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始動不歇的兒童工藝!專訪比利時藝術家 Francis Alÿs

在世界始動不歇的兒童工藝_01

於關渡美術館《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展出4件比利時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的影像作品,是Artfacts 全球百大藝術家艾利斯首次在台灣的個展。「兒童遊戲」這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從工藝到技術的工藝場域,人們可以如何觀看思考?讓我們和孩童一樣有著初始的赤誠和永恆的玩心,是艾利斯與他的錄像藝術教會我們的事。

浪來浪走,沙堡變高變矮; 最單純的物質,最純粹的玩心,沙灘上的孩子們反覆堆疊沙堡,總是興致盎 然!2006年拍攝於比利時的作品《Children's Game #6: Sandcastles》
浪來浪走,沙堡變高變矮;最單純的物質,最純粹的玩心,沙灘上的孩子們反覆堆疊沙堡,總是興致盎然!2006年拍攝於比利時的作品《Children's Game #6: Sandcastles》

起源於世界各處角落的萬物有趣論

1959年出生於比利時的錄像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曾4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1999、 2001、2007、2022),並在包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舉辦個展。艾利斯最富盛名的作品,是他從1999年發展至今的系列錄像作品:「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第一件作品便是拍攝於他現在主要居住的墨西哥,爾後,他拍攝兒童遊戲的足跡則是遍布在世界各地,20多年來,他和他的攝影機已橫跨阿富汗、約旦、委內 瑞拉、尼泊爾、伊拉克、香港、剛果及瑞士等地,而2022年底首度來到了台灣。 

「孩子們運用極其簡單平凡之物,如在本展中出現的拖鞋、石頭等等,創造他們想像中的世界。」關渡美術館《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展覽介紹這麼寫著,而這種「極其的簡單和平凡」,正是艾利斯的作品為何可以跨越國界觸動許多人的原因,「像是在剛果拍攝的『播棋』(Mancala),在土地上挖洞、用小石頭玩,這是很古老、流傳超過千年的遊戲,因為它是世界共通的,在不同地區都能找到邏輯相同、 表現方式略有不同的玩法。」艾利斯以2021年在剛果拍攝的《Children's Game #26: Kisolo》 為例說明。 

batch_batch_Children

播棋(Mancala)是一種在全球各地可見不同變 形版本的遊戲。遊戲的概念與播種有關,孩子們在泥 土地上挖洞、投入小石子,以計數和拿取為基本玩 法。這種遊戲可以使用棋盤對弈。2021年拍攝於剛 果《Children's Game #26: Kisolo》。
播棋(Mancala)是一種在全球各地可見不同變形版本的遊戲。遊戲的概念與播種有關,孩子們在泥土地上挖洞、投入小石子,以計數和拿取為基本玩 法。這種遊戲可以使用棋盤對弈。2021年拍攝於剛果《Children's Game #26: Kisolo》。

而我們也可以說,這裡有一個另類的「『物』種源始」的假設,如果說達爾文是因為在世界的不同洲際板塊上,發現了物種演化的共同與特異性質;那麼艾利斯則是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中,發現了孩童們也運用著同樣單純的物質資源,演化出他們自己的遊戲規則與各樣姿態,甚而投與每種遊戲偏好的差異,使遊戲如物競天擇般也有內部的存逝動態。但這兩者顯著不同的是,前者消去了上帝造人的一神論信仰,後者則增添了人類造物的萬物有趣論的信念。

不僅物種有源始,兒童也是大人的起點 

艾利斯以近乎民族誌的方式,觀察、記錄並野生捕獲孩 子們在街頭上的日常遊戲活動。在他的鏡頭中,看見孩子們直覺且專注地,和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展開各種充滿默契地應對,「孩子是大人的起點。什麼事情對他們都是新的;另一方面,跟孩子們相處,也將我帶回自己的起點。」這種民族誌一方面是謹守著人類學蹲點,對小孩遊戲社群的一種觀察與深描,另方面他並沒有側坐一旁純粹旁觀,而是拿起攝影機,捕捉小孩與物件的觸碰、嘗試與習練的過程,甚或讓攝影機遷就小孩的動態,跟拍小孩的玩耍、跑跳或狂奔,像是編舞般地共伴與連動。

