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登場!穿梭於蜿蜒路徑,隨12件藝術作品拼湊「英雄旅程」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登場!穿梭於蜿蜒路徑,隨12件藝術作品拼湊「英雄旅程」

英雄故事是寓言、小說或遊戲中歷久不衰的編劇公式,但你有想過英雄故事融入藝術策展,還能邊看展邊玩RPG嗎?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以分為12個階段的「英雄旅程」敘事線為主軸、寶藏巖的12個展演空間為背景,邀請12位藝術家根據文本劇情與關鍵字發展創作。觀者將拿著地圖,穿梭於都市中宛如山城的歷史聚落,循序觀賞橫跨裝置、影像、聲光等領域的藝術作品,逐步拼湊起屬於自己的英雄旅程。

〈環〉05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即日起至5/14登場。圖為藝術家張方禹作品〈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張方禹)

將劇場概念帶入光節

《天選之人》由專研燈光設計與創作的藝術家莊知恆擔任策展人,策展模式跳脫台灣現行燈節多以大型燈光裝置、光雕形式為主秀的表現手法,轉而嘗試將劇場等表演藝術製作中「單一目的,多人協作」的工作模式帶入,挑戰視覺藝術家所擅長「單一命題,各自表述」的藝術美學,為觀者提供具有起、承、轉、合的線性觀賞方式。

227A7863_S
策展團隊與參展藝術家。(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本次參展的12位藝術家雖各自拿到「冒險召喚」、「遇見師傅」、「蒙受苦難」、「歸途」⋯⋯等12個不同的劇情關鍵字,必須根據自身專業發想作品,但於此同事,完整《天選之人》的英雄旅程文本也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3.〈我只在乎你(細語)〉You
藝術家陳庭榕作品〈我只在乎你(細語)〉。(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陳庭榕)

寶藏巖蜿蜒路徑加深冒險沈浸感

「走在寶藏巖的蜿蜒路徑,很有踏上冒險旅程的感覺。」導覽時,莊知恆特別提到文本與展覽場域相輔相成之處。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出現;後來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微緩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逐步形成獨特的山城景觀。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

354D2000-1ACD-44EE-80C4-91E885C264EE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幾番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中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彷彿都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散發著非常世的未知與神秘,卻令人忍不住想走入一探究竟。如此特質,恰與《天選之人》論述中未來不明、千迴百轉的英雄旅程相呼應,深化了觀展體驗的沈浸之感。

7960DFC5-43EA-47A1-9EA3-46966926D423
寶藏巖內的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12件作品創作理念!

縱然觀展路線隨心所欲,但若跟著導覽手冊上的順序一路看下去,或許更能體會展覽要傳達的訊息。到底《天選之人》是個什麼樣的故事?英雄的誕生都是從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始,歷經各種困難和征服、友誼與背叛、破碎與圓滿,然後復歸平凡,等待下一次迴圈;即使是每天走的一趟尋常路,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影響自己原本的小日子。而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或許就藏著欲尋找的寶藏。

080A481A-6909-43A4-9CB1-F35D7A8A29E2
寶藏巖的蜿蜒路徑、歷史背景為展覽更添沈浸感。圖右方為聚落中的香爐。(攝影:izzie pang)

01. 序言與結語|吳明倫〈本日運勢〉

展覽由編劇吳明倫的作品〈本日運勢〉揭幕,從策展初期就參與展覽概念的討論的他,協助策展人莊知恆提供關鍵字給藝術家作為創作參考;吸收11位藝術家的回饋的作品之後,再以「為小說」形式,透過見證、考古的角度,對全展作品進行包裹與收束,呈現「天選之人」傳說的誕生;它像是展覽的序言,賦予觀者後續觀展的一種「意識」,邀請觀眾主動參與、悉心投注。

40DFD3CD-F337-4130-A37B-809129DD03AF
吳明倫〈本日運勢〉。(攝影:izzie pang)

02. 平凡世界|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

接著,英雄旅程隨著藝術家鄭烜勛以關鍵字「平凡世界」為發想的作品啟程,「想像中的美好世界通常遙不可及,所以我想像它存在雲的另一端。」於是他結合裝置與自身擅長的微縮模型,在展間中打造一座通往雲端的階梯,邀請觀者踏上梯子向上探尋,彼端真的存在另一個世界。在鄭烜勛的想像中,觀者的窺視對雲上世界來說如同「侵入」,就像《進擊的巨人》首集中將頭探入瑪利亞之牆內的巨人——當我們試著去探尋,好像宣告了美好世界將面臨衝擊。

