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藝」,是一種結合生活、實用與技藝,存在於大眾日常的美學。是歷史、藝術與生活的智慧結晶,世界各地有許多手工藝日用品在我們的日常中發光發熱。從廚房使用的鍋碗瓢盆、作為擺設欣賞的陶器和木雕,到衣物布料上的編織與染色等等細節,生活中處處可見民藝的影子。接著就跟著我們一起欣賞中南美洲、非洲、亞洲的歷史民藝品,細探世界民藝品的見證民俗與工藝的生命力吧。
凳子——多功能的生活幫手
塞努福族(Senufo)主要居住在西非象牙海岸北部、馬利東南部、布吉納法索西部,非洲民族大多在屋外地板上工作,凳子高度自然也比西式餐桌椅來得低,他們每天做雜務時,例如煮飯、縫紉、擠牛奶等等,都會用到這種凳子。
上圖便是他們平日使用的凳子。這張凳子別名洗衣板,塞努福族婦女會將它上下顛倒,把要清洗的衣物塞進椅腳中間,再將這沉甸甸的凳子頂在頭上,走到河邊,把凳子擺在河畔淺灘上,在椅面上摔打衣服來清洗,凳子之所以那麼重,正是為了避免被河水沖走。這類凳子皆由厚重的大木頭刨製而成,非常堅固,最經典的造型是椅面帶有弧度,四角圓潤,由4根粗壯的圓錐椅腳支撐,不過部族的數量龐大,分布範圍廣泛,凳子造型也依地區而異。
圖中的凳子尺寸偏大,另外也有椅腳較短,或者像公園椅一樣狹長的版本,變化相當豐富。望著這張塞努福族生活起居都離不開的凳子,婦女們閒話家常、和樂融融洗衣服的模樣彷彿歷歷在目。
陶器與磁磚——色彩獨特、兼具美感與實用功能
下圖的碗盤樣式出自波斯2500年歷史中最為昌盛的薩非王朝(Safavid dynasty)。這種獨特的色彩稱為波斯藍或青釉,使用此釉藥的陶器於12世紀左右問世,而圖中的碗盤產自1970年代,但釉藥的色澤卻與古代差不多,可見當時的材料和燒製方法與數百年前相去不遠。
鹽辛壺——醃製家家戶戶的獨特口味
這是一款甕器,又稱為「會呼吸的器皿」,表面有細小的氣孔,透氣性佳,能促進食材發酵,最適合存放發酵食品。陶壺的水分滲到表面蒸發後會吸收汽化熱,使壺中溫度降低,因此鹽辛壺都是陶壺。
自古以來,韓國家庭便會用各種壺醃漬泡菜、味噌、醬油等食品,鹽辛(젓갈)也是其中一項。韓國鹽辛可分為配飯的小菜,以及醃製泡菜、烹飪時必備的佐料。前者的材料有魷魚、章魚、螃蟹、牡蠣、鱈魚內臟、蛤蜊等,後者則是蝦仁、鯷魚、黃花魚、白帶魚,熟成期較長。20世紀時,韓國家家戶戶都會醃漬鹽辛,正所謂「吃鹽辛可以嘗出每一家的口味」。不過到了1980年代後,都市人傾向購買市售品,這些陶器的使用者也減少了。
本文選自La Vie叢書《世界民藝之旅:看見手作工藝的風土與文化之美》,收錄1970至90年代頻繁造訪國外時,自各國蒐集的大量民藝作品。這些民藝品大多來自當年的發展中國家,當時許多地區還是極度封閉的狀態,正因如此,當地特有的民族性才會格外強烈,並讓許多延續百年的傳統民藝得以流傳。本書涵蓋陶器、木雕、玻璃、織品、手染等320件傳統民藝品,這些無數令人著迷的生活器物,細探世界民藝品的精美細節、見證民俗與工藝的生命力,歷經時代演變,它們仍在述說著世界風土的美感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