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導演程偉豪!心理懸疑反轉、科學化盲測打造動作喜劇

專訪《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導演程偉豪!心理懸疑反轉、科學化盲測打造動作喜劇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集結許光漢、林柏宏、王淨等卡司,敘述一位恐同怕鬼的鋼鐵直男刑警,在路上意外撿到紅包,被迫冥婚把同志鬼娶進門。主創團隊中,最違和的就屬導演程偉豪,這位以恐怖類型著稱的導演,為什麼轉向了喜劇?

程偉豪的電影總在反套路,當你以為已看破劇情走向時,就是掉入他設下的預期陷阱。現實中的他似乎也走這個路線,2015年起以《紅衣小女孩》系列、《目擊者》、《緝魂》,在恐怖、驚悚類型占有地位後,他先跨足影集《池塘怪談》小試黑色幽默,2023年再帶來動作喜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下簡稱《關於我和鬼》),荒謬情節搭上喜劇節奏,自己反轉「程偉豪電影」的既定印象。

許光漢飾演的「鋼鐵直男」明翰(右),被迫和林柏宏飾演的「文青同志鬼」毛毛冥婚。程偉豪認為必須掌握這兩個族群的語境,笑點才能從表演和對話中產生。
許光漢飾演的「鋼鐵直男」明翰(右),被迫和林柏宏飾演的「文青同志鬼」毛毛冥婚。程偉豪認為必須掌握這兩個族群的語境,笑點才能從表演和對話中產生。

要說這部片是「最不程偉豪」的電影,當然說得通;但要說這部片「其實是最程偉豪」的電影,也不是沒有道理,全看你對他的認識是從長片還是短片開始。他在研究所時期拍的短片《搞什麼鬼》、《狙擊手》,以及2015年拿下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保全員之死》,3部皆是諷刺喜劇。他也沒想到接下來會收到執導《紅衣小女孩》的邀約,還一路往懸疑驚悚裡頭鑽。直到《緝魂》創作階段時父親罹癌過世,而故事主角亦是癌末檢察官,高度和生命重疊的拍片經驗真的太苦,「我開始回想以前在短片時期,都有諧仿(parody)、嘲諷、幽默的口吻,覺得另外一個面向的程偉豪,在長片階段可以開始出現了。也有點想回頭找初心,拍短片比較沒有包袱的時候,創作是有趣的,那些作法是不是可以找回來?」像是《搞什麼鬼》以拍鬼片嘲諷鬼片套路,其中他自己設計、最喜歡的「翻鏡子」梗,就出現在《關於我和鬼》。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是程偉豪排過最多戲的電影,很多看似即興的表演,也都是在排練階段就即興創作出來的。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是程偉豪排過最多戲的電影,很多看似即興的表演,也都是在排練階段就即興創作出來的。

想為台灣電影帶來新的觀影體驗

採訪時和程偉豪說起:「這是你最亮的電影。」過去總被反應畫面太黑的他也大笑,直說完全不否認。但在喜劇裡混合靈異、同志、犯罪、家庭、職場性別等題材,又加入武打、槍戰、飛車等,依舊是他標誌性的混合題材和特效場景。他笑說,「我每部電影都會有撞車,從《目擊者》的車禍戲開始,連《紅衣小女孩2》開場都有一場很小的撞車戲。美術團隊到後來都說:怎麼又要撞車!」每場車拍也都跟著程偉豪成長,他先於《緝魂》嘗試科技輔助拍攝,利用布幕投影道路,演員在攝影棚就可以完成車拍;接下來《池塘怪談》進一步自己製作道路投影素材,尋找台灣常見的地貌和街景做3D建模,拍攝需要哪些角度、日夜、晴雨都能配合。

「《關於我和鬼》的飛車對我來說是小升級。」他說,車拍除了在棚內處理對話、資訊類的「文戲」,這次加入動作戲,只要分鏡分得好,演員在車內做出反應,再結合純CG(Computer Graphics,電腦合成影像)的飛車、甩尾、碰撞,就能做出飛車動作場景。「我一直很希望讓台灣電影有不一樣的視覺,接下來車拍還會繼續優化,例如在車上打鬥的戲,或者進階到LED棚,甚至用做道路素材的軟體製作出車外觀的畫面,就不用搞封路。」他也於2022年初正式成立自己的特效團隊,《關於我和鬼》就以不超過8人的小規模,製作全片400多顆特效鏡頭。