227A7953_S
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7006075-F2E2-44BD-BF25-E0FB8C410ED6
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攝影:izzie pang)

03. 冒險召喚|吳家昀〈曇花〉

從平凡日常踏入探險之路,總需要一擊「冒險召喚」,這就是藝術家吳家昀拿到的關鍵字,他的現地裝置〈曇花〉以低限的音和畫共組,透過光影呈現極簡的敘事,引導光者反轉覺知——只聞煙花聲、不見煙花綻——感受一道可聆聽的光。

FotoJet (1)
吳家昀〈曇花〉(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4. 黃偉軒〈邊界〉

接續的作品〈邊界〉出自藝術家黃偉軒,其發想關鍵字「拒絕召喚」與前一階段的「冒險召喚」有著因果關係。本作探討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線,思辨人類身在虛擬實境中所產生的視覺、身體與心理感受,當我們初次踏入快速變化的景觀之中,該如何駕馭?想法與步伐之間總會充滿猶豫、不確定,彷彿英雄接受召喚前的心境。

〈邊界〉_03
黃偉軒〈邊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邊界〉_04
黃偉軒〈邊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5. 遇見師傅|應可潔〈相信〉

回想曾聽過、看過的英雄故事,為何英雄會接受召喚?或因為生活中的強烈的激勵或失去,也許因為愛人至親一個行動或一句話,英雄總會先碰上一個關鍵性的角色,才終於決定啟程。藝術家應可潔如何呼應這般「遇見師傅」的情境?作品〈相信〉以現代人與寵物之間的緊密關係為發想,利用在寶藏巖園區內撿拾的回收物做出一隻小狗的輪廓,並創造一座神壇,上演一場信任儀式。繽紛的色彩背後暗喻現代生活中人們對購買寵物、消費的信任議題,不假思索的信任最後是否徒留殘骸?就像那些藝術家從地上拾起的廢棄物。

68DC9301-F73C-4F2C-9AEF-B4CB3A03CBBD
應可潔〈相信〉。(攝影:izzie pang)

06. 跨越第一道門檻|陳姿尹〈日後〉

啟程在即,成為英雄之前必得克服「跨越第一道門檻」的障礙,藝術家陳姿尹以〈日後〉系列的3件影像、裝置作品回應此關鍵字。將國際太空站資料、天文與科學影像等媒材,串連自身對宇宙的想像、哲學觀成為作品,是陳姿尹作品的一大特點,這次他以地球靜止軌道、太陽、月亮等天文意象為載體,借用宇宙給予人們的神秘印象,從不同面向觀看人們如何面對超乎想像的未知。有趣的是,其中2件作品融入了動力裝置,呈現樣貌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有所不同,直到展期結束。

當太陽不再燃燒_1
陳姿尹〈來自日後的訊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當太陽不再燃燒_2
陳姿尹〈當太陽不再燃燒〉。(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7. 試煉、盟友與敵人|陳庭榕〈潛望之時〉

於防空洞內展出的〈潛望之時〉出自藝術家陳庭榕,結合了聲音作品〈我只在乎你〉之獨白以及複合媒材雕塑〈百步〉,探索著固結與連結的雙刃寓意,呼應著劇本中的關鍵字——「試煉、盟友與敵人」。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選擇鄧麗君歌曲〈我只在乎你〉作為元素並非偶然,這首歌曾於蔣氏政權與中國共產黨對峙期間作為「聲音武器」使用,在金門古寧頭海岸邊的北山聲牆播送著,纏綿的情歌旋律狹承載著形容你、我之間對位關係的歌詞,參與了冷戰時期的兩岸心理戰,隱隱呼應著防空洞同為戰爭遺跡的性質。

227A8178_S
陳庭榕〈潛望之時〉。(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8. 前往洞穴深處|顏妤庭〈圍籬〉

即將抵達非常世界的核心,許多故事經常以第二道門檻、更困難的試煉來取代。〈圍籬〉是藝術家顏妤庭首次嘗試的大型陶瓷裝置,呼應著「前往洞穴深處」的劇情意象——選擇靜默與屈服的人群,僵直麻木的彎腰面地,並慢慢的結成了一張堅實又脆弱的牆,阻斷了來者道路。

227A8212_S
顏妤庭〈圍籬〉。(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219_S
顏妤庭〈圍籬〉。(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9. 蒙受苦難|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