「通常我對於無需太多物件構成的遊戲特別有興趣,可能一段繩子、錫罐、木頭之類的」,那些隨手可得、普通不起眼的撿拾現成物,也可以說是隨手創造的工藝品,就像是他的影像 《Children's Game #1: Caracoles》中男孩在坡道上一路踢著的錫罐、或《Children's Game #6: Sandcastles》沙灘上踏浪、堆著轉眼就被層層捲平的臨時沙堡、當然還有《Children's Game #7: Stick and Wheels》能展現物與人之間的好默契的細鐵棍與圓鐵環。「我拍攝主要也是原因,許多遊戲正逐漸從社會和生活中消失,或從街頭和城市裡消失」,艾利斯坦言一開始只是為了開啟與異地的接觸點,後來才逐漸將「兒童遊戲」發展成較完整的紀錄影片系列。 

佈滿砂礫的山路上,孩子們拿著細棍和鐵環一起奔馳。在鐵 環與小男孩之間,有著協作般的秘密默契。2010年拍攝於阿富汗《Children's Game #7: Stick and Wheels》。
佈滿砂礫的山路上,孩子們拿著細棍和鐵環一起奔馳。在鐵環與小男孩之間,有著協作般的秘密默契。2010年拍攝於阿富汗《Children's Game #7: Stick and Wheels》。

而在這種攝影機與孩童共同打造遊戲的場域感之中,所有曾飽受戰火蹂躪或深陷貧窮窘境的城市或鄉野,都會被這樣的高度遊戲動能給沖淡乃至於消除,展覽論述寫道:「無論身處在平和之地或飽受戰火威脅的城市,孩子們總能把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就地化成為遊戲場。」雖說另一方面艾利斯也認為,「當孩子在公共場所街頭玩耍時,他們也在模仿大人的世界,兩者之間會有相似之處。」但從中也能見到孩子們如何以人最原初的狀態,直接面對真實的世界,並且從中找到應對、甚而以一石一木就能玩起遊戲的方法。

世界起點工藝,從兒童的各種玩開始

艾利斯不僅觀察、記錄,他更具有野生捕獲的影像特質,讓孩子們在街頭上的日常遊戲活動恣意開展、玩耍。關渡美術館的展覽是從3個小男孩在摩洛哥丹吉爾海灣打水漂《Children's Game #2: Ricochets》揭開序幕,這種打水漂遊戲台灣也有,有水和石頭的地方都可以有。關渡美術館館長、也是本次展覽的策劃人黃建宏說:「『遊戲的本然』中的『本然』,或許在『生命政治』的各種地景和地方,會翻轉出自然氣象中存在著的各種遊戲,指涉著人的所在與狀態的『遊戲』,無疑地是自由狀態下對於『開始』的決定。」 

在摩洛哥安 靜的海灣邊,大男孩接過玩伴遞給他的石子,專注、 不假思索地投擲,小石咚咚地在水面上飛彈。他不評 估石子的形狀或大小,就是持續地投著。2007年拍 攝於摩洛哥《Children's Game #2: Ricochets》。
在摩洛哥安靜的海灣邊,大男孩接過玩伴遞給他的石子,專注、 不假思索地投擲,小石咚咚地在水面上飛彈。他不評估石子的形狀或大小,就是持續地投著。2007年拍攝於摩洛哥《Children's Game #2: Ricochets》。

