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登場!穿梭於蜿蜒路徑,隨12件藝術作品拼湊「英雄旅程」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登場!穿梭於蜿蜒路徑,隨12件藝術作品拼湊「英雄旅程」

英雄故事是寓言、小說或遊戲中歷久不衰的編劇公式,但你有想過英雄故事融入藝術策展,還能邊看展邊玩RPG嗎?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以分為12個階段的「英雄旅程」敘事線為主軸、寶藏巖的12個展演空間為背景,邀請12位藝術家根據文本劇情與關鍵字發展創作。觀者將拿著地圖,穿梭於都市中宛如山城的歷史聚落,循序觀賞橫跨裝置、影像、聲光等領域的藝術作品,逐步拼湊起屬於自己的英雄旅程。

〈環〉05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即日起至5/14登場。圖為藝術家張方禹作品〈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張方禹)

將劇場概念帶入光節

《天選之人》由專研燈光設計與創作的藝術家莊知恆擔任策展人,策展模式跳脫台灣現行燈節多以大型燈光裝置、光雕形式為主秀的表現手法,轉而嘗試將劇場等表演藝術製作中「單一目的,多人協作」的工作模式帶入,挑戰視覺藝術家所擅長「單一命題,各自表述」的藝術美學,為觀者提供具有起、承、轉、合的線性觀賞方式。

227A7863_S
策展團隊與參展藝術家。(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本次參展的12位藝術家雖各自拿到「冒險召喚」、「遇見師傅」、「蒙受苦難」、「歸途」⋯⋯等12個不同的劇情關鍵字,必須根據自身專業發想作品,但於此同事,完整《天選之人》的英雄旅程文本也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3.〈我只在乎你(細語)〉You
藝術家陳庭榕作品〈我只在乎你(細語)〉。(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陳庭榕)

寶藏巖蜿蜒路徑加深冒險沈浸感

「走在寶藏巖的蜿蜒路徑,很有踏上冒險旅程的感覺。」導覽時,莊知恆特別提到文本與展覽場域相輔相成之處。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出現;後來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微緩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逐步形成獨特的山城景觀。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

354D2000-1ACD-44EE-80C4-91E885C264EE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幾番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中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彷彿都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散發著非常世的未知與神秘,卻令人忍不住想走入一探究竟。如此特質,恰與《天選之人》論述中未來不明、千迴百轉的英雄旅程相呼應,深化了觀展體驗的沈浸之感。

7960DFC5-43EA-47A1-9EA3-46966926D423
寶藏巖內的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12件作品創作理念!

縱然觀展路線隨心所欲,但若跟著導覽手冊上的順序一路看下去,或許更能體會展覽要傳達的訊息。到底《天選之人》是個什麼樣的故事?英雄的誕生都是從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始,歷經各種困難和征服、友誼與背叛、破碎與圓滿,然後復歸平凡,等待下一次迴圈;即使是每天走的一趟尋常路,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影響自己原本的小日子。而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或許就藏著欲尋找的寶藏。

080A481A-6909-43A4-9CB1-F35D7A8A29E2
寶藏巖的蜿蜒路徑、歷史背景為展覽更添沈浸感。圖右方為聚落中的香爐。(攝影:izzie pang)

01. 序言與結語|吳明倫〈本日運勢〉

展覽由編劇吳明倫的作品〈本日運勢〉揭幕,從策展初期就參與展覽概念的討論的他,協助策展人莊知恆提供關鍵字給藝術家作為創作參考;吸收11位藝術家的回饋的作品之後,再以「為小說」形式,透過見證、考古的角度,對全展作品進行包裹與收束,呈現「天選之人」傳說的誕生;它像是展覽的序言,賦予觀者後續觀展的一種「意識」,邀請觀眾主動參與、悉心投注。

40DFD3CD-F337-4130-A37B-809129DD03AF
吳明倫〈本日運勢〉。(攝影:izzie pang)

02. 平凡世界|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

接著,英雄旅程隨著藝術家鄭烜勛以關鍵字「平凡世界」為發想的作品啟程,「想像中的美好世界通常遙不可及,所以我想像它存在雲的另一端。」於是他結合裝置與自身擅長的微縮模型,在展間中打造一座通往雲端的階梯,邀請觀者踏上梯子向上探尋,彼端真的存在另一個世界。在鄭烜勛的想像中,觀者的窺視對雲上世界來說如同「侵入」,就像《進擊的巨人》首集中將頭探入瑪利亞之牆內的巨人——當我們試著去探尋,好像宣告了美好世界將面臨衝擊。

