光沿著窗外大樹的綠葉縫隙,輕柔灑落屋中。
從平屋頂到窗戶設計,都可以看到他早期受到北歐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影響的痕跡;然而,他在私宅大量採用木材、磚塊等天然建材,門外也以爬藤植物讓設計更顯柔和,暗示了日後充滿人文主義關懷(Humanist)的設計理想。另外,在室內空間分割上,他不以門板刻意隔出空間,而是用高低落差或幕簾,不著痕跡地為空間做出最溫柔的轉場,也讓私宅氛圍更顯溫暖優雅。
Walter Gropius|包浩斯校長的異鄉家園
西元1934年,在希特勒獨掌大權、納粹權勢滔天之際,包浩斯校長Walter Gropius在英國建築師Maxwell Fry幫助下逃離德國,在英國開啟三年短居,再和妻子Ise Gropius搬至美國麻薩諸塞州。正是在這裡,他於濕地和蘋果園環繞的小山丘上,為自己打造了異鄉的家園,也將包浩斯的建築理念,在異地作出完整具現。
Walter Gropius的建築哲學中,建築不只關乎房屋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立房屋與周遭環境的關聯。也因此,他特意在房屋周圍延伸出6公尺長的草坪和多年生植物園,而在建築結構上,除了延續包浩斯建築「白色方盒」外型,並使用玻璃磚、吸音膠泥、鍍鉻扶手等創新材料,也融入野石擋土牆等新英格蘭的田園建築元素,並大量使用木頭、磚塊、石頭等在地傳統建材。這也讓這棟房子不只是包浩斯建築精神的延續,更標誌了包浩斯校長輾轉他鄉的人生新篇。
Philip Johnson|沒有秘密的林中玻璃屋
對現代人來說,玻璃屋不是新概念;然而,說到真正入住玻璃屋的人,最知名的正是普立茲克建築獎首位獲獎者Philip Johnson。西元1948年時,Philip Johnson受到包浩斯末任校長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范斯沃斯宅(Farnsworth House)啟發,在美國康乃狄克州打造一座充滿現代主義簡潔風格的玻璃屋,這座建築外牆以落地玻璃和鐵灰鋼條打造,室內則採開放式設計安排空間。由於玻璃通透的特性,室內與戶外扶疏綠林彷彿連成一體。
在建築史上,這棟玻璃屋可說是建築師將玻璃、鋼構等工業材料運用於家居設計的早期範例,也影響了日後玻璃帷幕大樓的設計;而對於Philip Johnson而言,這棟玻璃屋更是他與伴侶David Whitney共居的生活空間,也是一代大師對於現代建築理念身體力行的嚴格實踐。
文|郭慧
攝影|Henrik Sørensen、Maija Holma 、Peter Aaron 、 Michael Biondo
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Ordrupgaard Museum、Historic New England、The Glass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