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集結許光漢、林柏宏、王淨等卡司,敘述一位恐同怕鬼的鋼鐵直男刑警,在路上意外撿到紅包,被迫冥婚把同志鬼娶進門。主創團隊中,最違和的就屬導演程偉豪,這位以恐怖類型著稱的導演,為什麼轉向了喜劇?
程偉豪的電影總在反套路,當你以為已看破劇情走向時,就是掉入他設下的預期陷阱。現實中的他似乎也走這個路線,2015年起以《紅衣小女孩》系列、《目擊者》、《緝魂》,在恐怖、驚悚類型占有地位後,他先跨足影集《池塘怪談》小試黑色幽默,2023年再帶來動作喜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下簡稱《關於我和鬼》),荒謬情節搭上喜劇節奏,自己反轉「程偉豪電影」的既定印象。
要說這部片是「最不程偉豪」的電影,當然說得通;但要說這部片「其實是最程偉豪」的電影,也不是沒有道理,全看你對他的認識是從長片還是短片開始。他在研究所時期拍的短片《搞什麼鬼》、《狙擊手》,以及2015年拿下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保全員之死》,3部皆是諷刺喜劇。他也沒想到接下來會收到執導《紅衣小女孩》的邀約,還一路往懸疑驚悚裡頭鑽。直到《緝魂》創作階段時父親罹癌過世,而故事主角亦是癌末檢察官,高度和生命重疊的拍片經驗真的太苦,「我開始回想以前在短片時期,都有諧仿(parody)、嘲諷、幽默的口吻,覺得另外一個面向的程偉豪,在長片階段可以開始出現了。也有點想回頭找初心,拍短片比較沒有包袱的時候,創作是有趣的,那些作法是不是可以找回來?」像是《搞什麼鬼》以拍鬼片嘲諷鬼片套路,其中他自己設計、最喜歡的「翻鏡子」梗,就出現在《關於我和鬼》。
想為台灣電影帶來新的觀影體驗
採訪時和程偉豪說起:「這是你最亮的電影。」過去總被反應畫面太黑的他也大笑,直說完全不否認。但在喜劇裡混合靈異、同志、犯罪、家庭、職場性別等題材,又加入武打、槍戰、飛車等,依舊是他標誌性的混合題材和特效場景。他笑說,「我每部電影都會有撞車,從《目擊者》的車禍戲開始,連《紅衣小女孩2》開場都有一場很小的撞車戲。美術團隊到後來都說:怎麼又要撞車!」每場車拍也都跟著程偉豪成長,他先於《緝魂》嘗試科技輔助拍攝,利用布幕投影道路,演員在攝影棚就可以完成車拍;接下來《池塘怪談》進一步自己製作道路投影素材,尋找台灣常見的地貌和街景做3D建模,拍攝需要哪些角度、日夜、晴雨都能配合。「《關於我和鬼》的飛車對我來說是小升級。」他說,車拍除了在棚內處理對話、資訊類的「文戲」,這次加入動作戲,只要分鏡分得好,演員在車內做出反應,再結合純CG(Computer Graphics,電腦合成影像)的飛車、甩尾、碰撞,就能做出飛車動作場景。「我一直很希望讓台灣電影有不一樣的視覺,接下來車拍還會繼續優化,例如在車上打鬥的戲,或者進階到LED棚,甚至用做道路素材的軟體製作出車外觀的畫面,就不用搞封路。」他也於2022年初正式成立自己的特效團隊,《關於我和鬼》就以不超過8人的小規模,製作全片400多顆特效鏡頭。
其實不僅撞車,他的電影還有多階段反轉的標誌特色。他認為,反轉是觀影很基本的娛樂來源,現今每個人觀影量都非常大,一次性反轉對多數人已無法滿足,於是從《目擊者》開始嘗試多段反轉。「我一直覺得不管是哪種電影類型,都應該是一種心理懸疑戲,讓觀眾帶著某種鉤子想一探究竟。」因此即便《關於我和鬼》是喜劇,也在內鬼、人物情感等埋入反轉。不過他說,「我也在反省自己,這是不是下意識的一種偏執?」加上近10年反轉手法越來越常見,一直在思考是要回歸簡樸,還是往更複雜裡鑽。和他聊到一樣操作反轉的朴贊郁《分手的決心》,「那部對我很有啟發,因為自己也操作犯罪懸疑,他的作品不管是劇情敘事或設定,都已經進化、推陳出新,形成很新的觀影體驗,以電影來說很不容易。每部電影我都想做這件事,從驚悚片、犯罪片到動作喜劇,但只是在產業上早一點點做,是不是真的做到那個新意,或是新的觀影體驗,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