227A7953_S
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7006075-F2E2-44BD-BF25-E0FB8C410ED6
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攝影:izzie pang)

03. 冒險召喚|吳家昀〈曇花〉

從平凡日常踏入探險之路,總需要一擊「冒險召喚」,這就是藝術家吳家昀拿到的關鍵字,他的現地裝置〈曇花〉以低限的音和畫共組,透過光影呈現極簡的敘事,引導光者反轉覺知——只聞煙花聲、不見煙花綻——感受一道可聆聽的光。

FotoJet (1)
吳家昀〈曇花〉(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4. 黃偉軒〈邊界〉

接續的作品〈邊界〉出自藝術家黃偉軒,其發想關鍵字「拒絕召喚」與前一階段的「冒險召喚」有著因果關係。本作探討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線,思辨人類身在虛擬實境中所產生的視覺、身體與心理感受,當我們初次踏入快速變化的景觀之中,該如何駕馭?想法與步伐之間總會充滿猶豫、不確定,彷彿英雄接受召喚前的心境。

〈邊界〉_03
黃偉軒〈邊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邊界〉_04
黃偉軒〈邊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5. 遇見師傅|應可潔〈相信〉

回想曾聽過、看過的英雄故事,為何英雄會接受召喚?或因為生活中的強烈的激勵或失去,也許因為愛人至親一個行動或一句話,英雄總會先碰上一個關鍵性的角色,才終於決定啟程。藝術家應可潔如何呼應這般「遇見師傅」的情境?作品〈相信〉以現代人與寵物之間的緊密關係為發想,利用在寶藏巖園區內撿拾的回收物做出一隻小狗的輪廓,並創造一座神壇,上演一場信任儀式。繽紛的色彩背後暗喻現代生活中人們對購買寵物、消費的信任議題,不假思索的信任最後是否徒留殘骸?就像那些藝術家從地上拾起的廢棄物。

68DC9301-F73C-4F2C-9AEF-B4CB3A03CBBD
應可潔〈相信〉。(攝影:izzie pang)

06. 跨越第一道門檻|陳姿尹〈日後〉

啟程在即,成為英雄之前必得克服「跨越第一道門檻」的障礙,藝術家陳姿尹以〈日後〉系列的3件影像、裝置作品回應此關鍵字。將國際太空站資料、天文與科學影像等媒材,串連自身對宇宙的想像、哲學觀成為作品,是陳姿尹作品的一大特點,這次他以地球靜止軌道、太陽、月亮等天文意象為載體,借用宇宙給予人們的神秘印象,從不同面向觀看人們如何面對超乎想像的未知。有趣的是,其中2件作品融入了動力裝置,呈現樣貌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有所不同,直到展期結束。

當太陽不再燃燒_1
陳姿尹〈來自日後的訊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當太陽不再燃燒_2
陳姿尹〈當太陽不再燃燒〉。(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7. 試煉、盟友與敵人|陳庭榕〈潛望之時〉

於防空洞內展出的〈潛望之時〉出自藝術家陳庭榕,結合了聲音作品〈我只在乎你〉之獨白以及複合媒材雕塑〈百步〉,探索著固結與連結的雙刃寓意,呼應著劇本中的關鍵字——「試煉、盟友與敵人」。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選擇鄧麗君歌曲〈我只在乎你〉作為元素並非偶然,這首歌曾於蔣氏政權與中國共產黨對峙期間作為「聲音武器」使用,在金門古寧頭海岸邊的北山聲牆播送著,纏綿的情歌旋律狹承載著形容你、我之間對位關係的歌詞,參與了冷戰時期的兩岸心理戰,隱隱呼應著防空洞同為戰爭遺跡的性質。

227A8178_S
陳庭榕〈潛望之時〉。(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8. 前往洞穴深處|顏妤庭〈圍籬〉