程偉豪很喜歡看社會新聞,發現「警花」是台灣上綱容貌、性別的特殊現象,很好奇警花本人是否有另一種生命樣態,因而塑造出王淨(左)飾演的警花子晴。
程偉豪很喜歡看社會新聞,發現「警花」是台灣上綱容貌、性別的特殊現象,很好奇警花本人是否有另一種生命樣態,因而塑造出王淨(左)飾演的警花子晴。

其實不僅撞車,他的電影還有多階段反轉的標誌特色。他認為,反轉是觀影很基本的娛樂來源,現今每個人觀影量都非常大,一次性反轉對多數人已無法滿足,於是從《目擊者》開始嘗試多段反轉。「我一直覺得不管是哪種電影類型,都應該是一種心理懸疑戲,讓觀眾帶著某種鉤子想一探究竟。」因此即便《關於我和鬼》是喜劇,也在內鬼、人物情感等埋入反轉。

不過他說,「我也在反省自己,這是不是下意識的一種偏執?」加上近10年反轉手法越來越常見,一直在思考是要回歸簡樸,還是往更複雜裡鑽。和他聊到一樣操作反轉的朴贊郁《分手的決心》,「那部對我很有啟發,因為自己也操作犯罪懸疑,他的作品不管是劇情敘事或設定,都已經進化、推陳出新,形成很新的觀影體驗,以電影來說很不容易。每部電影我都想做這件事,從驚悚片、犯罪片到動作喜劇,但只是在產業上早一點點做,是不是真的做到那個新意,或是新的觀影體驗,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

馬念先飾演分局小隊長,是犯罪、內鬼線的重要角色。
馬念先飾演分局小隊長,是犯罪、內鬼線的重要角色。

從影以來最扎實的盲測

創作雖是從個人主觀出發,但程偉豪的眼裡一直都有觀眾。每部電影定剪前都一定會做盲測,《關於我和鬼》更是從影以來最扎實,針對定剪就有3場、100多人,行銷則是北中南各2場、600多人。「創作者很容易有盲點,等到上映後看到評論或心得,我覺得已經來不及。再加上去了解國外的電影作法,他們都已經在做盲測。商業市場不敢說全面性成功,但一定可以打到大致基數,我認為盲測是關鍵。」他說,盲測很重要的任務是debug(除錯),當有觀眾提問:「為什麼某個角色要做某件事?」他就知道這條線設定失敗,得釐清觀眾是從哪個環節開始迷失。他提到在《紅衣小女孩2》盲測,甚至發生電影播到中段時觀眾提問:「請問她是叫林美華嗎?」由高慧君飾演的林美華是電影要角,團隊卻沒發現角色名直到中段才第一次出現。

炎亞綸(左)客串演出牽動劇情的重要角色。
炎亞綸(左)客串演出牽動劇情的重要角色。

他說,前幾部片的盲測難免是同事帶親朋好友來看片、給意見,但這次受測者全由金盞花大影業陌生開發,用科學化方式進行。定剪盲測除了找來電影TA(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還特意找「反TA」,確認他們是否真的不買單。因為《關於我和鬼》涉及到同志、性別等時下敏感議題,必須確認他們塑造的鋼鐵臭直男、蠢直男主角明翰,他的臭跟蠢是否造成反感?中間設計的橋段,讓明翰開始理解他人,觀眾有沒有接收到?甚至連明翰說話的方式,最終剪掉了一句半的「死gay」,就讓角色討喜度暴增。「不敢說百分之百讓所有人買單,但至少我們比較有底氣、自信知道,可以讓多數人用比較舒服的角度去看這部片。」

而行銷盲測就完全針對TA,團隊從6,000多個報名IG帳號,一一點進去看他們的生活樣態,篩選出600多位受測對象。除了透過問卷、訪問了解觀影想法,還安插工作人員進影廳聽笑點。這些都影響到最終行銷的策略和定調,例如預告剪入王淨嗆許光漢「跟你在一起3年從來沒到過」、特別演出的劉冠廷在街上唱〈舞孃〉等,都是問卷前幾名的笑點。

