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是溫暖巢穴或令人迷失的漩渦?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以藝術呈現當代網路族群群像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

由古至今,「人」一直是藝術領域中不退流行的主題與描繪對象,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透過自身擅長的媒材,轉譯了時下的人物群像;同一時期、不同創作者的作品雖主角各自有別,擺在一起看卻仍能窺見相應之處,並能從中逐步梳理時代脈絡。藝術彷彿是捕捉每一世代社會群貌的照相機。

Profile Picture-04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展覽現場

在社群媒體興盛的今日,人們在網路社群「表現自我」的方式常是藝術家的創作主題,比如美國藝術家Rine Boyer與阿根廷藝術家Ramiro Smith Estrada,雖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卻共同經歷數位社群興起的大時代,他們分別以柔軟、復古並挾帶細膩觀察的文藝風格,與強烈、華麗又帶點街頭感的憤青美學,不約而同地探索著時下網路族群自我認知的議題——我是誰?而我們又如何看待彼此?兩人創作風格、觀察角度截然不同的作品,在台北藝廊Bluerider ART的牽引之下共同在《社群圖鑑》雙人展中亮相,即日起至2023年2月19日展出。

Profile Picture-02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即日起至2023年2月19日展出

Rine Boyer|以溫煦色彩細膩描繪人物特質、捕捉人際之間的微妙互動

長駐於美國芝加哥的Rine Boyer,常以身邊的親朋好友為描繪對象,透過細膩的觀察捕捉每個人的獨特性格,並將之轉譯到以單色調油畫為基底的作品中,巧妙利用個性化的符號圖騰、色彩、特定物件等元素呼應,在佈滿和煦油彩的畫布上,彰顯主角強烈的個人特質。除了對單一人物的描繪,Rine也喜歡透過作品呈現人際之間的互動、捕捉互動之間流露的微妙情感,搭配上啞色烘托出的溫柔、復古氛圍,以及內斂藏於背景中、猶如懷舊壁紙的圖騰紋理,形塑出令觀者會心一笑、讓人想一看再看的舒適視覺感。

Profile Picture-03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Rine Boyer展區

《Hipster Culture》:紀錄芝加哥文藝青年群像

身為藝術家,Rine身邊自然少不了同為藝術工作者的友人,早期他以《Hipster Culture》系列畫作再現芝加哥的「文藝青年」群像,畫中以人為主角,輔以卡匣式磁帶、打字機、澆水盆⋯⋯等圖像,透過肖像呈現人物的穿著、肢體語言、使用物件等,令觀者想像其生活風格——有人是熱愛老物、鍾情復古的老靈魂;有人崇尚有機、返璞歸真,選擇定居於郊區,擁有屬於自己的都市菜園——畫中的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興趣,卻也共同享有對藝文的熱愛,而Rine則透過畫作進一步將個人連結到一種對於特定社群或者文化的團體描述,廣泛地闡述了現代城市中屬於文青的次文化。

FotoJet
Rine Boyer〈Brooke〉/Rine Boyer〈Kerem〉

《Ins》:以IG貼文為創作靈感,於現實世界再現網路內容

在《社群圖鑑》雙人展現場,Rine帶來全新系列作品《Ins》,顧名思義其創作靈感源自Instagram,藝術家以芝加哥藝術圈友人們的IG貼文為藍本,並特別選用呼應貼文比例的方形畫布,透過繪畫形式再現原本僅存在於網路上的內容。在《Ins》系列中,有姿態霸氣、神情自信的藝廊經營者InJung;有性格低調的收藏家Abraham和活躍於視覺戲劇領域、對動植物展現深切關懷的Jamie;也有個性熱情、幽默,總是朋友們的開心果的Cesar⋯⋯,他們雖身在同一社群,卻因不同身份而展露出不同的氣場與氣質,而Rine的細膩觀察與轉譯更是讓作品充滿趣味性。

