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為對話、雕塑為轉譯,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與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共同策畫;集結23位國際藝術家,從不同面向,開放向後人類時代提問。
直截以視覺挑戰觀者思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用生而為人的肉體,拼接環境、科技等複雜訊息,在圍繞強烈氛圍的作品場域,推進未來生存樣貌的可能性。如果說ChatGPT的議題已成為顛覆科技與人類發展史的炙熱引信?那麼,北美館的未來身體展覽,更將讓你深入反思全球80億人類的生猛未來式!
以「人」為關係,思考未來
歷經翻騰世界的疫情,這幾年,關注未來風向的各式議題的確騷動著。3年後,登入後疫情時代的我們,除了明顯感受到自然環境劇烈震盪,也意識到人類生活框架的不堪一擊及身體的脆弱;於此同時,由元宇宙到AI科技介入日常生活的普及性,更在在持續顛覆人類世界。甫於北美館登場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試圖歸納梳理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 人類 變體」四個主題,以新創肉體的形式,陳述身體的解構與重構、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與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這些主題,不是個別上的分類或架構,而是總結過去60年的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窺探生態與人類的處境、使人體成為一種運用科技介面的未來總觀。
共同策展人之一的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在專訪中,更如此說道:「我們並不是企圖透過展覽來回應任何問題,而是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讓觀眾產生反思、並對未來提問。就連規劃觀展路線時,我們也考慮著每件作品之間的訊息與互動,期望觀者從場域中,就能直覺生成一種對作品的感知。雖然說展場分為四個主題,但其實大部分的作品都已經帶著強烈訊息,甚至比四個主題還要強大。」
寫實或荒誕?端看你怎麼解讀!
直觀縫合其他物種、談論人類棲地變化、基因演化、重塑生態系等議題現象,「混種人」展區,以探究混種生命體的奇異概念,揭開意味悠遠的推論波濤;像是澳洲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在作品《犬頭》中,就以一副蘊含精微肌理細節的狐狸頭與男子混合身軀,闡述人類不只是人類、也是動物的寓意,進而帶出人類脆弱、老化的生存處境與自然本能。進入「後自然」主題展區,作品不僅著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亦傳達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推薦的伊山・貝哈達(Hicham Macuga)作品《預兆 2019年5月9日10時15分》,也以化學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微生態宇宙,藉此探討所謂的能動性(Agency),「他刻意把『人』從當中抹除,讓人去思考到底這件作品的創造者是藝術家、還是化學物質?並探討所謂的創作或創造,是不是一定要產生什麼?還是它是可以被避免的?這些論點很有趣,也呈現出一種正面意義。」麥斯米蘭.雷澤這麼說道。
而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輓歌》,則是以男人捧著似魚的奇異物種,平實描繪人與自然間的溫柔時刻;麥斯米蘭.雷澤說:「我很欣賞派翠西亞・佩奇尼尼作品中對於人生的思辨,她能訴諸觀眾感官、使其產生同情共感的情緒;在她的作品中,亦提出許多對於社會道德觀的思考及一些睿智想法,訴說一種人類同舟共濟、同為一體的正面能量。」
科技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力
進入「藝術家4.0」展區,觀者也似乎貼近一種未來身體對於完美不朽的想望。我們該如何與所謂的未來機器人共處、交流或同理?AI是否最終能付諸人類獨有的幻想、直覺或創造性?這些作品,都是讓寓意無限延伸的子題。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的《無題》以沒有靈魂的半機器人作品,闡述未來人類與科技裝置的共存方式;作品中女孩右手的抖動,是唯一看得出生命跳動的指標,藝術家也藉由作品中不安與詭異的氛圍,強化觀者對科技與人類並存的提問。
而反詰各種科技和數位轉型發展交合對人類內在、外在、心理、生理層面影響力的「科技 人類 變體」展區,彼特・蘭德(Peter Land)和喬許・克萊恩(Josh Kline)的《神童》、《不用找錢了》兩樣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對話;「來自以社會福利著稱的丹麥藝術家彼特・蘭德和來自美國制度、勞工受到保護相對比較少的喬許・克萊恩,能從生長背景及作品上,輕易看到兩者之間的不同觀念。不管是社會壓力還是科技對於就業市場或社會結構有什麼樣的影響,這都是藝術家想要探討的課題。」麥斯米蘭.雷澤繼續說道。
而第9屆柏林雙年展的瑞典籍參展藝術家安娜・烏登伯格(Anna Uddenberg),則是將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她在作品《野蠻人 #7(零重力)》中,分別以不同物件、呼應當代對於女性的不同要求,進而扭曲地陳述社群媒體上網紅們對於「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麥斯米蘭.雷澤說:「安娜・烏登伯格談論女性形象的這個作品,我覺得是觀眾很容易能夠看懂的;她的身體變得扭曲、然後有各式各樣的衝突,讓作品產生共感的劇烈效果。」
在採訪中,我們問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認為現代科技是如何影響或形塑雕塑的未來?他回答:「當科技加入雕塑,藝術家才能開始創作以前沒辦法完成的形體或量體,這些利用數位、電腦演算法等新穎科技發展的藝術作品,不僅顛覆著藝術家,對於觀者來說,也同時能用新的方式去體驗,所以我認為對於未來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
未來人類的生存演變是什麼樣的路徑,我們也許無法預知,但透過本次北美館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你也許能先行在心中伏流對未來的不同提問;在走逛展覽時,再次回望何謂你心中的人類本質,更可親自感受麥斯米蘭.雷澤所說的,「用全新方式體驗雕塑及藝術」。
______________
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
2015年起,麥斯米蘭.雷澤擔任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總監,專注當代藝術領域的國際展覽。他曾在美國波士頓愛默生學院、義大利馬蘭的路易吉·博科尼商業大學學習文科與商業管理。隨後於2011年獲得萊比錫大學、倫敦商學院和佛羅茨瓦夫大學頒發的伊拉斯莫世界聯盟(Erasmus Mundus Consortium)全球研究文學碩士學位。他在全球策劃和監督了40多個展覽,包括在澳洲國家美術館舉辦的《重塑現實—超寫實雕塑50年》(Reshaped Reality. 50 Years of Hyperrealistic sculpture)、在維也納利奧波德博物館展出的《回到天堂—波西米亞表現主義大師》(Back to Paradise. Masterspieces of Expressionism)和在德國莫里茨堡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圖盧茲·羅特列克和蒙馬特大師》(Toulouse-Lautrec and the Masters of Montmartre)。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展期:2023.02.18-2023.06.0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展覽室
展覽概念:德國圖賓根藝術館 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
共同策展人: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 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
本展預計將於4月15日推出展覽漫遊活動,後續活動報名及展覽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www.tfam.museum)或追蹤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