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子化的影響下,部分學校逐漸面臨招生上的挑戰,除了師資、教學品質外,校園環境與硬體設備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位於土城的新北高工模具科可謂上述問題的苦主之一。看著改造後明亮有序的空間,恐怕很難想像過去身為門面的川廊,是個晦暗、凌亂的陳舊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改造也是「學美・美學」計畫首次進入技職體系校園。
BEFORE|破敗的工廠意象
若想拜訪模具科,一樓的川堂是進入教學樓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左右訪客第一印象的關鍵角色,其改造前的缺點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面向:陰暗、缺乏機能性以及動線破碎。因燈源不足,晦暗光線讓空間顯得沉悶而無生氣;雖設置了佈告欄與展示區,卻因缺乏完整規劃而無法發揮效益;機箱管線未妥善整理,飲水機、清潔用具、學生物品散落四處,導致動線破碎。
AFTER|未來感機能空間
從色彩翻新空間印象
負責空間改造的共序工事,以模具科和鐵件鑄造的關聯為靈感,選用具科技及未來意象的銀灰色調為基礎,搭配細長而有指向性的白色燈管,賦予空間更完開闊的體感。於家具方面,遵循相同的意象,選用了金屬展櫃以及灰色系櫃體,在低彩度和間接式照明的配合下,洗鍊而大氣。
整合收納、動線,將機能還給場域
川堂變身的另一重點,便是使交流、教學與展示等機能復甦,除了單純的通道之外,更讓人樂於駐足、創造互動。為此,共序工事特別設計兩組搭載軌道的移動式展櫃,以及數個小型展架,可依據需求變換陳列位置。
收納方面,特以學生後背包的高度,打造更高的收納櫃,學生在進入工廠實作時,物品也能井然有序地收納;另一福音則是垃圾桶及回收箱的整併,導師們終於可擺脫垃圾氣味的干擾,享受潔淨的辦公室空間。
從細節注入情感厚度
在大步邁向未來前,謹記過去的軌跡也可讓步伐更為踏實,同理亦可套用於「收藏合」的設計細節中。牆面上亮眼的圓型燈飾、為灰色系空間帶來點綴的深藍色牆面,其實為新北高工校徽的延伸,而大門外側的立面磁磚,也是刻意保留的舊物。
此外,為不同教室打造的新門牌,也是模具科學生親手鑄造,藉由共創的過程,與新空間建立第一道情感連結。華麗變身的漂亮川堂,也成為師生們締造緊密歸屬感的新契機。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