試煉之途必得「蒙受苦難」,擅長動畫的藝術家張徐展面對此關鍵字,則引用童話故事《不來梅樂隊》中動物們一個站在一個背上演奏音樂的畫面感,在錄像作品〈狼與虎與其他〉中創造出層層疊疊的蒼蠅,牠們藏匿於皮影身後,化成老虎、狐狸、兔子⋯⋯等多種動物形象不斷於生死中輪迴,意味著新生交替;晃動的身軀像是在大風中搖擺,試圖尋求平衡的可能。

227A8257_S
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FotoJet
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0. 歸途|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

征服苦難後,我們來到成為英雄之前的最後一哩路。走路草農/藝團從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虛空畫派(Vanitas)出發,將過往荷蘭時期引入台灣的物產化為象徵死亡、衰老與空虛的動態符號,透過重複播映,表現作物成長後終會被收穫或腐敗、終得重回大地的過程,這樣具歸返意涵的儀式,就如征戰旅程中的「歸途」。

227A8288_S
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宇宙物產計畫-虛空〉02
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1. 重生|吳峽寧〈虛構場景〉

歸途中勝利的喜悅日漸稀釋,即便是英雄,終得從高潮中復甦,回到個人每日的「重生」。擅於燈光設計的藝術家吳峽寧,以影像紀錄平時往返生活與工作之間的移動過程,每日不斷發生、沿途風景相似,卻都是一場重生,呼應著劇情推演至此的關鍵字。展場中時而閃爍、時而黯淡的燈光,是觀看過程中突然的介入,也像生活中出奇不意的偶然事件,或將是觸動轉變的可能。

227A8312_S
吳峽寧〈虛構場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319_S
吳峽寧〈虛構場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2. 帶著萬靈丹歸返|張方禹〈環〉

最後,英雄終於凱旋歸來。藝術家張方禹將雷射光束投射於環形壓克力裝置,並透過程式控制光束的運動——漫射而出的光在草地上成像,經過反射後的光譜則灑落於牆面,生生不息地流動著。這是英雄旅程的終點,作品〈環〉呼應著第12個關鍵字「帶著萬靈丹歸返」的意境。離開前,不妨再回看吳明倫作品〈本日運勢〉中對所有作品如何收束,透過文本回顧這趟英雄旅程的脈絡。

227A8505_S
張方禹〈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675_S
張方禹〈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雙日限定開幕活動:市集、音樂演出一同登場

開啟英雄旅程之前,先來暖暖身!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將於3/25、3/26舉辦開幕活動,由策展團隊與近年火紅活動策劃品牌「La Rue 文創設計」聯手,帶來市集與音樂演出,吳鎮安、南西肯恩、嚴梵、祐祐 Yoyolin、尋人啟事、邵羽等6組音樂人將聚集於此,為寶藏巖注入不同風采。

天選之人_臉書Banner_1200x628px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主視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

展覽期間|2023.03.25-2023.05.14(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開幕派對/

市集|

03.25(六)15:00-21:00

03.26(日)13:00-20:00

音樂演出|

03.25(六)19:00-20:30 吳鎮安、南西肯恩

03.26(日)14:30-19:30 嚴梵、祐祐 Yoyolin、尋人啟事、邵羽

/串聯活動/

〈B面軼事-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區開放計畫〉

展期|2023.03.25-2023.05.14(週一休園)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蟾蜍山之憶想與藝象〉

藝術家|KJHON的再生軍團

展期|2023.03.25-2023.05.13(週日和週一休館) 

時間|10:00-17:00

地點|蟾蜍山煥民新村(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6弄12號)


資料、圖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全面呈現代表性作品的大規模個展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代表性作品,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將於日本大阪舉辦的「安藤忠雄展|青春」,為繼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挑戰—安藤忠雄展」之後的大規模個展,本展將全面呈現這位建築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

出生於大阪的安藤忠雄,透過自學習得建築知識,並於1969年開始建築設計活動。自此之後,他不斷打破既有概念、接連打造嶄新的建築作品;90年代起,他不僅活躍於全球建築界,還積極投身於環境再生與與震災復興等社會公益項目,影響力早已超越建築家的領域。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睽違16年在大阪的大規模個展

而這場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ヴイエス)」登場的「安藤忠雄展|青春」,更是安藤忠雄睽違16年在大阪舉辦的大規模個展。如同其展覽名稱,半個世紀以來,安藤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仍懷抱著「青春」之心,奮戰不懈,而作為一名不斷挑戰的建築家,他所傳遞的人生訊息,也將為觀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從挑戰的軌跡到安藤忠雄的現在