特別演出的劉冠廷,在片中看見許光漢裸奔跳鋼管舞時的震驚表情。
特別演出的劉冠廷,在片中看見許光漢裸奔跳鋼管舞時的震驚表情。

現階段要把面向觀眾做到位

「盲測對創作者的幫助很大,但有個比較大的前提,你真的是很商業向的導演。」程偉豪總開玩笑稱自己是過度面向觀眾的導演,但這對創作來說是好事嗎?「不知道欸,我應該也會慢慢轉型。」因為太喜歡電影,他在研究所真的跑去讀電影,求學期間一天至少看一部片,跑二輪戲院、葷素不拘,台灣新電影浪潮其實在身上留下很深的記憶。而當他要拍自己的電影時,很清楚現階段就是要和大眾溝通,「許多大師早期的作品都是面向觀眾,有很多敘事層面,我不知道未來能不能成為另外一塊的他們,但至少在前期,我先往面向觀眾的地方去。特立獨行背對觀眾也不是不行,但不是現階段。也許哪一天再訪問,你會發現這傢伙怎麼又換另一種面向?也是有可能。」

蔡振南飾演黑道老大,在片中有不同以往形象的演出。
蔡振南飾演黑道老大,在片中有不同以往形象的演出。

至今他最喜歡的個人創作仍是《保全員之死》,「完全丟掉戲劇邏輯應該有的框架和包袱,而且是再接近生活不過的題材,以創作來講非常過癮。」他說,這部短片定調要做「偽紀錄片」(mockumentary),而不是「紀錄片式劇情片」(documentary drama),為了騙到觀眾以為在看紀錄片,決定用「審醜觀」來做所有東西,瑕疵不僅可以被接受,還要特意剪進去,例如攝影光圈從室內到室外需要調整,那個過程都刻意保留,「我相信在商業市場不一定能獲得成績,可是我相信對很多人的共感,或趣味性是很足的。」這位總是面向觀眾的導演,或許到了現在,需要的是直面自己的那份無畏。

程偉豪重回早期的喜劇路數,也想找回創作初心。
程偉豪重回早期的喜劇路數,也想找回創作初心。

程偉豪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研究所畢業。2015年以短片《保全員之死》獲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同年首部長片《紅衣小女孩》獲金馬獎4項提名、刷新恐怖電影10年來在台灣的票房紀錄。之後的電影作品《目擊者》、《紅衣小女孩2》、《緝魂》皆獲金馬獎多項入圍。2022年首次執導迷你影集《池塘怪談》,入圍金鐘獎6項獎項。也曾以蔡依林〈紅衣女孩〉入圍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金盞花大影業

更多精彩人物專訪請見La Vie 2023/2月號《世界起點的工藝》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熱播13年的國民美食神劇《孤獨的美食家》,推出集大成輝煌之作《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並將在3月14日於台灣上映。

開播至今已達13年的《孤獨的美食家》,最早是由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於199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從2012年拍攝成電視劇以來,已經累積11季劇集、12集特別篇,可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美食劇集。而這部紅遍海內外的美食神劇,如今終於以《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跟觀眾在大銀幕見面。

國民美食神劇首度電影化

本作透過往返於各個城市的進口雜貨商人「井之頭五郎」,每當辛勤工作之後,總會在內心吶喊「肚子餓了!」然後趕緊找到一間偶然路過的餐廳用餐,並沉浸在努力工作後,享用美食的幸福時光當中。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的是,本作雖然沒有衝突萬分的戲劇化轉折,主要專注在刻劃五郎於各個餐廳品嚐美味佳餚的過程,然而他西裝筆挺、手拎公事包,透過豐富內心戲、對美食的強烈直覺、大膽的飲食風格,在不受任何人打擾、自由享受美食的情況下吃遍大街小巷,也無比療癒觀眾的身心靈,更對角色產生共鳴而沉迷其中,因此蔚為熱議話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適逢播出本劇的東京電視台開台60週年之際,製作團隊順勢推出這部最新電影版作品,不論製作規模與敘事風格,都將與戲劇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部主角「吃爆全世界」的美味之旅,足跡將遍佈法國巴黎、長崎五島群島、南韓巨濟島和東京。而且相較於戲劇版,電影版的敘事將充滿高度戲劇性,並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幽默與台詞來提升喜劇效果。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而本片也因為松重豐的號召,齊聚豪華演出陣容,包括內田有紀、磯村勇斗、村田雄浩、鹽見三省、杏、小田切讓、遠藤憲一,以及曾演出《梨泰院Class》的韓星劉宰明特別加盟。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

