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關渡美術館《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展出4件比利時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的影像作品,是Artfacts 全球百大藝術家艾利斯首次在台灣的個展。「兒童遊戲」這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從工藝到技術的工藝場域,人們可以如何觀看思考?讓我們和孩童一樣有著初始的赤誠和永恆的玩心,是艾利斯與他的錄像藝術教會我們的事。
起源於世界各處角落的萬物有趣論
1959年出生於比利時的錄像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曾4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1999、 2001、2007、2022),並在包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舉辦個展。艾利斯最富盛名的作品,是他從1999年發展至今的系列錄像作品:「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第一件作品便是拍攝於他現在主要居住的墨西哥,爾後,他拍攝兒童遊戲的足跡則是遍布在世界各地,20多年來,他和他的攝影機已橫跨阿富汗、約旦、委內 瑞拉、尼泊爾、伊拉克、香港、剛果及瑞士等地,而2022年底首度來到了台灣。
「孩子們運用極其簡單平凡之物,如在本展中出現的拖鞋、石頭等等,創造他們想像中的世界。」關渡美術館《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展覽介紹這麼寫著,而這種「極其的簡單和平凡」,正是艾利斯的作品為何可以跨越國界觸動許多人的原因,「像是在剛果拍攝的『播棋』(Mancala),在土地上挖洞、用小石頭玩,這是很古老、流傳超過千年的遊戲,因為它是世界共通的,在不同地區都能找到邏輯相同、 表現方式略有不同的玩法。」艾利斯以2021年在剛果拍攝的《Children's Game #26: Kisolo》 為例說明。
而我們也可以說,這裡有一個另類的「『物』種源始」的假設,如果說達爾文是因為在世界的不同洲際板塊上,發現了物種演化的共同與特異性質;那麼艾利斯則是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中,發現了孩童們也運用著同樣單純的物質資源,演化出他們自己的遊戲規則與各樣姿態,甚而投與每種遊戲偏好的差異,使遊戲如物競天擇般也有內部的存逝動態。但這兩者顯著不同的是,前者消去了上帝造人的一神論信仰,後者則增添了人類造物的萬物有趣論的信念。
不僅物種有源始,兒童也是大人的起點
艾利斯以近乎民族誌的方式,觀察、記錄並野生捕獲孩 子們在街頭上的日常遊戲活動。在他的鏡頭中,看見孩子們直覺且專注地,和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展開各種充滿默契地應對,「孩子是大人的起點。什麼事情對他們都是新的;另一方面,跟孩子們相處,也將我帶回自己的起點。」這種民族誌一方面是謹守著人類學蹲點,對小孩遊戲社群的一種觀察與深描,另方面他並沒有側坐一旁純粹旁觀,而是拿起攝影機,捕捉小孩與物件的觸碰、嘗試與習練的過程,甚或讓攝影機遷就小孩的動態,跟拍小孩的玩耍、跑跳或狂奔,像是編舞般地共伴與連動。
「通常我對於無需太多物件構成的遊戲特別有興趣,可能一段繩子、錫罐、木頭之類的」,那些隨手可得、普通不起眼的撿拾現成物,也可以說是隨手創造的工藝品,就像是他的影像 《Children's Game #1: Caracoles》中男孩在坡道上一路踢著的錫罐、或《Children's Game #6: Sandcastles》沙灘上踏浪、堆著轉眼就被層層捲平的臨時沙堡、當然還有《Children's Game #7: Stick and Wheels》能展現物與人之間的好默契的細鐵棍與圓鐵環。「我拍攝主要也是原因,許多遊戲正逐漸從社會和生活中消失,或從街頭和城市裡消失」,艾利斯坦言一開始只是為了開啟與異地的接觸點,後來才逐漸將「兒童遊戲」發展成較完整的紀錄影片系列。
