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高工模具科未來感川廊「收藏合」!共序工事以金屬材料創造當代洗鍊風格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1

在少子化的影響下,部分學校逐漸面臨招生上的挑戰,除了師資、教學品質外,校園環境與硬體設備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位於土城的新北高工模具科可謂上述問題的苦主之一。看著改造後明亮有序的空間,恐怕很難想像過去身為門面的川廊,是個晦暗、凌亂的陳舊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改造也是「學美・美學」計畫首次進入技職體系校園。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2
模具科教學大樓外部。(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3
改造後的一樓內部。(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BEFORE|破敗的工廠意象 

若想拜訪模具科,一樓的川堂是進入教學樓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左右訪客第一印象的關鍵角色,其改造前的缺點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面向:陰暗、缺乏機能性以及動線破碎。因燈源不足,晦暗光線讓空間顯得沉悶而無生氣;雖設置了佈告欄與展示區,卻因缺乏完整規劃而無法發揮效益;機箱管線未妥善整理,飲水機、清潔用具、學生物品散落四處,導致動線破碎。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4
從外部望去,有如破舊的工廠。(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5
燈源不足導致室內昏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6
改造前的川堂缺乏系統性規劃,飲水機甚至放置於廁所門口。(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AFTER|未來感機能空間 

從色彩翻新空間印象

負責空間改造的共序工事,以模具科和鐵件鑄造的關聯為靈感,選用具科技及未來意象的銀灰色調為基礎,搭配細長而有指向性的白色燈管,賦予空間更完開闊的體感。於家具方面,遵循相同的意象,選用了金屬展櫃以及灰色系櫃體,在低彩度和間接式照明的配合下,洗鍊而大氣。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7
設計師以灰色讓空間更加明亮。(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8
改造後的空間帶有未來科技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整合收納、動線,將機能還給場域

川堂變身的另一重點,便是使交流、教學與展示等機能復甦,除了單純的通道之外,更讓人樂於駐足、創造互動。為此,共序工事特別設計兩組搭載軌道的移動式展櫃,以及數個小型展架,可依據需求變換陳列位置。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09
可調節的櫃體及展架,賦予空間更高的彈性。(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10
工廠外可整齊擺放書包的收納櫃體。(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收納方面,特以學生後背包的高度,打造更高的收納櫃,學生在進入工廠實作時,物品也能井然有序地收納;另一福音則是垃圾桶及回收箱的整併,導師們終於可擺脫垃圾氣味的干擾,享受潔淨的辦公室空間。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11
中央收納櫃加裝了滾輪,方便挪動讓大型機具進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12
垃圾桶及回收箱統一整併至導師辦公室外部。(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從細節注入情感厚度

在大步邁向未來前,謹記過去的軌跡也可讓步伐更為踏實,同理亦可套用於「收藏合」的設計細節中。牆面上亮眼的圓型燈飾、為灰色系空間帶來點綴的深藍色牆面,其實為新北高工校徽的延伸,而大門外側的立面磁磚,也是刻意保留的舊物。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13
設計師刻意留下外牆的舊磁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14
深藍牆面與圓形符號為校徽設計的延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外,為不同教室打造的新門牌,也是模具科學生親手鑄造,藉由共創的過程,與新空間建立第一道情感連結。華麗變身的漂亮川堂,也成為師生們締造緊密歸屬感的新契機。

新北高工模具科川廊改造_共序工事_15
新門牌為學生共創的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