本展將分為「挑戰的軌跡(挑戦の軌跡)」與「安藤忠雄的現在(安藤忠雄の現在)」兩大區域,前者將完整介紹安藤忠雄過去的住宅、教堂、美術館等文化設施的代表性作品;後者將呈現其目前的建築作品,包含長期進行的「直島計畫(直島の一連のプロジェクト)」、以「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再生項目,以及如「童書之森(こども本の森)」的社會公益項目。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 撮影:松岡満男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撮影:松岡満男)

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也將打造高達15公尺的沉浸式影像空間,引領觀者遊覽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同時展場也將以原尺寸重現其早期經典之作「水之教堂」,讓人們能以五感體驗這件建築作品。此外,本展也將透過模型、影像與音樂裝置,呈現安藤忠雄與直島共同走過的37年軌跡。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安藤忠雄展|青春
展期:2025年3月20日― 7月21日
展場:VS.(大阪市北区大深町6番86号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うめきた公園 ノースパーク VS
休館日:毎週一;開館時間:10:00 - 18:00(五・六到 20:00)
票價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VS.共同事業体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2025年2月15日在双方藝廊登場的當代藝術聯展《質譯》(Material Metamorphosis),集結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劉文瑄、黃裕智、徐永旭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覽聚焦於傳統創作媒材的轉化與延伸,探索材質與外在的對話。

6位藝術家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

當代藝術透過材質的轉化與創造,從繪畫、裝置到雕塑不斷延伸形式。《質譯》聯展中的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了材質、身體、空間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展現藝術創造與觀念之間的豐富對話。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劉文瑄

劉文瑄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了平面與空間結合的實踐,透過裁剪、折疊與黏貼等手工技術,將紙張從靜態的平面媒材轉化為結構豐富的藝術品。

作品《無聲的蜘蛛》靈感取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的詩句,以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米粉為素材,將其細心拼接、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宛如蜘蛛耐心吐絲結網的過程。最終,這張網被塗上各種色彩,就像捕捉夢境的網一般,體現材質的轉化與情感的延展。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劉文瑄(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以身體為核心,結合了行為藝術、身體藝術與裝置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塩田千春探索無形概念的意義,如記憶、創傷、死亡等,並透過這些跨越邊界的思考,試圖連結觀眾的情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本次展出的《State of Being》系列以層層交織的絲線構建出詩意〈Child’s Dress〉中的白色絲線包裹著一件白色洋裝,象徵純潔與開始,也暗示著結束與死亡;而〈Buddha〉則以黑色絲線環繞佛像,營造出如同記憶網絡般的靜謐空間,呈現出深刻的冥想氛圍。絲線的交織如同自然紋理,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重量,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宇宙性的沉思。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State of Being(Child’s Dress)〉(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黃裕智

黃裕智因喜愛多維造型在空間中舒展之態,突破工具與場域之限制,發展出「金屬編織」的表現手法,成為為個人創作語彙。堅硬的金屬因編織軟化身段,成為富有生命氣息之軟性雕塑,並與時間,與觀者產生多角互動之有機關係。

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樣在細膩與強韌之間尋找平衡,看似柔軟輕盈的雕塑,實由金屬線多層交織而成,展現材質在剛與柔、輕與重的對話,構築出動態且充滿生機的空間氛圍。金屬在光線下微微閃爍,並隨著光影變化延伸至空間,仿若植物般自然生長,形成空間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展現材質的柔韌與包容。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黃裕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徐永旭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與痛覺,透過按壓、捏塑等身體動作,賦予陶土有機的自由形態。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陶土表現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也形成了充滿反差的新觀點。

藝術家以絕對身體性的自發行為,轉化其生命經驗於作品中,材質經過身體性的轉移,彷彿一個生物的本能般,不斷交織與相疊,如同一種生之慾望的勃發,一種竄出與崢嶸的象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橫溝美由紀

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擅長使用現成物製作極簡裝置,作品中往往可見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作用。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以此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透過雕塑化的繪畫手法,橫溝美由紀結合自然元素與藝術行為,展現出介於偶然與可控之間的張力。她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形成富有雕塑深度與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彼得.亨特納

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專注於植物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麻、棉花和亞麻等。他研發出專門用來製作紙纖維的機器「Peter beater」,透過擊打纖維釋放出微小的纖維絲,當這些纖維絲在水中懸浮,並逐漸沉澱後,形成一張天然的紙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彼得.亨特納(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不同於傳統紙張的平整處理,亨特納讓材料保持其原有的植物纖維記憶,允許紙張纖維自然捲曲。他運用這樣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突破了紙漿作為靜態媒材的限制,賦予其強烈的動態與生命感。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亨特納運用紙張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質譯》

展覽日期|2025.02.15–2025.04.0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