FotoJet (6)
Rine Boyer〈InJung Oh〉/Rine Boyer〈jaimefosterart and abrahamseven〉

FotoJet (7)
Rine Boyer〈kimlaatwood〉/Rine Boyer〈Cesar Conde〉

透過《Ins》,Rine將網路內容拉到現實世界。隨著社群媒體越趨發達,衍生出許多人際之間的猜忌與顧慮,你是否曾認為社群上的美好都是假象,或是他人精心包裝下的產物?曾對互相標記、發限時才算有見面的新時代慣俗感到厭倦?對社群媒體提出反思的作品不在少數,但Rine卻溫柔地提醒了我們,那些存在社群的影像和照片,都源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經歷與交流,本質上充滿人情與溫度,引領觀者重新憶起網路社群最初的想望,難道不是要拉近人跟人之間的距離?

Profile Picture-21
《Ins》系列畫作的背景皆為該篇貼文的程式碼,由Rine以壓克力顏料手繪呈現

Ramiro Smith Estrada|以充滿反叛感「憤青美學」反思時代氛圍

來自阿根廷的Ramiro Smith Estrada,同樣對當代的社群媒體現象有細膩的觀察,但有別於Rine的柔軟和溫煦,他擅長運用鮮豔色彩、清晰的輪廓線跳,探討網路社群的社會、政治和身份議題,並以一種華麗且強烈的「憤青美學」呈現。畫中那帶有街頭風格的圖樣、刺青般的圖騰、如時尚雜誌和電影海報的構圖手法,都是Estrada創作風格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的線索,也是他對時代氛圍的反諷。

FotoJet (8)
Ramiro Smith Estrada〈It´s just Jenna〉/Ramiro Smith Estrada〈Relics and Ruins〉

出生於80年代的Estrada,成長於社群網路興起的世代,他認為社交媒體不僅重塑了人類對於文化的思考方式,某種程度也成為企業行使策略的平台——利用拍照並標記地理位置的圖像,遊擊式的廣告轉化成金錢——不論是品牌或個人,皆尋求無時不在的關注與成名的渴望,好像都在大量資訊流竄的社交日常中,主動或被動地編織著一個「我是誰?」的幻夢。

Profile Picture-17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Ramiro Smith Estrada展區

因此,他以繪畫展現「世俗性」以及在文化社交壓力下的衝突,本次在《社群圖鑑》展覽中展出的作品,皆以社群媒體為題,利用挑釁與諷刺方式呈現時下注重「表像」的審美現象,對當代習以為常的網路社群生活拋出問號及對談。

Profile Picture-19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Ramiro Smith Estrada展區

比如在〈Relics and Ruins〉、〈Young and Getting it〉及〈It's just Jenna〉三件作品中,人物的身體與臉龐幾乎只剩輪廓,如壁紙般的花卉圖案佔據大半身形,軀體、臉孔逐漸被物質取代,好似物件已然成為主角,而人僅是作品中的裝飾元素。對此,Bluerider ART在觀展動線上做了個很有趣的安排——剛走入藝廊門口,左手邊第一幅作品就是Estrada的〈Live, Life, Loathe〉,其乍看如綴以文字的抽象畫;看完全展、補足創作脈絡後,在離開前不妨再多看它一眼,也許你會有全然不同的視野,至於實際上會新看見些什麼,這邊就先不爆雷了。

Profile Picture-26
Bluerider ART《社群圖鑑》:Ramiro Smith Estrada展區

Profile Picture-20
Ramiro Smith Estrada〈Live, Life, Loathe〉

Estrada的創作,傳達了網路社群這種藉由重塑自我對外表現的管道,或許就是當下年輕世代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如何被看待,似乎是存在的理由,而你我好像都無能反抗地需要這些「酷東⻄」。

《社群圖鑑》Ramiro Smith Estrada X  Rine Boyer 雙人展 

展期|2022年12月24日~2023年2月19日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9:00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

資料、圖片|Bluerider AR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