即將抵達非常世界的核心,許多故事經常以第二道門檻、更困難的試煉來取代。〈圍籬〉是藝術家顏妤庭首次嘗試的大型陶瓷裝置,呼應著「前往洞穴深處」的劇情意象——選擇靜默與屈服的人群,僵直麻木的彎腰面地,並慢慢的結成了一張堅實又脆弱的牆,阻斷了來者道路。

227A8212_S
顏妤庭〈圍籬〉。(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219_S
顏妤庭〈圍籬〉。(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9. 蒙受苦難|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

試煉之途必得「蒙受苦難」,擅長動畫的藝術家張徐展面對此關鍵字,則引用童話故事《不來梅樂隊》中動物們一個站在一個背上演奏音樂的畫面感,在錄像作品〈狼與虎與其他〉中創造出層層疊疊的蒼蠅,牠們藏匿於皮影身後,化成老虎、狐狸、兔子⋯⋯等多種動物形象不斷於生死中輪迴,意味著新生交替;晃動的身軀像是在大風中搖擺,試圖尋求平衡的可能。

227A8257_S
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FotoJet
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0. 歸途|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

征服苦難後,我們來到成為英雄之前的最後一哩路。走路草農/藝團從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虛空畫派(Vanitas)出發,將過往荷蘭時期引入台灣的物產化為象徵死亡、衰老與空虛的動態符號,透過重複播映,表現作物成長後終會被收穫或腐敗、終得重回大地的過程,這樣具歸返意涵的儀式,就如征戰旅程中的「歸途」。

227A8288_S
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宇宙物產計畫-虛空〉02
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1. 重生|吳峽寧〈虛構場景〉

歸途中勝利的喜悅日漸稀釋,即便是英雄,終得從高潮中復甦,回到個人每日的「重生」。擅於燈光設計的藝術家吳峽寧,以影像紀錄平時往返生活與工作之間的移動過程,每日不斷發生、沿途風景相似,卻都是一場重生,呼應著劇情推演至此的關鍵字。展場中時而閃爍、時而黯淡的燈光,是觀看過程中突然的介入,也像生活中出奇不意的偶然事件,或將是觸動轉變的可能。

227A8312_S
吳峽寧〈虛構場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319_S
吳峽寧〈虛構場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2. 帶著萬靈丹歸返|張方禹〈環〉

最後,英雄終於凱旋歸來。藝術家張方禹將雷射光束投射於環形壓克力裝置,並透過程式控制光束的運動——漫射而出的光在草地上成像,經過反射後的光譜則灑落於牆面,生生不息地流動著。這是英雄旅程的終點,作品〈環〉呼應著第12個關鍵字「帶著萬靈丹歸返」的意境。離開前,不妨再回看吳明倫作品〈本日運勢〉中對所有作品如何收束,透過文本回顧這趟英雄旅程的脈絡。

227A8505_S
張方禹〈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675_S
張方禹〈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雙日限定開幕活動:市集、音樂演出一同登場

開啟英雄旅程之前,先來暖暖身!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將於3/25、3/26舉辦開幕活動,由策展團隊與近年火紅活動策劃品牌「La Rue 文創設計」聯手,帶來市集與音樂演出,吳鎮安、南西肯恩、嚴梵、祐祐 Yoyolin、尋人啟事、邵羽等6組音樂人將聚集於此,為寶藏巖注入不同風采。

天選之人_臉書Banner_1200x628px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主視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

展覽期間|2023.03.25-2023.05.14(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開幕派對/

市集|

03.25(六)15:00-21:00

03.26(日)13:00-20:00

音樂演出|

03.25(六)19:00-20:30 吳鎮安、南西肯恩

03.26(日)14:30-19:30 嚴梵、祐祐 Yoyolin、尋人啟事、邵羽

/串聯活動/

〈B面軼事-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區開放計畫〉

展期|2023.03.25-2023.05.14(週一休園)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蟾蜍山之憶想與藝象〉

藝術家|KJHON的再生軍團

展期|2023.03.25-2023.05.13(週日和週一休館) 

時間|10:00-17:00

地點|蟾蜍山煥民新村(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6弄12號)