而在這種攝影機與孩童共同打造遊戲的場域感之中,所有曾飽受戰火蹂躪或深陷貧窮窘境的城市或鄉野,都會被這樣的高度遊戲動能給沖淡乃至於消除,展覽論述寫道:「無論身處在平和之地或飽受戰火威脅的城市,孩子們總能把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就地化成為遊戲場。」雖說另一方面艾利斯也認為,「當孩子在公共場所街頭玩耍時,他們也在模仿大人的世界,兩者之間會有相似之處。」但從中也能見到孩子們如何以人最原初的狀態,直接面對真實的世界,並且從中找到應對、甚而以一石一木就能玩起遊戲的方法。
世界起點工藝,從兒童的各種玩開始
艾利斯不僅觀察、記錄,他更具有野生捕獲的影像特質,讓孩子們在街頭上的日常遊戲活動恣意開展、玩耍。關渡美術館的展覽是從3個小男孩在摩洛哥丹吉爾海灣打水漂《Children's Game #2: Ricochets》揭開序幕,這種打水漂遊戲台灣也有,有水和石頭的地方都可以有。關渡美術館館長、也是本次展覽的策劃人黃建宏說:「『遊戲的本然』中的『本然』,或許在『生命政治』的各種地景和地方,會翻轉出自然氣象中存在著的各種遊戲,指涉著人的所在與狀態的『遊戲』,無疑地是自由狀態下對於『開始』的決定。」
即使艾利斯鏡頭中記錄了許多面臨消失的遊戲,但他也發現了許多正在出生、成形的遊戲,「當我們拍完播棋後,當地人跟我說,『你應該去看看另個遊戲,那是一個新遊戲』。 那是一個在女孩之間玩,看起來有點像剪刀石頭布,但類似用腳做出些樣子的遊戲。這遊戲很年輕,據說最多大概 15、20年左右。」無論是面對古老流傳千年的遊戲,或對年輕的新遊戲,艾利斯都充滿興趣,他想記錄這些社會轉變的現況,「遊戲就像是檔案庫,在孩子與外在物質接觸的時候,像是回到人類的起點,就是去玩、去互動,這或許也是人所以為人的原因。」
台灣版本的兒童遊戲
藝術家訪台期間,與臺北市立桃源國小扯鈴社合作拍攝台灣版本的「兒童遊戲」系列。在受訪時,他提到對於扯鈴可以發出聲響,有如樂器的特質感到興趣。
在遊戲與探索世界事物之間,我們玩不膩的
所謂工具及工藝器物的上手性,某程度上是以人類為中心,漸次將物件的銳角磨鈍,將不熟悉感轉化為熟悉感,而純然成為工具或器物的馴化過程。但在艾利斯眼中的這群兒童及他們手邊的遊戲工藝物不同,他們並沒有想馴化它們,而是一直玩不膩,一回生二回熟或說熟能生巧,都只是某種線性的進步史觀。但在兒童遊戲裡,我們時常可以發現玩的「重複性」,「想或許因為孩子的時間觀是不同的,我們所謂的重複,在孩子們的理解中並不是重複,通常重複意味著片段化,但孩子們或許不如此看待,而是將它視為相同行為的持續。」
「Game」可以翻譯為遊戲、也具有比賽的意思,在比賽中有著為了輸贏、為了攻克的強烈目的性。然而兒童的遊戲及其工藝卻不同,關鍵是玩的無功利性的遊戲旨趣,而非功利性的競賽利益,它不是對於某事某物的攻克,而是一次又一次、連續性的自我意志持續與興致回復的不膩(over and over again)。
值得一提的是,《玩不膩》(Touches of Games)的Games雖然如前文提到的有雙種譯意,但「玩」才是艾利斯作品的真義。展覽論述進一步說:「艾利斯藉由將『遊戲』進行概念上的轉移,進而賦予其政治性和社會參與的維度。」而對世界起點的工藝而言,所有嘗試與專注,都環繞著這份玩不膩的態度,人類社會才會在這條由簡單到複雜的路上,仍保持初始的赤誠和永恆的玩心:摸索這個世界、觸碰這個世界,這也是工藝的最起始也最終極的本事。
無償公開全作品 兒童遊戲上網看
法蘭西斯.艾利斯的個人藝術作品網 站,網站內包括了他歷年的錄像作品,無償對世界公開。其中,「兒 童遊戲」分頁中,就有多達33組拍攝於不同城市的兒童遊戲短影片。 francisalys.com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即日起~2023.03.12 關渡美術館
文|方敘潔
圖片提供| Francis Alÿ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