即使艾利斯鏡頭中記錄了許多面臨消失的遊戲,但他也發現了許多正在出生、成形的遊戲,「當我們拍完播棋後,當地人跟我說,『你應該去看看另個遊戲,那是一個新遊戲』。 那是一個在女孩之間玩,看起來有點像剪刀石頭布,但類似用腳做出些樣子的遊戲。這遊戲很年輕,據說最多大概 15、20年左右。」無論是面對古老流傳千年的遊戲,或對年輕的新遊戲,艾利斯都充滿興趣,他想記錄這些社會轉變的現況,「遊戲就像是檔案庫,在孩子與外在物質接觸的時候,像是回到人類的起點,就是去玩、去互動,這或許也是人所以為人的原因。」 

台灣版本的兒童遊戲 

藝術家訪台期間,與臺北市立桃源國小扯鈴社合作拍攝台灣版本的「兒童遊戲」系列。在受訪時,他提到對於扯鈴可以發出聲響,有如樂器的特質感到興趣。 

batch_batch_2016-Untitled (Sharya Camp, Iraq, Feb)-2

在遊戲與探索世界事物之間,我們玩不膩的

所謂工具及工藝器物的上手性,某程度上是以人類為中心,漸次將物件的銳角磨鈍,將不熟悉感轉化為熟悉感,而純然成為工具或器物的馴化過程。但在艾利斯眼中的這群兒童及他們手邊的遊戲工藝物不同,他們並沒有想馴化它們,而是一直玩不膩,一回生二回熟或說熟能生巧,都只是某種線性的進步史觀。但在兒童遊戲裡,我們時常可以發現玩的「重複性」,「想或許因為孩子的時間觀是不同的,我們所謂的重複,在孩子們的理解中並不是重複,通常重複意味著片段化,但孩子們或許不如此看待,而是將它視為相同行為的持續。」 

艾利斯2021年於剛果拍攝《Children's Game #28: Nzango》,這是一種僅限於女性的遊戲,以雙腳搭 配節奏做出各式姿態,相對於流傳千年的遊戲,出 現於學校操場的Nzango遊戲,大約只有15∼20年歷 史,算是很年輕的新遊戲。
艾利斯2021年於剛果拍攝《Children's Game #28: Nzango》,這是一種僅限於女性的遊戲,以雙腳搭配節奏做出各式姿態,相對於流傳千年的遊戲,出現於學校操場的Nzango遊戲,大約只有15~20年歷史,算是很年輕的新遊戲。

「Game」可以翻譯為遊戲、也具有比賽的意思,在比賽中有著為了輸贏、為了攻克的強烈目的性。然而兒童的遊戲及其工藝卻不同,關鍵是玩的無功利性的遊戲旨趣,而非功利性的競賽利益,它不是對於某事某物的攻克,而是一次又一次、連續性的自我意志持續與興致回復的不膩(over and over again)。 

值得一提的是,《玩不膩》(Touches of Games)的Games雖然如前文提到的有雙種譯意,但「玩」才是艾利斯作品的真義。展覽論述進一步說:「艾利斯藉由將『遊戲』進行概念上的轉移,進而賦予其政治性和社會參與的維度。」而對世界起點的工藝而言,所有嘗試與專注,都環繞著這份玩不膩的態度,人類社會才會在這條由簡單到複雜的路上,仍保持初始的赤誠和永恆的玩心:摸索這個世界、觸碰這個世界,這也是工藝的最起始也最終極的本事。 

在阿富汗的巴爾赫城,10歲的男孩正專注地玩著他手上的風箏,男孩身體 的動作、由簡易材料製成的風箏、風,三者之間以動態與拉力彼此作用著。作 品名稱《Children's Game #10: Papalote》。
在阿富汗的巴爾赫城,10歲的男孩正專注地玩著他手上的風箏,男孩身體的動作、由簡易材料製成的風箏、風,三者之間以動態與拉力彼此作用著。作品名稱《Children's Game #10: Papalote》。

無償公開全作品 兒童遊戲上網看 

法蘭西斯.艾利斯的個人藝術作品網 站,網站內包括了他歷年的錄像作品,無償對世界公開。其中,「兒 童遊戲」分頁中,就有多達33組拍攝於不同城市的兒童遊戲短影片。 francisalys.com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即日起~2023.03.12 關渡美術館 