值得一提的是,松重豐這回更一肩扛起《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導演、編劇、主演工作,尤其他在這13年來,自始至終支撐著本作,深深了解作品的世界觀,成為他出道40餘年首度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回憶這次將作品「放大」成電影版的過程:「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拍攝電視劇第十季的2022年夏天。當時,長期參與系列作的製片人和工作人員因調動或轉職,讓人擔心沒人能綜觀全局並指引未來的方向。這讓我想到,既然正值十週年,為了測試這部作品是否還能繼續、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我決定展開動搖根基的挑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選擇『電影化』這個方式,雖然並不確定本作的內容是否適合改編成電影,但希望能藉此進行一次重構。」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獲金獎名導奉俊昊啟發

尤其松重豐是本作唯一的常駐主演,這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我開始思考誰適合當導演。」而他最一開始,就是想找《寄生上流》奧斯卡金獎名導奉俊昊執導,他對此表示:「考慮到本作不僅在日本、在東亞地區、尤其是韓國都頗受歡迎。我也曾在多次赴韓取景時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於是我便想到了奉俊昊導演。恰巧,我和他之前在《東京狂想曲》中的〈搖晃的東京〉短篇合作過,覺得如果他能將這部作品『烹調』成電影,會非常有趣。」

松重豐甚至還親自寫信給奉俊昊提出邀約,只可惜對方回覆時間因素無法配合,但這也開啟他不同的思考:「我和事務所社長談起這件事,隨口說了一句:『要不乾脆我來當導演?』這就是最一開始的狀況。」他並補充:「之後,我並沒有太在意自己說話的分量,就順勢寫下了一份劇情大綱,拿給正在拍攝第十季的工作人員看,跟他們說:『我打算以這份大綱來拍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我打算自己當導演。』結果他們回答:『我覺得不錯,一起做吧。』」而這也成就出本片最一開始的面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從事進口雜貨銷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演),是個喜歡在工作之餘到處品嚐美饌的老饕。只要肚子一餓,就會秉持「吃飯皇帝大」的信念,拋下一切直奔周遭的餐廳食堂大快朵頤。他最愛享受用餐時不被人打擾,細細品嚐料理的美好時光,更愛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美食滋味。這回,他接到前女友的女兒——千秋(杏飾演)的委託,前往法國拜訪千秋的祖父一郎(鹽見三省飾演),並要幫助一郎找出童年時曾喝過的湯頭食譜。儘管線索相當稀少,五郎依舊踏上尋找「究極湯頭」的旅程,足跡遍及法國、南韓、長崎和東京。不過在這趟旅程當中,他卻意外捲入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當中⋯⋯。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料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的經典鉅作《風之谷》,將在3月6日首登全台大銀幕!片商也宣布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紀念票卡樣式有「娜烏西卡飛行員」及「究極的王蟲」兩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極具收藏價值,已於Pinkoi限量開賣。

《風之谷》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名列「影史百大動畫」的吉卜力神作《風之谷》,更是「吉卜力三巨頭」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這三位日本動畫界巨擘「夢幻聯動」的合作起點。當初鈴木敏夫任職動漫雜誌《Animage》副總編輯,因採訪工作結識宮﨑駿、高畑勳,先是促成《風之谷》原作漫畫在雜誌上連載並大獲好評,又說服高畑勳擔任該片監製,讓宮﨑駿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風之谷》動畫,電影上映後獨特的「腐海」設定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環保哲學,獲得極高人氣及評價,使得吉卜力工作室在隔年1985年成立,陸續誕生同樣膾炙人口的《天空之城》、《龍貓》、《神隱少女》等吉卜力經典之作。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久石讓首度操刀宮﨑駿動畫配樂

宮﨑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配樂向來由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操刀,而40年前慧眼識英雄的就是《風之谷》監製高畑勳,他起用當時還沒沒無聞、年僅30歲出頭的久石讓,兩人邊討論邊製作音樂,最終譜出適合這部磅礡作品的熾熱曲風,特別的是,原聲帶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啦啦啦」童聲,是由久石讓年僅4歲的愛女藤澤麻衣獻唱的〈娜烏西卡安魂曲〉,搭配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引發不少觀眾共鳴感動落淚,蔚為經典。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典藏預售電影套票限量開賣

而這部吉卜力經典動畫鉅作《風之谷》,即將在3月6日首度全台盛大上映,片商甲上娛樂和Pinkoi也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內含2張電影交換券和2張限量復古紀念書卡「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售價760元,已在Pinkoi獨家開賣,2月17日前購買套票再加贈「腐海植物的實驗室」限量早鳥書卡1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