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起家傳菜,就不能不說到「阿舍」家的「嫁妝菜」文化。在台南阿舍家過年,絕對不只是圍爐而已,各式耗工費時又具吉祥意涵的嫁妝菜,經過多年的流傳成為經典,等著在這個時節裡被端上桌。其中動人的故事與意涵,有請美食作家黃婉玲娓娓細說。
嫁妝菜是台灣早期大戶人家的獨有習俗,母親出身的家族就有這個風俗。我的母親出身在清領與日治時期被譽為「南瀛第一世家」的台南柳營劉家,當年的新嫁娘,不僅有印象中的嫁妝,也從娘家帶來了總鋪師與婢女,一方面能夠藉由菜餚讓公婆了解新娘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自然就能夠掌握新娘的個性。另一方面,新娘也能藉由嫁妝菜的熟悉口味作伴,想起娘家的氛圍,在夫家不至於太孤單。
不過以往阿舍家族裡,人丁興旺,每一房的媳婦都會帶來數道的嫁妝菜,因此菜色是否能夠受到家族歡迎,無形中產生了一股競爭壓力。由此便可知能夠在家族裡流傳下來的菜餚,道道都是經典。而嫁妝菜不僅是新嫁娘在婚禮隔天見公婆時的第一桌佳餚,以及生活日常輪番上陣的菜色,在除夕夜的年夜飯桌上要端出哪幾道嫁妝菜,也成為了重頭戲。
綿延流長——阿舍家獨有的年夜飯
阿舍家的過年,和一般人家很不一樣,要從傍晚5點吃到夜晚10點。用餐時間之所以這麼長,是因為在除夕夜這一天,所有家族成員大大小小都要為長輩守歲,由此可想見年夜飯的菜色之多變。而也就在那段時間裡,豐富又澎湃的年夜飯彷彿成為讓家族成員品菜的趣味活動,每一道不僅要美味,更要有其各自的意涵,因此年夜飯要讓人吃得開心又難忘,可說是一門藝術。
早期阿舍家的年夜飯圍爐並不吃火鍋,而是在桌底下擺著小火爐,四方放著銅板,代表四方都有財。事實上,早年台灣的圍爐沒有吃火鍋的習慣,火鍋文化為外省籍遷台所帶來。因為台灣的冬季並不冷,因此湯水料理較少,過年圍爐時吃的是羹,藉由羹裡的勾芡代表綿延流長。從我小時候到現在,紅燒羹絕對是年夜飯的固定菜色,沒有紅燒羹就不成年菜了!多數人經常誤以為紅燒羹裡的重點是魚翅,其實不然,紅燒羹的精華在於「爆皮」(即經過油炸處理的豬皮)。增添特殊口感的爆皮,要價不斐,且下鍋的時機點難抓,多一分則太軟,少一分則太硬,爆皮會吸附帶有婉約的酸、柔和的甜的羹湯,滋味Q彈可口,是早年考驗總鋪師功力的一道菜。
失序與享受之間的豪氣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規矩禮俗皆多的阿舍家,過年時節可說是失序、墮落的。俗語說「初一早、初二早」,在阿舍家裡,初一、初二大家總是睡到自然醒,也沒有固定的用餐時間,一但肚子餓了就掀開蒸籠找食物玩著吃。而蒸籠裡的食物則來自於除夕夜年夜飯剩下的冷盤。因為阿舍家的總管、長工與傭人在打理完年夜飯後,便會返鄉過年放假去,直至初三才上工。在沒有人服侍、整理的情況下,阿舍家也不開伙,所以除夕夜準備的豐富冷盤成為重點中的重點。