文|方敘潔

圖片提供| Francis Alÿs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2月號《世界起點的工藝》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走進日本藝術家稻垣美侑的展覽,就像打開一本「空間繪本」,她擅長透過將繪畫及其衍生的片段組合在同一空間,來解構已知的風景,並嘗試建構新的景象,就像打造出一個敞亮的維度,邀請人們走進她觀察和感受的世界。

今年1019日起,朋丁將舉辦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展前藝術家特地來台取材,途中偶遇的黑冠麻鷺、基隆海濱砂岩地質令她印象深刻,從而發展出全新繪畫及陶藝作品,以獨特視角重現並帶你我重新閱讀熟悉的風景。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世界曾經是什麼樣貌?」

「世界曾經是什麼樣貌?」是稻垣美侑創作中從不缺席的重要提問,這不僅是對眼前風景的單純疑問,同時也是嘗試想像和不同立場進行對話的意識表現,比如鳥類、昆蟲是如何看待和感知這個世界的?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世界的解讀方式也會有巨大變化,這麽說來,世上存在的生物數量有多少,或許就有多少個不同的世界,而人類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稻垣美侑透過了解自然環境與不同生物,以豐富多樣的視野看待眼前世界。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黑冠與水坑》靈感源自台灣風景

20245月,稻垣美侑為朋丁個展來台灣取材,在台北街頭偶遇黑冠麻鷺,這種被暱稱為「大笨鳥」的鳥類,竟然毫不畏懼人類,悠然自得地在城市中漫步,這一幕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趟旅程中,她在基隆發現了海邊的砂岩地質,其受到風和海浪的侵蝕,削蝕的岩石表面隨處可見小小的窪地,這些窪地中積存著海水或雨水,映照出每天變幻莫測的天空色彩,都是留在她心中的美麗景觀。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她的創作靈感由這趟漫遊展開,展覽標題也取自於此——「黑冠」和「水坑」,兩者的共同點是由當地的自然環境孕育而成,存在著漫長歲月。海浪、風化與地形,在這2500萬年的漫長歲月間,交織出什麼樣的影色?黑冠麻鷺茶褐色的身軀、黑色的冠羽,邊走邊用大眼睛觀察周遭,這些自古以來棲息在台灣的鳥兒,究竟看著怎樣的風景呢?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親近土地,反覆閱讀

不只在台灣,稻垣美侑總是在生活中尋找能夠開啟想像的風景,她說:「當我造訪一片新土地時,我非常重視四處走動,反覆觀察所見的多樣風景,以此觸碰這片土地所特有的景色。」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過往展覽〈青の遊泳 / 游玩海中〉重現她對三重縣鳥羽市的觀察,在這座靠海漁村,她透過海女們的話語理解她們的生活,開啟對海面下世界的想像;又或〈渦としかく/漩渦與方塊〉呈現廢棄建築與蝸牛的共生關係,並用螺旋狀與方形的交流,重譯在一大片風景中的感受;〈ぐぜり/呀呀鳥語〉則以不同的畫作呈現鳥語的節奏、出現的所在,對稻垣美侑而言,「聲音」也是構成風景的重要元素,因此聲音的意象往往會反映在她構圖的節奏或色彩上。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在朋丁個展〈黑冠與水坑〉中,稻垣美侑以訪台時所捕捉到的風景為靈感,透過詩意的方式轉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她的展覽都為空間與主題量身訂做,將風景收束成一片片繪畫創作,再跨越出繪畫,延伸出不同質地、材質、維度的展出可能性,包含立體、雕塑、空間感等表現方式,不被平面畫布所框架、靈活運用環境中各種元素,用瞬間的美麗觸發感動。

稻垣美侑個展《黑冠與水坑》朋丁登場!取材自台灣街頭,以獨特視角重構在地風景
(圖片提供:朋 丁 pon ding)

