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音樂課嗎?在國、高中繁重的課業中,音樂課宛如提供片刻喘息的存在,學生們得以從數字及文字中抽離,沉浸於悠揚的音符中,感受藝術帶來的療癒及啟發。而此時,若連教室空間都能兼顧美感,聽、視覺相互加乘,豈不是更理想?長期深耕音樂教育的新北市光仁中學,便有著這麼一間令人稱羨的美感音樂教室「光音共振場」。
BEFORE|當功能性空間逐漸失格
光仁中學創校於1967年,已具相當的校齡,正面臨設備老化而不敷使用的現狀。「光音共振場」的前身為「小音教室」,肩負著國中部音樂課及高中部合唱團練習、觀摩及發表等任務,原有的教學空間乃以純粹的功能性為考量——上課的桌椅(最難坐的那一種)、合唱所需的站台、制式化的收納櫃體,然而在長時間的使用下,這些最基礎的設備也因老化而失去它們僅存的功能性,此外,因其三面採光的格局,不僅一直有嚴重西曬問題,回音干擾也持續存在,綜觀整體,教學空間正面臨失格的危機。
AFTER|兼具包容性與機動性的整合教學場域
在學美・美學4.0的輔導下,小音教室的改造由「非常態空間製作所」操刀,為滿足教室多元的使用目的,在多次來回討論及修改後,設計漸漸由繁化簡,透過空間結構的「不變」以及周邊組件的「萬變」,打造出兼具美感和實用性的教室。
▎結構的不變:打破主從關係的律動地景階梯
在正式進入教室前,得先經過一條細長的斜坡,巧妙呼應進入表演廳前的沉澱過程,接著,以深藍、暖橘及溫潤木質地板為基調的教室映入眼簾,四面環形地景階梯包覆的,是一寬敞的下凹平台,透過打破舊有空間格局,重新梳理教室機能。北向階梯為合唱站台,南向則設有教學講台,中央區塊既可擺放桌椅,亦可做為表演舞台,四周階梯便自然成為觀眾座位,賦予空間諸多彈性。
▎使用的萬變:變化多端的各部組件
除了能兼容各式使用的基礎結構外,能靈活轉換輔助的周邊設備更是畫龍點睛。教室內部共設有四組幕簾——位於兩側窗戶的深藍遮光簾,以及一冷一暖的中央環形布幕,可依照使用情境調整定位,成為前幕或背景幕,且為良好的吸音材質;同樣有吸音功效的,還有懸掛於牆面的多組吸音板,不只如此,它們更可變身分組課桌,將其從牆面取下、架起後,再將吸音面翻轉至下方,便成為了不銹鋼桌面,此外,若單獨將桌板取出,亦可當作隨身的小墊板使用。
資料、圖|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