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者於3月7日晚間正式出爐,本次由英國建築師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摘下此殊榮,其回歸本質、極簡而歷久彌新的建築風格,不僅充分展現對歷史、自然環境的敬意,更能持續回應瞬息萬變的氣候問題與社會關係,為都市注入復甦的能量。
回望主張「不拆除、再利用」的2021年得主Anne Lacaton、Jean- Philippe Vassal,以及致力於非洲公眾建築的2022年得主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會發現普立茲克獎評委會關注永續建築的趨勢,而今年脫穎而出的David Alan Chipperfield,則以更俐落而回歸初始的姿態,呼應此一價值。
聚焦本質的創作風格
David Alan Chipperfield是一位多產的建築師,其創作軌跡已跨越40多年,從公眾、文化、學術機構,再到住宅以及都市規劃,百餘件作品散佈於歐、亞以及北美洲。Chipperfield的建築被形容為纖細卻充滿力量,隱晦而優雅,有別於部分建築師傾向展現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則有如低調的職人,會依據不同案件需求精準投入專業,專注而謹慎地處理每個細節,且從不追逐流行,也正因如此,Chipperfield的建築總是永恆不朽。
評委會主席、同時也是2016年得主的Alejandro Aravena對此表示:「有時案子會需要其採用強烈而極具象徵性的手法,有時卻又得完全抹除個人風格。儘管如此,他的建築總是禁得起時間考驗,只因其終極目標是造福人群。」
歷史建築的復興:從尊敬、轉譯到昇華
在Chipperfield眾多建築作品中,包含眾多古蹟修復的案例,他總是抱持對歷史的敬重,在理解內化建築原有的故事後,進而加入自身的觀點,透過設計打造新與舊的橋樑,嫁接屬於現代的功能需求。
一如其於2009完成修復的柏林Neues Museum,其建物於19世紀中期完工,後在二戰中慘遭蹂躪,Chipperfield藉由主階梯的設置,帶出建築古老的壁畫及紋理,同時保留戰時所留下的污損及傷疤,此手法展現了其對保存、修復及創新的洞察。
或將視角轉向威尼斯的Procuratie Vecchie,Chipperfield秉持著建築與傳統工藝共榮的精神,邀請工匠一同參與壁畫、水磨石等修復工程,讓歷史的層次綻放,再以當代建築語彙介入空間,進行完整的復興。此外,本次翻修更改寫了建築的公眾性,民眾終於得以入內,穿梭於古老拱門間,經由其屋頂露台欣賞城市美景。
守護城市演化的豐富面貌
Chipperfield認為,身為一個建築師,同時也扮演著記憶及重要城市遺產的守護者,城市是個多元而複雜的存在,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演化,而座落其中的建築則代表一個個珍貴的紀錄體,若我們只是一味地用新建築取代老建築,那便只是貪圖一己之便、忽視了城市在演進過程中所堆積出的厚度。
甫於2022年竣工的Morland Mixité Capitale是位於巴黎的複合式建築,廣納平價/豪華的住宅、商場、餐館、旅館、裝置藝術空間及屋頂花園等設施,為當地再次注入了活力,Chipperfield在原建築基礎上擴建了一條拱型廊道,貫穿莫蘭大道(Boulevard Morland)到塞納河畔,為人們創造獨特的交流場域。
柏林James-Simon-Galerie坐落於Kupfergraben運河的河中島上,建築師以大氣卻低調的柱廊將中央的露台及階梯等開放空間給圈起,既劃分了地域性,又保有通透感,充足的自然光得以自由進入屋內,同時串連周圍景觀,呈現歷史及當代建築的合諧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