黑冠與水坑》稻垣美侑個展

展期|2024.10.19-11.3,週一公休

時間|12:00-19:00

地點|朋 pon ding(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的藝術家: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一棟棟建築覆蓋上粉紅色布幕、似是而非的垂墜感⋯⋯看過Andrés Reisinger的作品,想必印象深刻。最近,這位遊走在虛實之間的藝術家,在荷蘭Moco Museum展開一場探險,邀請觀眾走入展場,跨越數位與實體物質的邊界,感受不一樣的觀展體驗。

擁有個性收藏的小眾美術館

Moco Museum是一座私人獨立美術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賽隆納及英國倫敦都設有分館,以粉紅色品牌視覺貫穿整座美術館,展出現代、當代與街頭藝術的精華,包括Banksy、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Damien Hirst、KAWS、Jeff Koons、草間彌生與Andy Warhol等人的作品。透過這些充滿個性的藝術收藏,Moco Museum以激發觀眾的反思為目標,帶來一場特立獨行的視覺饗宴。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圖片來源:Moco Museum)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圖片來源:Moco Museum)

創意能量爆發的粉紅夢幻世界

最近,Moco Museum於阿姆斯特丹呈獻視覺藝術家兼設計師Andrés Reisinger個展《DREAMS》。來自阿根廷、現居西班牙的Andrés Reisinger,其作品辨識度極高,擅長模糊數位與實體的界線,創造出令人著迷的互動體驗。巧合的是,Andrés Reisinger的作品幾乎以柔和的粉紅色、膚色系呈現,在視覺上與Moco Museum相呼應。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圖片來源:Moco Museum)

Andrés Reisinger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NFT家具系列《The Shipping》和錄像《Arcadia》——這兩件作品都在拍賣會上創下了高價記錄,成為當代藝術界的焦點;以繡球花為靈感的座椅《Hortensia》則充分展現他的創作理念;將建築柔軟包覆的《Take Over》系列,則從虛擬走進現實,陸續在全球各地展出,為城市注入粉紅色的創意能量,帶來前所未見的視覺體驗,也讓Andrés Reisinger成為首位將數位藝術作品無縫轉化為公共藝術裝置的創作者。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The Shipping》。(圖片來源:REISINGER)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Hortensia》。(圖片來源:REISINGER)

對藝術家而言,在Moco Museum展出是其藝術實驗中的全新篇章:「Moco為探索數位與實體的共存與互補提供了平台,讓我繼續突破創意極限,並展示、挑戰和擴展我們對藝術理解的新視角。」

一場虛實整合、不斷變幻的展覽

《DREAMS》是一場徘徊於數位與實體間的觀展體驗。其中,充氣雕塑裝置《Take Over Elastic》以有機型態的粉色織物包裹整個展間,呈現動態流動與彈性張力,柔軟對抗剛強、不拘對抗限制、有形對抗無形,挑戰觀眾的既有認知。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Take Over Elastic》。(圖片來源:Moco Museum)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DREAM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Moco Museum)

另一亮點作品《How I write my stories》則是一部錄像藝術,藉由圖像敘述探討創意的起源,比喻創意萌芽、成長、超越合理邏輯,自成一體的旅程。Andrés Reisinger並非憑空塑造出這些詩意的視覺敘事,而是觀察自身的創作過程,反映出這股無形的能量。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對Andrés Reisinger而言,在Moco Museum展出是持續突破創意極限,並展示、挑戰和擴展自身理解的機會。(圖片來源:Moco Museum)

透過本展,Andrés Reisinger將空間轉化為不斷演變、無法預測的互動體驗,讓參觀者在感知現實與虛構之間的流動性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存在與周圍的環境。

Andrés Reisinger個展登陸荷蘭Moco Mucseum!用粉色夢境包裹城市,創造虛實交融的觀展體驗
Andrés Reisinger將空間轉化為不斷演變、無法預測的互動體驗。(圖片來源:Moco Museum)

Andrés Reisinger《DREAMS》

展覽地點|Moco Museum Amsterdam
展覽日期|2024/10/08—2025/07/07

更多資訊請見Moco Museum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