資料、圖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除了各具特色的國家館外,主題館(Signature Pavilions)展區也不能錯過!共8座主題館分別由日本建築、設計、音樂、影視等各界大師領銜,切入生命的各個面向,用趣味的互動式探索體驗,引領觀眾反思人類、藝術、自然、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Resonance of Lives)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擔任策展人。展館位於世博會場中央的一片寧靜森林,以無屋頂、無牆壁的設計,模糊室內與戶外的界限,傳遞開放性與共享的理念。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展館主題聚焦於多元社會中的資源共享、互相尊重與人際關係,將結合3D觸覺科技互動裝置與專屬體驗APP等創新技術與藝術,讓觀眾體驗深層情感共鳴。展覽共分為三個展區:「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以多媒體藝術表現情感交流的可能性,幫助人們重新挖掘彼此的連結;「人與世界的共鳴」以象徵多元價值的彩虹視覺呈現未來願景,鼓勵對平等與包容的深思;「人與未來的共鳴」通過互動裝置,展現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動態變化,啟發對未來生活模式的想像。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Future of Life(Amplification of Lives)

由日本人形機器人權威石黑浩領銜,這座展館描繪未來五十年間科技可能如何影響並擴展人類的生活。展館內的互動展覽探討科技與社會融合的多樣可能性,像是科技與日本文化的關聯、科技為生活創造的便利、存在於科技中的生命(機器人)、千年後生命的形態等,啟發性地呈現未來生活藍圖,鼓勵觀眾重新審視人類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Invigorating Lives)

由音樂家中島幸子策劃的「Playground of Life」以「水母」為靈感,建築外觀採用半透明膜結構,呈現萬物生命的柔軟流動性。展館主打創造力與遊戲性,致力於打造一個結合藝術、音樂與互動體驗的夢幻空間。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館內,二樓的「遊戲山」結合原生植被的攀爬設施與滑梯,觀眾可以盡情地攀爬,喚起童年時期的純真與活力;一樓則是現場音樂的表演場域。該展館致力塑造一間「未來地球學校」,不為年齡設限,讓觀眾在玩樂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null2(Forging Lives)

該展館的核心設計概念是重塑「鏡子」的象徵意義,利用互動裝置與數位科技讓觀眾探索超越現實的景觀,讓人感受到自然與建築的交融。走進展館,觀眾的身體將被數位化,與有機變形的自己互動。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Quest of Life)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有序只會朝無序的方向移動。然而,唯有生命才是無視這法則、尋求維持秩序的力量;只有生物才會主動地同時分解、重塑自己,而這種「動態平衡」就是生命本身的本質。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該展館內容由設計顧問公司Takram策劃,通過互動燈光裝置展現「生命的動態平衡」。展館巨大的屋頂以輕柔漂浮的形象,象徵生命的循環與流動,而館內展覽則佈滿流動的燈光與多重感官體驗。觀眾將在此感受身體轉化為粒子,溶解到環境之中,重新審視個體生命在整體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重新思考生命的短暫與無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LIVE EARTH JOURNEY(Totality of Life)

設計師河森正治策劃的展館,聚焦在宇宙、海洋、陸地上所有生命的連結,從以人為本的思考轉變回以全生命為本,強調保護和培育生命的重要性。展覽共分為四個展區:沉浸式XR體驗整合虛擬與現實空間;五感音樂劇場展現生命的活力與熱忱;4公尺的巨幕投影出太空中所看見的地球,與雞蛋內的生命成長情形,是人類感官所無法捕捉的時空尺度;最後一個展間則放大微生物的生長動態,揭開平日視線之外的生命循環。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Cycle of Lives)

「Earth Mart」由建築師隈研吾與設計師八木保共同打造,其靈感源自於農村生活。展館以里山常見的茅草屋頂建成,象徵過往鄉村生活的繁榮。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內部設計如同一座未來市集,而觀眾可以在此認識糧食的循環議題。展覽內容涵蓋未來飲食模式、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的比較、當前社會的糧食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等,並邀請觀眾以趣味的形式踏上這趟探索之旅,重新塑造新時代的生活見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ialogue Theater –sign of life–(Embracing Lives)

最後一個展館由導演河瀨直美策劃,是一座參與式的對話劇場,每日設定不同主題,隨機邀請參觀者與預先招募的對話者共同展開討論,藉由個人經驗交流、全球議題討論,激盪出更多互動火花。策劃團隊表示,發生在這裡的都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偶然對話,也無法被預見。展期間的每次對話都將被留存,將傳承給未來人類。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策展人黃彥穎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可至當代館官網查詢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網頁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