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生活的每一刻,都被影像所填滿——從電子螢幕,到雙眼所視的一切,而雙眼就像一部影像機器,光線的反射造就了每一幀畫面,從睜眼的那一刻起,有如被迫收看不間斷的電影……我們的行為,真的是依循自我意志,還是受外物左右?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3月25日於北美館正式開展,由李威儀策劃,梳理台灣資深藝術家高重黎40餘年的創作軌跡,其藉由攝影、電影、裝置、動畫、影音機器等技術,探究影像與影像機器的本質,透過拆解、拼湊、實踐,回應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響與變革的歷程。
從唯物理論到視覺藝術
高重黎1958年生於臺北,1979年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為臺灣影像實驗創作的先驅之一,同為1980年代前衛展覽「息壤」的創始成員。他早年因就讀印刷科系,開始大量接觸攝影,並受到西方影像歷史的啟發,不斷研究影像生成原理,手工實驗屬於自己的影像生產工具,希望在視覺藝術的討論中引進馬克思的唯物理論,建立自己的影像機器文化與思維。中文展名「生活決定意識」正引自馬克思與恩格斯洞察歷史唯物論的關鍵名句,強調物質生產條件的重要性。
以橫跨40餘年的40餘件作品,開啟思考辯證之旅
本次展品逾40件,囊括早期作品《ASA的N次方》、《滅飛蚊香》和《手,可以是一張照片》,並精選「肉身與魂魄」、「光化學機械式活動影像裝置」、「幻燈簡報電影」、「明箱電影院」、「物象書」、「時間的位置」和「一卡皮箱電影院」等系列代表作品,乃至專為本次展覽發表的7件大型動力機械裝置。
高重黎使用自行產製的光化學機械動力裝置,結合蒐集的歷史圖像、底片與影音工業機具,將視聽感知條件具現化,同時挑戰影音生產技術的常識。觀者可從手繪動畫、雕塑、攝影與實驗電影,甚至擁有發明專利的視覺玩具等多元的創作型態,走入高重黎多年來的創作觀點。
然而光是這樣的說明,或許還是有些抽象?編輯為大家統整3個看展的訣竅,希望有助更快速進入藝術家的思辨之流:
▎機器影像與影像機器
若稍作留意,會發現在眾多展品中,多數皆伴隨著運轉中影像機器——投影機、幻燈機、螢幕等——平時人們多將注意力集中於機器影像(即經由這些機械所產生的影像),而忽略生成影像的機械本身。高重黎認為,物質的生產才是影響人們歷史與生活條件的主因,故透過拆解、重構,甚至創造影音機械裝置,主張重新把握自身與物的關係,重啟自我與生產的關聯。
▎融像、實像與虛像,眼中看到的是真實嗎?
你是否想過,為何人們有兩隻眼睛,看到的卻是單一的影像呢?經大腦運算,我們平時所見皆為修飾過的融像,稱作「雙目視覺」,高重黎將此原理運用於多項創作中,例如以街機改造而成的《雙目視覺投幣機》,藉由拉動吊繩切換畫面,讓觀者意識到自身為雙目構造的視覺機器。
此外,藝術家亦熱衷於影像的虛實轉換及交互作用,如位於展覽開端的2023年新版《整肅儀容》,由網路攝影機、物體辨識的深度攝影機(Depth Camera)和螢幕所構成,觀者看著螢幕上自己多重的延時鏡像,挑戰觀看的主體性。
而首次展出的新作《數據牛仔或遠離烏克蘭》,可見兩位牛仔拔槍對峙,當槍聲響起,其中一方倒下,中央透明鏡面卻仍反映著站立一方的虛像,在牛仔倒下的過程中,虛實影像相融、交錯,而我們的雙眼正如一台影像機器,在視網膜上自動完成了牛仔對決戲碼的攝映。
▎意識流與時間流的交疊
高重黎同樣關注意識流與時間流的交互關係,例如,觀看影像、聆聽音樂時,意識將與時間交融,在那一段期間,我們的思緒在此停留,並衍生、變化。《御賜義肢》將二戰時期日本軍人使用過的義肢,組建成不斷擺盪行走的機械裝置,透過光影投射出起伏錯落的光影劇場,其中夾雜的,便是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批判,而成為歷史記憶載體的影像,何嘗不是你我外置意識的義肢。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
展期|2023年3月25日~6月2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展覽室
更多資訊歡迎參考北美館官網。
資料、圖|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