冷盤中包含了眾多的炸物,包含炸糯米丸子、炸肉丸子,以及啃起來超有味的炸排骨等等。炸物越多代表今年越旺,原因出自於古時候油脂取得不易,今年豬隻殺得多,所以油脂就多,拿來炸鍋表示越炸越旺,不僅有個好彩頭,也成為過年期間裹腹的美食佳餚。全家大小拿起一層層的竹籠,一邊挑選著喜愛的炸物,好似開驚喜箱一般,是掀蒸籠時的快樂感受,至今還令我懷念。除了炸物,冷盤可不僅如此,烏魚子也是每年必備的食材,且一定挑選肥美的野生烏魚子。烏魚子之於嘴叼的家族成員來說,等同於零嘴的角色,需至少準備3天份,品質卻呼嚨不了大家。若是當年的烏魚子有剩的話,就必須檢討了。烏魚子之外,也有滷個7天的燻豬肝、藥膳香腸、人蔘香腸、切片紅糟肉、肉圓仔、芋頭籤、藥料蒸皮蛋、醬鴨翠絲拌菜等,吃都吃不完,也呼應了以往阿舍家「可以剩,但不能不夠吃」的豪氣。
現代版的阿舍家主題年菜
就算現在時代不同了,阿舍家也早已開枝散葉,難回往日時光,我還是依循著以往的慣例,以今年度的心情寫照作為主題,反映在年菜之上,精心安排全家人一起品菜,並設計許多餘興節目及遊戲,好讓長達5小時的年夜飯時光更加有趣,全家人也總玩得不亦樂乎。
年夜飯由家中的女主人張羅,菜色、主題及娛樂戲碼不到最除夕夜當晚不會揭曉。今年度是我人生中少見的烏煙瘴氣,許多無妄之災造成自己心裡有些不舒坦,總覺得被約束了,所以今年的除夕夜年夜飯我要「狂」!年夜飯除了紅燒羹、澎湃冷盤作為固定班底,我還會端上經典的嫁妝菜「鳳眼」以及「吐司蝦」。「鳳眼」是外曾祖母的嫁妝菜流傳至今,當年也博得滿堂彩。以絞肉、荸薺、珠蔥、魚漿等材料調成八寶漿,壓成肉餅塞進刺瓜仔(大黃瓜)中,上頭放著鹹鴨蛋黃,周圍擺上創意修剪過的香菇,如同眼睛的外框與睫毛,放入蒸籠裡蒸個半小時,掀蓋時看見一顆顆擁著不同表情的大眼睛,外型相當討喜,有著「博君一笑」的意味。而鳳眼之所以能留傳下來,不只是視覺因素,更是因為刺瓜仔帶來的清淨口味與清甜湯汁。珍貴的湯汁只有家中輩份最高的人才能享用,孩子雖然無法分一杯羹,能享受餡肉卻也已夠滿足。
另一道「吐司蝦」則是源自於我兒時的記憶,如今也成為年夜飯的常駐菜餚。記得某一次過年,父親出國不在家,母親便提出「懶散」的主題,不僅比賽隔天誰能睡到最晚,初一、初二也放任孩子們穿著睡衣在家中到處跑。通常出身阿舍家的女人廚藝都不好,孩子年夜飯的菜色吃膩了,母親便費盡千辛萬苦煎了「吐司蝦」,整瓶的番茄醬也在那天隨我們加,吃起來不燥、不澀,甚至還意猶未盡呢!那是人生難得的肆無忌憚,所以吐司蝦總是帶給我瘋狂的感受,記憶中若是沒有吐司蝦,就不叫過年了!
以台菜飲食傳承古禮
嫁妝菜有大有小,幾乎等同於我家的家常菜。我很享受構思除夕夜年夜飯與當晚節目的過程,不僅能夠趣味地製作、品嚐阿舍家的眾多嫁妝菜,也藉此傳承古禮的藝術,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從小在阿舍家的儀禮下長大,有眾多的紀律要遵守,人生不得放肆,唯有在飲食上能得到放肆與狂妄的感受,這也是我們只在飲食上大作文章的原因。
每年從9月開始就進入過年的籌備期,因為整年度的生活感觸已大致上抵定,可以觸發今年的主題靈感,我已經四處至食材店家、餐廳、花店斡旋張羅,要把除夕夜的年夜飯玩得比過往每一年都精彩!年,早已經開始了呢!
黃婉玲
土生土長的台南人,熱愛所有古老的事物,期待能將這些彼時的美好,透過各種形式,持續傳承下去。寫過幾本書,講曾經的台灣、過去的飲食文化、家族的美味記憶,持續堅持與努力重現台菜的美好滋味。著有《總鋪師辦桌》、《老台菜》、《一碗肉臊飯》、《台菜本味》。創有「黃婉玲烹飪教室」。
採訪整理|Diane Tang
圖片提供|黃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