從影以來最扎實的盲測
創作雖是從個人主觀出發,但程偉豪的眼裡一直都有觀眾。每部電影定剪前都一定會做盲測,《關於我和鬼》更是從影以來最扎實,針對定剪就有3場、100多人,行銷則是北中南各2場、600多人。「創作者很容易有盲點,等到上映後看到評論或心得,我覺得已經來不及。再加上去了解國外的電影作法,他們都已經在做盲測。商業市場不敢說全面性成功,但一定可以打到大致基數,我認為盲測是關鍵。」他說,盲測很重要的任務是debug(除錯),當有觀眾提問:「為什麼某個角色要做某件事?」他就知道這條線設定失敗,得釐清觀眾是從哪個環節開始迷失。他提到在《紅衣小女孩2》盲測,甚至發生電影播到中段時觀眾提問:「請問她是叫林美華嗎?」由高慧君飾演的林美華是電影要角,團隊卻沒發現角色名直到中段才第一次出現。
他說,前幾部片的盲測難免是同事帶親朋好友來看片、給意見,但這次受測者全由金盞花大影業陌生開發,用科學化方式進行。定剪盲測除了找來電影TA(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還特意找「反TA」,確認他們是否真的不買單。因為《關於我和鬼》涉及到同志、性別等時下敏感議題,必須確認他們塑造的鋼鐵臭直男、蠢直男主角明翰,他的臭跟蠢是否造成反感?中間設計的橋段,讓明翰開始理解他人,觀眾有沒有接收到?甚至連明翰說話的方式,最終剪掉了一句半的「死gay」,就讓角色討喜度暴增。「不敢說百分之百讓所有人買單,但至少我們比較有底氣、自信知道,可以讓多數人用比較舒服的角度去看這部片。」而行銷盲測就完全針對TA,團隊從6,000多個報名IG帳號,一一點進去看他們的生活樣態,篩選出600多位受測對象。除了透過問卷、訪問了解觀影想法,還安插工作人員進影廳聽笑點。這些都影響到最終行銷的策略和定調,例如預告剪入王淨嗆許光漢「跟你在一起3年從來沒到過」、特別演出的劉冠廷在街上唱〈舞孃〉等,都是問卷前幾名的笑點。
現階段要把面向觀眾做到位
「盲測對創作者的幫助很大,但有個比較大的前提,你真的是很商業向的導演。」程偉豪總開玩笑稱自己是過度面向觀眾的導演,但這對創作來說是好事嗎?「不知道欸,我應該也會慢慢轉型。」因為太喜歡電影,他在研究所真的跑去讀電影,求學期間一天至少看一部片,跑二輪戲院、葷素不拘,台灣新電影浪潮其實在身上留下很深的記憶。而當他要拍自己的電影時,很清楚現階段就是要和大眾溝通,「許多大師早期的作品都是面向觀眾,有很多敘事層面,我不知道未來能不能成為另外一塊的他們,但至少在前期,我先往面向觀眾的地方去。特立獨行背對觀眾也不是不行,但不是現階段。也許哪一天再訪問,你會發現這傢伙怎麼又換另一種面向?也是有可能。」
至今他最喜歡的個人創作仍是《保全員之死》,「完全丟掉戲劇邏輯應該有的框架和包袱,而且是再接近生活不過的題材,以創作來講非常過癮。」他說,這部短片定調要做「偽紀錄片」(mockumentary),而不是「紀錄片式劇情片」(documentary drama),為了騙到觀眾以為在看紀錄片,決定用「審醜觀」來做所有東西,瑕疵不僅可以被接受,還要特意剪進去,例如攝影光圈從室內到室外需要調整,那個過程都刻意保留,「我相信在商業市場不一定能獲得成績,可是我相信對很多人的共感,或趣味性是很足的。」這位總是面向觀眾的導演,或許到了現在,需要的是直面自己的那份無畏。
程偉豪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研究所畢業。2015年以短片《保全員之死》獲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同年首部長片《紅衣小女孩》獲金馬獎4項提名、刷新恐怖電影10年來在台灣的票房紀錄。之後的電影作品《目擊者》、《紅衣小女孩2》、《緝魂》皆獲金馬獎多項入圍。2022年首次執導迷你影集《池塘怪談》,入圍金鐘獎6項獎項。也曾以蔡依林〈紅衣女孩〉入圍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金盞花大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